养鸭记小时候,乡下人爱养鸭子,不伦家庭富裕贫寒,总要养上十几二十只,因为那时候养鸭子,吃的是五谷杂粮,喝的是清洁的山泉河水,鸭子不挑食,很好养活。我出生在黔东南一个偏僻的小镇,我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养鸭的历史比我的年龄还要长,从我记事起每年都要养两批三穗地方麻鸭:春鸭和秋鸭。春天,河水解冻,高山上还有未化开的雪花,勇闯天涯一个冬天终于回家来的父亲不知从哪家买来的二十几个鸭崽,用竹篾编制的鸭笼装着,与他的装有甜食的行李包一起放在堂屋里。母亲接过父亲的行李包,在我们面前打开,拿出父亲为我们准备的甜食,分发给我们四兄妹。之后母亲提着鸭笼,趁着中午的暖阳,来到河边去给鸭崽“试水”。母亲带着我们来到河边,选择一处水流缓慢的水塘岸边,把鸭笼放下来。而鸭子天生就是游泳的健将,只见这些毛绒绒的、黑黄相间的鸭崽开始还在岸边踌躇不前,不敢离开鸭笼,当有一只鸭崽试探性的或者说是误入水中后再爬起来,接着再一次大胆的下水,并游得欢快时,其他鸭崽见此也一个接一个的跑出鸭笼,争相着下水游泳。有几个胆大的越游越远,不时还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从另一边的水面上冒出来,旁边的鸭崽也不甘落后,你追我赶,或沉于水里,或追逐嬉戏,好不快活。“噫呀呀!噫呀呀……”正在看着鸭崽们游玩得眼花缭乱的我,只听母亲在岸边用土语轻声呼唤着鸭崽归来,说也奇怪,随着母亲的呼唤,鸭崽们竟奇迹般地游上岸了,你跟着我,我挤着你的跟着母亲走,不时还抖落掉身上的水珠,在阳光的折射下,水珠闪闪发光。给鸭崽们试了水练了胆,再回到家里拿出水泡的剩饭喂鸭崽,这些鸭崽就算是水土已服,落户我家了。以后只要家人拿着有水泡米饭的小碗,口里唤出“噫呀呀!噫呀呀!”的声音,鸭崽就会马上从水里游上岸来,跟着人回家。学会了初步养鸭技巧后,童年的生活就丰富多了。之后的整个春天一直到夏天结束,养鸭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我们兄妹的头上,因为父母亲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接过“养鸭大计”的我们,则变着花样的“折腾”着饲养这些鸭崽。有时,明明是我在前面唤着鸭崽回家,弟妹则跟在鸭崽后面防止它们走丢,当看到一只鸭崽走出队伍后,心急的小妹马上呼唤着:“噫呀呀!噫呀呀!”而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头鸭听到小妹呼唤,以为是要跟她走,立马掉转方向,循着小妹的声音小步跑去,最后整个鸭群四散而开……好不容易把鸭群聚拢在一起,我们兄妹却被鸭崽身上抖落下来的水珠弄湿了衣服。从此后我们也学到了经验,规定以后赶鸭子只能有一个人唤鸭,其他人负责断后。再后来,给鸭崽挖蚯蚓、建新鸭舍、清洁鸭舍、给鸭崽防疫,我们学到了很多养鸭的知识。而鸭崽们也很争气,一天天的长大,一天天的变化,羽毛也从黑黄色相间的绒毛逐渐蜕变成了麻棕色的成年羽,如果是公鸭则是颜色鲜艳的绿头鸭,甚是好看,让人一眼就认出这是大名鼎鼎的三穗麻鸭,与其它外来白鸭有着天壤之别。到后来,不用人去找,天一黑它们就会自己回到家里来,“嘎嘎嘎!嘎嘎嘎!”院子里满是鸭子的叫声,提醒主人家该给它们喂食了。这个时候,母亲就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鸭食,一把把的洒在地上。这时候,水泡米饭已经变成了未脱粒的谷子;而季节,恰好是端午节。“端午节,吃雄黄。”传说端午节要饮雄黄酒,撒艾草,寓意以辟邪,身体健康。又有一种说法,“鸭香醒脾,苦夏不苦”,古人认为,鸭肉性寒,于春夏湿热天气食鸭肉,可去暑湿之气,说明端午节吃鸭子古已有之。而被我们亲手养大的鸭子在端午节这天则要被母亲运送到集市上去出售,我们却无能为力!记得端午节那天,天才麻麻亮,母亲就会去到鸭舍,给鸭子们喂上最后一口粮食,等它们吃完后再一只只捉进两个大号的鸭笼子里,挑着到本镇的集市上去卖,而鸭舍里,只留下那只最大的绿头鸭。那天早上,起来放鸭的小妹去到鸭舍,看到满圈只剩下一只鸭子,顿时嚎啕大哭,而我们却默默无言。鸭子,你陪伴了我们一个春夏,仍然摆脱不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碟菜肴的命运,你的付出,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却是我无法抹去的儿时记忆。晚上,母亲做好了粽子,一家人围着桌子,望着锅里煮得香喷喷的鸭肉,却怎么也无法下咽!卖掉了鸭子,过了一个并不开心的端午节,伤春悲秋了一阵子,我们又被父母亲分配下来的其他农活忙碌着,已经没有时间再去抱怨了。这时候,梯田里的谷物逐渐分蘖、灌浆、成熟,金黄色的稻穗经过农民手中的伐镰不断割动,最后田野里只留下一簇簇的稻茬,以及在稻田里找食掉落在水里的谷粒的鸭子。这些鸭子,是端午节食鸭习俗的幸存者,它们,将带着繁衍后代的伟大事业守护着这片稻田。走过这个丰收的秋天,它们产下的后代则孕育在冬天里,在来年的春天里孵化。而我们,却一天天长大,一年年走远。 (文:潘宗旭单位:贵州省三穗县台烈镇人民政府地址:贵州省三穗县台烈镇台烈村上街组邮编:556501手机号码:13329659766作者邮箱:1170224419@qq.com)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