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尔纳与他的星辰大海

征文网 2020年3月31日文学世界评论3,274 阅读5078字

“科幻小说之父”的烦恼

笔者回顾凡尔纳的创作生涯,禁不住赞叹不已。他用近半个世纪的高产出,为世人奉献出62部长篇小说,18部中篇小说,还有几十个剧本以及其他作品。他的小说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

根据前文所述,凡尔纳最早进入人们视野始于20世纪初。1902年,戊戌政变后旅日的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新小说》。在这本倡导“小说界革命”的杂志上,凡尔纳的《海底旅行》被分类为科学小说,开始连载

当时刚刚留学日本的鲁迅也订阅了《新小说》,此时的鲁迅相信科学救国,但他觉得科学理论未免太过艰深,借由小说的躯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03年的秋天,23岁的鲁迅开始翻译 《月界旅行》(今译《从地球到月球》)。

晚年鲁迅在致杨霁云的信中,谈到自己留学初期翻译科学小说的目的,说:“我因为向学科学,所以喜欢科学小说,但年轻时自作聪明,不肯直译,回想起来真是悔之已晚。”但是,从《月界旅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喜欢科学小说并不仅仅是因为爱好科学。鲁迅在《月界旅行》中写道:“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这种带有极强政治、社会方面诉求的转译,不可避免地致使凡尔纳小说的本意及思想内核遭到不同程度的曲解。

据日本学者樽本照雄 《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的统计,截至1915年,中国出版的凡尔纳译作大约有20种(再版除外),且大多转译自日译本(而不少日译本又转译自英译本)。

在19世纪的法国,高产的凡尔纳就如同当代畅销书作家一般。当时的英译本译者则自然而然地按照刊载凡尔纳小说的杂志刊名《教育与娱乐》一样来理解凡尔纳的作品,由此导致了当时的众多英译本将凡尔纳的作品译成了“以娱乐为本位的科学冒险小说”。凡尔纳本人推崇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小说中的人文主义情怀,通过英译的“改写”所剩无几。

凡尔纳本人在世时,自认为他的小说是“科学小说”。尽管贯穿整个19-20世纪,大多数英语学者认为他是一名青少年流派作家、持“乐观主义”态度的科技支持者甚至认为他是“预言家”。这些观点和“标签”对于凡尔纳本人来说,都不是他最看重的。凡尔纳真正在意且遗憾终身的,是一直未能被本国文学界的殿堂——法兰西学院所认可。“每当我抱怨自己在法国文学界的地位不被认可时,小仲马便常常这么对我说:‘你真应该是个美国或是英国的作家。当你的书被翻译成法文后,你便可以凭此在法国获得机构名望的同时被你的同胞视为最伟大的小说大家之一。’但事实上,在法国文坛我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在1893年的一次访谈中,年近古稀的凡尔纳如是说。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数次“科幻热”,凡尔纳的经典科幻、冒险作品得以重回大众视野,向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以及崇尚自由、尊重科学的成年人们展示出了永恒不灭的魅力。星云奖得主刘慈欣认为,科学的想象和美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它的一线光芒。“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以文学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