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教育

纪念先烈 -->        

打开新页

红色革命教育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反映红色革命教育题材的文艺作品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精彩纷呈。回首过往的峥嵘岁月,红色革命教育历久弥新。

在豫北农村出生、长大,记事时已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农村还是生产队,不仅贫困,文化氛围还极其稀薄,最大的乐趣就是公社的放映队每月不定期来村里演一次露天电影,都是黑白的革命片子,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这些影片无形中就是优秀的红色革命教育素材。挎着书包走进学校,第一天就是“忆苦思甜”教育大会,那也是全村最后一次忆苦思甜。我记得邻居王爷爷提着一个破篮子走上主席台,实话实说:“旧社会我要饭,今天(一举破篮子)我还要饭。”下面哄堂大笑,王爷爷也被“请”下主席台。不久分地了,我家和王爷爷家开始联合承包,一次跟王爷爷下地干活,聊起那次忆苦思甜,王爷爷说:“我说的都是真话。分地了,我们的生活才好起来了。”我好奇地问:“解放前都到哪里要过饭?”“多了,十里八村、附近的县乡都去过,最远跑到洛阳。因为要吃饭,还给日本兵喂过马、做过饭,饿得没办法呀。”王爷爷说着,浑浊的目光中透出斑斑泪痕。

上学了,在语文课本上,也时常接受红色革命教育,黄继光、刘胡兰等英模都是一时的偶像,《东方红》、《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曾是小学时上课前的必唱曲目。大学默默无闻,但处在红色老区,当年红二十五军9000多人就是从这里出发,踏上漫漫的长征之路,附近还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两个闻名全国的“将军县”(分属河南、湖北,分别出了近百位将军),《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红色民歌也是从这里唱响的。大二、大三分别到“将军县”接受了红色革命教育。河南的将军县有位将军赫赫有名,曾经是一个重要军区的司令员,逝世后埋在了老家。讲解员介绍,将军少小离家参加革命,戎马倥偬。解放后,将军第一次回乡,见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背着一捆柴火,沿着蜿蜒的山路蹒跚下来,当时就跪地痛哭,表示要“生前尽忠,死后尽孝。”逝世后,当时从县城到将军家乡还没有大路,一个团的官兵硬是抬棺近百里山路,把将军抬到安息地。在湖北的将军县,我们去时正是该地“喜大普奔”的时候: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这条“钢铁巨龙”绕了个弯特意通过这里,隆隆的火车声“宣告”了历史的新突破。据说,开始设计时并不通过这里,一位从这里走出的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批评铁道部:我们县为革命付出了十四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还不值得铁路拐个弯吗?到当地一个深山的小村走访学习,才知道当年这里几乎户户参军,十五六岁的孩子就走进了革命队伍,许多人再没有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解放后,该县还把县名里的“黄”字特意改成了“红”字。

参加工作后,也自觉的积极参与红色革命教育。那年,焦裕禄逝世30周年,中央和省里要隆重纪念,我们报社要派记者深入采访报道。刚参加工作的我第一个报名,深入兰考县农村,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足迹重走一遍,抚今追昔,用10多天的时间发回不少的新鲜报道,一些文章还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采用。几年前,公务出差到重庆,专门抽出两天的时间走访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圣地,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我也十分重视阅读、观看红色革命文艺作品。今年就先后写出了《觉醒年代》、《革命者》等影视剧的观后感在网上发表,得到众多网友的点赞和推荐,进一步弘扬了红色革命的昂扬正气。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