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文学界的抗疫纪实:凡人小事和人间大爱

征文网 2020年4月13日文学快讯评论1,998 阅读3115字

王彤在会上说道:“我深知防控重大传染病使命重大、任务艰巨,而采写抗击新冠肺炎的报告文学,记录这段历史,探寻上海这座城市、上海市民在面对史无前例的疫情时,所爆发出来的顽强而巨大的力量,特别有价值。”

此次经历,让王彤对抗疫纪实文学有了深入的体会,一是从历史细节找寻抗疫宝典。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这三者仍然是战胜疫情的最佳组合。二是信息公开透明是上海抗疫的重要特点。我几乎经历了市政府防控疫情的所有发布会。充分感受到上海信息公开透明工作的做法与成效,这是上海战疫的基本特征。三是把防控疫情的知识与技能教给民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上海防疫的重要经验,希望在作品中进一步体现。”

护士许丽莉的《“战地”日记》

《“战地”日记》是援鄂护士许丽莉的日记,记录了曙光医院6名护士,从驰援到回沪,两个月间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心理状态。文中的素材均来自她们从武汉发来的日记、和作者之间的微信对话以及朋友圈动态以及从新闻报道获取的事件材料,再做梳理提炼加工。

“从大年夜看到3位出征驰援的照片开始,我萌生了要把这些事儿用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想法。疫情一来,他们就那么勇敢地去直接面对病毒,用生命抢救生命,他们在武汉的每一天,令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许丽莉说:“治病救人是医者天职,既然选择这份职业,这个时代又交给了他们这样的使命,也向我交付了使命,就是发挥写作特长,把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记录下来。哪怕是最朴素的记录,我也希望用我的真挚和诚意,让更多人知道他们,让我们的后辈们知道,庚子年有过这样一件事、有过这样一群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记录,作为医疗系统的作者,责无旁贷。”

平凡的人在时代呼唤的时候,不负所学、以己所长、挺身而出,就是“英雄”。两个月的整理采写过程,许丽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写作体验,对一线战士们的担心、思念、心疼、崇敬等情感交织,让她似乎更理解诗人艾青的那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还有更多作者在记录这场抗疫战争。到目前为止,《上海纪实》电子期刊上已经推送了上海抗疫纪实作品近30篇,比以往的频率增密了约一倍。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说:“这些作品的题材,涉及上海抗疫的多个方面,包括支援武汉的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本地医疗和防疫人员艰苦努力、关口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执着坚守、志愿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热情奉献、传统医疗对抗疫的特殊作用等等。限于原有的创作基础和现实的采写条件,也充分考虑文学的表现手法,作协会员的创作,大多选取了相对较小的角度,瞄准了众多的普通人,写他们从平凡事中体现出来的不平凡的精神和境界,力求生动感人。把这些作品集纳在一起,确实也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到上海在此次抗疫中的特殊贡献。”

“纪实文学创作,正在逐渐成为我们组织重大主题创作、推动上海文学创作全面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此次抗疫的纪实文学书写,再次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和经验,“一是要重视做好题材规划、策动组织工作;二是要注重系统地培养力量、锻炼队伍;三是要努力探索纪实文学写作的传承与创新。”王伟总结道。

组织重大主题的纪实文学创作,为弥补创作短板、培养创作力量、组建创作队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上海市作协还对今后一个时期抗疫题材写作做了研究,设想在持续反映上海抗疫实践的同时,聚焦中国、上海支援全球抗疫、突出全球抗疫中的中国贡献的主题,继续推出纪实文学作品,继续凝聚和锻炼我们的纪实文学写作的力量。

转自:澎湃新闻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