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自古以来就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词,不然怎么会有“自古忠孝难两全”之说。那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让这对词令人难以取舍?“忠”是相对于国来说的,“孝”是相对于家来讲的。好男儿如果报效国家、血染疆场,就不能侍奉双亲、养老送终。此则视之为不孝,而反之则会被视之为不忠,如果这么说“忠”“孝”还确实难以两全。可是,这毕竟是封建传统社会的封建思想,现在我们进入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因此,这些陈规陋矩和封建思想已是要不得的。
忠者,大爱也。对国家赤城无私;孝者,小爱也。对父母长辈敬奉赡养。无论大爱还是小爱都是孔子所说的爱人之爱,我们的爱不但大到爱祖国小到爱家人,更应该爱自己的朋友、事业甚至对手以及整个大自然和这个美丽的世界。
当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时候,“忠”与“孝” 的意义就等同了,因为岳母希望岳飞驱除鞑虏报销国家。当岳飞踏上疆场英勇拒敌时,在母亲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孝子,虽然他背景离乡不能侍奉母亲于左右,但他奋勇拒敌使大宋的大好河山和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不再受金人的践踏和凌辱。虽然他舍弃了母亲不能侍奉左右,但他了却了母亲让他“精忠报国”之愿,此时谁又能说他不孝呢?
但郾城大捷后,岳飞再败被中原人称之为金兀术的完颜宗弼,当乘胜前进至朱仙镇并要求高宗皇帝下令北伐时,懦弱的高宗皇帝怕皇位不保,竟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还朝。岳飞明知如若撤军,十年之功将毁于一旦,但为了表明自己对皇帝的一片“忠心”,竟然不顾拦在马前恳求不要撤军的百姓还朝了,你说他忠吗?而在这一点上岳飞就不如南朝的宋武帝刘裕深明大义了,这位南北朝时期宋的开国皇帝,出身经历和岳飞大同小异。当刘裕讨伐了叛贼桓玄扶持晋安帝司马德宗回到建康重登帝位后,他清醒的认识到,对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忠心那是愚忠,是对天下百姓的不负责任,要想让天下百姓安定幸福,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新王朝,重新整治天下。而此时北方还有南燕、后秦两个政权,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公元420年,他废掉了末代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披上皇袍,改国号宋。即使在近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时,却陷入了“右倾”机会主义的泥潭。当反动分子从革命军中排挤甚至杀害共产党人时,他反而退让为其开脱。这和手握兵权身负百姓命运还朝撤军的岳飞本质上有区别吗?这类人都有一个特点:心无主见对当时的统治政府抱有幻想,你能说他们是国之忠臣吗?大革命失败以后,党在“八•七”会议上撤销了陈独秀的职务,也正是这次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随后又到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支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他为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不惜父母被杀,祖坟被刨,仍无所畏惧继续革命,以至于最终献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你能说他不孝吗?
国者大家,家者小国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国是家,我们都要去爱她,而爱国即爱大家,爱大家者,忠也;爱家即爱小国,爱小国者,孝也。一个“忠”字代表着你对天下最广大人民的态度和行为,一个“孝”字则代表着你对父母长辈感恩的最基本态度和行为。这两个字同样也代表着一个人深明大义的态度和如愿以人的行为。一个不孝之人他能忠于自己的祖国吗?而一个忠于国家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孝义的人。一个人不能同时报国和敬奉,因为报国要在外面而敬奉则在家里。但如果我们把“忠”和“孝”转化成一颗仁爱之心,我想“忠”“孝”是可以两全的。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