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的每一顿饭看的每一个电视节目都如此丰富而精彩,可身在其中的我却感到一种巨大的匮乏。
如今,每天要做很多选择,比如点什么外卖。
点外卖这件事我有些发言权,去年外卖APP的年度账单上,赫然记录了我一年内从129家不同的餐厅点了526单外卖。
朋友因此赠我匪号——外卖之王。
单身又不会做饭,点餐单数多倒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要在一年内点129家不同的餐厅?朋友瞪大眼睛,如此问我。
我仔细想了想。
可能是,不想错过吧?
我不想错过的东西可太多了,川菜馆里每年秋季上新的肉沫青豆、西北菜馆的小火炖牛肉、明明主打麻辣烫却自力更生成为招牌的火腿蛋炒饭、据说是朝阳区最好吃的广式烧鸭,以及永远不会出错的重庆豌杂面——面换粉(不容易坨)、加份肥肠、加个煎蛋。
如果正好不用工作,那么在点完外卖后等待的时间里,还有另一项重要的选择要做。
吃饭的时候,看点什么?
偶尔有正在追更的剧,选择便容易很多。如果没有,往往要面临长时间的反复纠结。
看个最近网上好评的电影吧?但如今这世道好评不可全信,万一是个大坑岂不是亏了?看一个亲密好友推荐的电视剧吧?质量有保障,但这个剧有五十集,万一看进去了,岂不是要花掉很多时间把它看完?吃一顿外卖而已,至于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
好吧,点开常驻热搜的综艺,人物僵硬笑点尴尬,连假人都演不好的真人秀,可太难看了。
最后进入视频网站“全部”的页面,调到“筛选”模式,点“按评价排序”,从第一排选到第四十排,还是没选出来。
逼迫我最终做出选择的,并不是终于选到了想看的东西,而是——已经送来很久的外卖,越来越凉了。
我计算过,当我空闲时,选择点什么外卖平均要花掉半小时左右,而选择看什么有时要花掉更多的时间。可很奇怪,我并没有感到自己吃得更好,也没感到自己看得更好。相反,每当我想到这些需要选择的时刻,心里甚至会感到一些痛苦。
我好像是那种人,什么都不想错过,什么都要把握住选择权,但自己又并不擅长选择,于是什么都错过了。
甚至连一顿热乎的饭,都错过了。
几乎忘记了,我曾经是这样吃饭的——下楼,走路,去一家附近的餐馆。
那一段路我们都走过,我们曾经都是这样去吃饭的,不是吗?
路过路边修鞋的大叔,发现他的生意越来越冷清;路过排着长队的包子铺,几乎要动心加入队伍去尝尝鲜;小卖部的大妈烫了大波浪,为我精准推送我最爱抽的烟,是真正的人工智能;破产甩卖已经两年的服装店还在上新,老板甚至换了新款手机,这到底是一种所谓的营销策略?亦或是一种壁虎般准备随时断尾的人生态度?
那段路我很久没再走过了,都是外卖小哥替我走的。他偶尔超时,或许是去排队买了包子?
那段路上的那些人,我也很久没见过了。
我想到一首叫做《撩拨》的歌,是张信哲2000年发行的《信仰》专辑里的B4——这是个暴露年龄的词汇,意思是磁带B面的第4首歌。
总在最喧闹的时候涌上最深的寂寞,不敢问自己,问朋友,我究竟快不快乐?
——张信哲《撩拨》
过去的磁带专辑通常有10首歌,A面5首歌,B面5首歌,B4从来都不是主打,甚至不是次主打,说不客气点,有“凑数”的嫌疑。
几乎是以一种“半买半送,强制消费”的形式,我听到了许多我本无意收听,却最终成为钟爱的B4,好像老石和陈姐——原本是在我家楼下卖水果的陌生夫妻,如今已是老朋友。
回头想想,歌也好,人也好,都不是我选的。
甚至那些让我记得半生的童年广告,那些我本不想看却不小心看出点滋味的轮播剧,都不是我选的。
这是个美好的时代,只要我还是绿码无弹窗,我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由我选择。我吃什么,看什么,听什么,走什么路,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由我决定。我吃的每一顿饭看的每一个电视节目都如此丰富而精彩,可身在其中的我却感到一种巨大的匮乏。
我的生活里再也没有B4,再也没有路边的人和风景,再也没有意外的惊喜。我的生活里充满了我自己的选择,而这些选择让我看到了自己是如此无趣,如此空洞。
回头想想,那些生活里真正珍贵的东西:家人、爱人、朋友、事业……大多都不是我主动选的。
也主动选过一些,结果不好,如同昨天中午点的那碗猪脚饭,失败。
不如放轻松吧,打开门,把选择交给生活的洪流——
不必什么都自己选,相信生活的智慧。
凡是遇见的,皆可珍惜。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