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上的挑山工_叙事散文_.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34 编辑 <br /><br />

黄山上的挑山工
来到半山腰的停车坪,我们买了背包和青竹杖,准备登山。

第一个目的地是白鹅岭。从停车坪到白鹅岭有13华里,而且徒步登山。
开始登山时,大家兴致盎然,边走欣赏周围的景色,品评着,体会着“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黄山奇景。嘻嘻哈哈的走走停停,玩玩儿闹闹,在山路上播撒着快乐和欢笑。
随着山势越来越陡峭,路也越来越难行。虽然大家舍不得放弃对奇峰怪石的玩赏,但是嘻哈的劲儿却越来越少。如果闷头儿登山,只看脚下还好,当突然抬头看见前面的路,就开凿在峭壁边缘,毗邻深渊,什麽兴致、什麽快乐,早随着山风飘去了云端。山路极其狭窄,两个人相遇要小心翼翼的侧身而过。山势陡峭的地方石阶呈90度直立,仿佛一架架树立的天梯,令人心惊胆寒,腿肚子直打哆嗦。我们犹豫着,踌躇着,举步维艰。
迷途知返不行吗?不行!当你回顾刚刚走过的路,惊愕的张大了嘴巴,脚都不再敢抬步也不敢再迈,来时路一样的又陡又窄,而且有深深的峡谷陪衬,惊险又增加十分。这,这……怎能不令人望而生畏,头晕目眩!哎——真是攀登难,下去更难!
人人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我要说“黄山路艰险,爬山如登天!”毫不夸张。我还想起一句顺口溜:“不来黄山想黄山,来了黄山骂黄山。”就现在这种下不来,上不去的囧况,罪魁祸首是黄山的“险”。“山路九曲十八盘,条条都在峭壁边”。什麽“破”地方,不骂才怪呢!可是骂有何用?只有横下一条心,憋足一口气,继续向上攀!
我们艰难前行,双手拄着膝盖,努力迈上一个台阶,直起身体喘几口气,再上一个台阶……
沿着“讨厌”的天梯,大家走走停停,艰难的向上挪动。这时,几个担着货物的挑山工从后面赶上来。我们侧过身体贴在岩壁上给他们让路。而他们却头也不抬的走过我们的面前。扁担被货物压得“吱吱呀呀”的,似乎随时都可能折断。
挑山工负荷登山,竟然如此轻松,轻易超过两手空空的游人。难道他们有更近的路?我们很怀疑。
在这以前,我读过冯骥才的《挑山工》,他对泰山上的挑山工,描写细致、刻画入微。根据他的描述,想象过挑山工的形象。今天,亲眼目睹黄山上的挑山工,简直和他笔下的描述如出一辙:
挑山工的个子大都矮矮的,但个个肌肉发达,体格健硕。他们穿着印有“黄山运输队”红色字样的衣服,裤腿挽到膝盖上面,露出粗壮有力的小腿。
在黑黝黝的一张张脸上,看不到任何表情,只有汗水汹涌的从脸上流过,浸湿的衣服在身上紧紧的贴着。眼睛专注的盯着脚下的路,绝不东张西望。好像这山色,这游人,路上所有的一切都与他们毫不相干。只有目的的的需要,才是唯一充满魔力的召唤。这召唤正是他们荷重登山,反超游人的重要原因。原来挑山工和我们同走一条路,根本没有更近的路可走!
他们每个人的肩上都搭着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挂着沉重的货物,把扁担压得如半月一样弯。有的挑着水果,饮料,香肠……有的挑着水泥,沙子,方砖……还有的扛着大大的房梁,长长的成捆的钢筋……
登山时,他们一只手搭在扁担上,另一只手中拿一根竹杖。为了让两肩平衡受力,他们都把竹杖放在没有扁担的那个肩上,竹杖的一端攥在手中,另一端插入扁担的下方(见图)。这根竹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休息时支撑扁担,让自己在山路上保持平衡。看着他们汗流浃背的身影,油然升起一种很复杂的情绪。是同情?是佩服?是感动?
挑山工登山很有特点,他们从台阶一侧开始起步,斜行向上攀登,当走到台阶的另一侧,再折返回来,肩上的重物也同时转到另一边肩上。然后继续斜形向上……总是走“之”字形路线。他们这样登山,是为了减轻膝头的压力,保持脚步的轻快。
在稍缓一点的地方,挑山工不声不响匀速前进。到了陡峭的石阶处,就会有节奏的自己喊起号子:"嗨吆"!"嗨吆!",一步一步的,扎扎实实的,稳稳当当的向上登攀。当一个人在前面喊起,后边的人很整齐的应和。几个人的声音和在一起,组成一支浑厚、强健有力的进行曲。在“进行曲”韵律的伴奏下,他们踏着坚定有力的步伐,稳健的向目的地挺进……
挑山工那“嗨吆”“嗨吆”的合声韵律,低沉且雄浑,厚重且坚毅。这韵律激励着游人,游人的心灵为之颤动;这韵律震撼着黄山,巍巍黄山的回音与之呼应。
啊!挑山工——力大无穷的巨人!整座黄山都在你的肩上。你用坚实的臂膀,担起了黄山日益发展的重担;你用扎实的步履,迎来了络绎不绝、游人如织的景象;你用奔涌的汗水,浇灌着黄山旅游经济的繁荣!
啊!挑山工——勇于挑山的巨人!你是黄山的希望,黄山的明天仍然依恋着你!
从挑山工的身上,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心中有目标,脚下就有行动,再难的事情也能做得到。大家在挑山工的鼓舞下,加快了脚步,踏着挑山工洒满勤劳汗水的崎岖山路,终于登上了高高的白鹅岭。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