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之精神需求

周国平说:“当一颗敏感的心灵被根本性的疑问刺伤,因而寻求治疗的时候,它就会走向哲学,求诸哲学。”
哲学,本义是爱智慧,其研究的终极问题始终围绕着“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而智慧并不能与知识混同,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却关乎人生,于是哲学就是对自我的认知,人生的意义,以及世界的本质等问题的思考,不倦的寻求根本性问题的答案,或许在思考的苦苦折磨背后仍没有语言式的答案,可这些问题却属于人类,属于关心生命,关心自我与关心世界的人类。
在这个世界活着的人,除了肉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之外,还对精神生活有着需求。在生命安然无恙时,我们的生活是安逸的;在与社会联系时,我们的生活是多彩的;在现实中活着时,我们的生活是枯燥的!于是我们同样追求着渴望着精神上的满足,幸福,快乐,明智,精神领域的清明,以物质满足,情感交流,阅读心灵读物,旅行与修行等方式达到精神需求。
或许正如人们所说,哲学是无用之学,可正是这些没有价值的高智慧所在从而保证了生活的自得其乐,感受着,怀疑着,思考着,探索着,看清自己,看清这个生命活着的世界的表象与现象,寻找那个不为人所认知的隐藏着的本质,有人说,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人不由自主的震撼于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于是发出了哲学的追问。
某个时刻,抬头仰望,心中必会生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而同时一个巨大的问题叩击着大脑:世界是什么?又或者某个时刻,闭上眼睛,静心观己,思维停留在这样的一个瞬间,心中一片清明,观察自我,感觉着自己的一切,那么我又是谁?为什么我闭着眼睛能感觉着我在想的东西,这是哲学的悟性在心中觉醒的时刻。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悟性,可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将它的疑问延伸,并且思考。
在当今的物质社会里,人类已经被生存的压力所占据大部分精力,在生活的过程中,被现实同化是一个每天发生的事实,我们不再有空余的时间仰望天空,我们不再有闲暇的时刻静心观己,我们更加不会傻乎乎的询问自己世界是什么,我是谁,因为在我们看来,这些问题无关紧要,并且毫无兴趣,甚至直接忽略,嘲笑讥讽。就算有谁会误入其中,也只是茫然呆若的无所适从,不知该往哲学的哪块领域踱步。
实际上,内在的很多东西,并不会显现于外在,就像有些潜意识在某一时刻作出的判断,我们并不会拿出来显示,好比道德,我们不会每一时刻裸露着它的形象,而只是在特殊时候才会显现出来。同样,对于哲学所涉及的思考,与思维逻辑,哲学术语等都不会显现于外在,或者说不愿不能,从而当涉及哲学思考时,通常一面一个人,一面一个人与他人,这里的一个人是两种状态两种形态,当介于之间时,这就是我愿我能我会拿出来的东西,必要的时候写下,记录与交谈。
人,作为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却向往着永恒和无限。当追究其根本性问题时,这种疑问便是哲学里的形而上学,自我,灵魂,意识,精神,道德,因果,世界,逻辑,时间,空间,语言,感觉,存在,思维,梦,人生,生命,宇宙等等,谁能告诉我,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
在询问求解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哲学,且不说能否读懂,是否能够得到答案,但这些问题的求解是我所需求的,在时间的空间里停留,在追寻的过程中快乐,在此,我将这种需求称之为精神需求,就像需要娱乐一样,尽管我还不知道精神是什么东西,尽管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我还是想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013/5/16
QQ:674193453
心巢小群:127610788
生活中,有太多东西是寻不到答案的,就像旅行,骑行一样,在困顿的时候,我总是会询问自己为什么非要单车上路,其实这都可以归类于自己的精神需求,行走也是一种修行。4我喜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