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读过碧野写的《天山景物记》。在碧野的笔下,肥美丰硕的牧草,肥厚鲜甜的磨菇,自由自在的牛羊,好客的哈萨克牧民,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的眼前,以至这些影像一直让我不能忘怀。
到了天山之后,发现与想象的有些差别,时过境迁,碧野笔下的骑马看天山的方式已经改变,被区间交通车所取代,二十多公里的路途,让游人不得不屈从于现实,放弃了骑马上山的幻想。
经过一个屹立于峰顶巨大的蛤蟆石后,就开启了天山之旅。区间车顺着一条溪流前行,往窗外望去,山中的景色与山外的荒芜形成巨大的反差。山中山色青青,百草丰茂,山外有山,林中见林,满目青山如诗如画,峰峦叠障如梦如烟。天上布满了白白的云朵,云与云之间偶尔形成几道蓝色的缝隙,如溪流在天上流淌。路旁一条溪水如影相随,水时急时缓,时而漫过浅滩如碎玉飞溅;时而层层相叠似玉帘轻垂。
车停了下来,随着人流,走上了一个慢坡,前方慢慢的变得开阔起来,忽然,眼前一亮,一池广阔无垠的湖水展现在面前,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山天池了。
天池静静的躺着群山怀抱之中,湖对面是海拔5千多米的博格达峰,终年积雪,冰川绵延。放眼望去,湖光山色一览无余,水秀峰青尽收眼底。湖面平静如境,微风习来,湖面会随之产生出层层的纹痕,微波泛起,向四处涌动。湖水的颜色随四时而变化,银、灰、绿、蓝等色彩各异。阳光之下,鳞光闪闪,湖中好像有无数条银鱼在跳动。白云布于天空之时,湖水转眼变成银灰色,当太阳躲藏到云中,湖水瞬间又变成墨绿。扶栏远眺,白云时而漂浮于蓝天之上,起伏绵远;时而交织在峰峦之间,在雪峰上翻腾。碧水、青山、白云、蓝天、绿树、芳草和白雪在海拔1900多米的高处,浑然一体,国色天成。
沿着天池边漫步,杉林悠悠,一丛丛白色的花团夹杂其中,争相怒放;嫩绿的草如毛绒绒的草毯铺在山坡,蓝色、黄色的花如繁星点缀在草毯之上。顺着一条小路蜿蜒前行,突然,一大股水流从密林深处倾泄而出,漫过草毯,化成几条小溪,融入到不远处一个碧绿的深潭之中。
带着少许的惊魂和漾到身上的几丝凉意,继续前行。耳中不断传来水声,水流的声音不断加大,慢慢的,水声变得震耳欲聋,沿着栈道,转过几道弯,一个巨大的瀑布从天而降,这是响誉天山的泻水瀑布。云河高悬,巨大的水流咆哮着、奔流着,吐着白沫、翻着浪花从山谷口狂泄而出、飞流直下,近百米高的落差铸就出云飞浪卷的恢弘气势。水落之处,翻卷的湖水稍事停留后又奔腾而下,击打着涧中的乱石,消失于无尽的山涧之中。
沿着一条下山的栈道,慢慢的品味着天山的韵味。鲜有游客选择走下山去,所以,前行之时很难见到游人,此时此刻,一个人在山里行走,难免产生出复杂的心态,即有前不见古人的孤寂,又充满着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下山之路,就是追随溪水奔流的过程。顺着山谷,一条溪流在轻轻的流淌,溪水潺潺,时急时缓。流水被谷中的山石分成了几条溪流,似条条白练铺在浅滩,形成了大小不一的瀑布,几条瀑布在开阔平坦处又会汇聚在一处,形成了新的小湖。环顾四周,都已是绿色的世界,无水的地方是绿的,有水的地方也是绿的,礁石侧面遍布着绿色的青苔,水中的石头上也长满了绿树。
溪水最终慢慢汇入到一个湖里,此湖名字叫西小天池。湖中,清彻的水和泛着绿、蓝色的水自然形成了分界线,一半是水清如许,透如水晶,一半是绿似凝脂,碧蓝如玉。静静的湖水虚实相交,充满着眩晕之感,散发着韵味令人痴迷。湖周围塔松竞秀,披绿挂翠,倒映湖中,墨染幽深。两侧山峦长满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绿草,挺拔、苍翠的云杉、塔松漫山遍岭,与溪水、山石形成了一幅巨幅的水墨山水画。
闲情之余停下脚步,摘一个野草莓放在口中,一边细细的咀嚼着带有野味的酸甜,一边贪婪的呼吸着野草的芳香,别有一番情趣。
出了小天池,来到服务区,这里是下山路上的最后一个停车点,我不得不在这里登上返程的汽车。
天山太大,想走遍只是一种奢望,此行并没有见到《天山景物记》中所描述的果子沟、草鹿和雪莲,也没有遇到好客的牧民,心中难免有些遗憾。
我只能期盼,再一次来到天山之时,能有机会偶遇到好客的哈萨克牧民,走进蒙古包,喝一盆马奶,啃着烤羊排、吃着酸奶疙瘩、酥油饼,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顺便再摘下一朵雪莲。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