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女性文学家比例达七成
美国学者曼素恩曾在《缀珍珠——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一书中,对我国清代有籍贯可考的女作家的地域分布做过一个统计,结果显示,在3181位有记载的女作家中,有2258位来自长江下游地区,比例高达70.9%。
“当时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以及环绕其周边的绍兴、扬州、南京、桐城、新安各府,是严格意义上以环太湖流域为核心区域的小江南地区,是才女汇聚之地。”陈玉兰说。
她认为,清代江南地区的女性著作家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占有绝对优势,跟江南地区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区域地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清代,江南地区科甲鼎盛、人文荟萃,这为闺阁女子涵养文学素养、成为文学女性提供了沃土,“名父之女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士之妻有夫唱妇酬的条件、能够得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令子之母的作品会有人刊刻流传,这些被认为是古代女性能够成为文学家的三大要素。”陈玉兰说。
在浙江海宁,有一“唐宋以来巨族”查氏,曾出现过“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盛况。24卷本的《海昌查氏诗钞》中,选录了52位查氏女性诗人的诗作,其中有查继佐妻蒋宜、查慎行母钟韫、查嗣庭女查蕙纕等。
陈玉兰认为,在这些女诗人身上,能很好地体现“名父之女”、“才士之妻”、“令子之母”的本色,同时也能反映出江南世家大族对闺阁文学的影响。她说,“江南世家多耕读名士、诗书传家,重视文脉之传,这让闺阁女士学有渊源。”
地理环境因素也雕琢与陶冶着作家的风格。梁启超曾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陈玉兰说,江南的柔山软水、徐拂信风、弱柳芊绵、小桥流水、游鱼细石,有自足的审美价值,影响人的心性气质,使江南女性诗意栖居有了外在环境,塑造了江南女性的柔情和她们尚文不武、清雅幽秀的审美取向。
“明清江南女性的文学生活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妇女的独立自主之路上洒满了文学女性的血泪和汗水。”陈玉兰希望能通过对明清时期江南女性文学的科普,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江南女子丰富多彩的文学生活,同时以更宽广的人类情怀,反思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性别现象。
陈玉兰,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