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有所调适有所坚守
文学提供对世界、对生活的个性化图景和感受,它诞生于自我表达的需要,却始终追求走向社会、打动人心、引发共鸣。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为读者链接起精彩的想象世界,带来新的发现、新的体验,这些都离不开时代的媒介环境。
充分重视媒介环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文学发展到今天,历经口耳相传、说书讲史、印刷成书、报章连载、网络传播等多个阶段,不同时期的作家总是根据介质和传播渠道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写作。当前,互联网技术在素材、传播、反馈等方面对创作产生诸多影响,重塑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便利。比如以文学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作为搭载平台,创作者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读者。是追求读者数量的最大化而迎合、从众,还是坚持独特定位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这一群”读者,主动权掌握在作者手中。有经典意识的创作者,若能热情踏入生活溪流,用心感悟生活,传达独特体验和思考,比此前任何时代都更容易找到知音。
面对媒介环境变化,文学创作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同时,也需自我调适,讲求“用户体验”,增强“读者意识”。比如,重视表达方式和文字的亲和力,文字更感性、更细致、更具画面感,表达更精短、更直接、更凝练等等;比如,重视互联网时代所强调的“问题意识”,善于从社会热点议题中捕捉和回应读者内心关切。创作者不仅从表达上,也从题材和主题定位上,面对新对象重新聚焦,重新组织,让创作焕发新的气质和神采。不论是回溯历史,还是关注现实,都能给予读者文学式的回应,并将读者引致深沉境界而令其流连忘返。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调整创作方法和策略,才能实现经典追求。
有作家说,时间和读者对创作的最终考验可能不是跳得有多高,而是走得有多远,当下获得大量点击不意味得到持久认可。一方面要重视读者、适应变化;一方面要放长眼光、保持定力,坚信体验深入、精神深刻、隽永表达对人类具有长久价值,坚信认知能力、审美光芒、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文学创作的初心。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