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变

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变 中国传统节日萌芽于先秦,节日起源于祭祀,带有一定的原始宗教性质。上古时,人们对自然的感受是神秘的,人们通 -->         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变

中国传统节日萌芽于先秦,节日起源于祭祀,带有一定的原始宗教性质。上古时,人们对自然的感受是神秘的,人们通过祭祀与神秘自然联系、沟通。定期祭祀是人们年度生活的主要内容,上古的祭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上举行,形成了节日的萌芽。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世历法虽屡次修订,基本延续《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基本定型延续至今。历法的确定有助于节日的发展,随着历法的完善,日历的确定,敬天顺时的先民们逐渐把各种祭祀、庆贺、占卜、禁忌等活动集中在某些比较特殊的日子里举行,由此衍生出节日的雏形。

汉代注重移风易俗,整饬地方,以达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习俗文化统一,这项工作成为地方官吏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整齐风俗的教化工作在东汉亦得到有力的推行,使得节日风俗在全国得到普遍的推广。

汉魏时期,是中国传统节日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原始宗教的神秘性质衰减,时令祭礼转向节日祭祀,岁时禁忌逐渐演变为民俗节庆。这个时期,将神话传说合理化、历史化,将上古具有神秘意义的天神,改造、置换为真实的历史人物,用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与合乎儒家伦理品性的人格魅力征服大众,将纪念历史人物作为节俗传承的合理解释。比如寒食节传说是纪念介之推,端午节纪念屈原。

汉魏时期的岁时节日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开始同节气时令系统分离,初步形成以社会生活节奏为主体的,具有人文属性的时间系列。岁时节日协调农业的生产,节日活动考虑社会生活的节奏,比如传统的“四时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每隔45天就是一个节。

汉魏时期,一些特殊的时日已经出现,比如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八、九月九等。岁时节日体系逐步完成,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绝大多数节日均已出现,传统节日特定的习俗活动基本形成,后世的节日习俗大多数是在这一基础上的扩充与发展。

中国的节日也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文化的深入,民俗信仰中逐渐融入了众多佛教因素,在节日内容吸纳了佛教因素,中国古老的祭祀众神、祖先的腊日融入了佛教的腊八粥,祭亡灵的七月半融入佛教的盂兰盆会,成为七月半重要的节俗。在佛教文化的推动下,人们还将佛教与中国固有的传统节日结合,推出新的节日,比如四月八日的浴佛节。

南北朝时期,节日开始朝着娱乐性质方向发展,节日游艺活动逐渐盛行,节日欢乐气氛明显增强。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全部重要的传统节日均已出现。节日里则充满了各种户外游艺活动,比前朝更加明显的娱乐化。到明清时期,一些传承久远的节日开始淡出,节日的数量渐渐减少,节日的一些习俗开始被淡化,渐渐退出民众的日常生活,总体上节日的娱乐性质仍在持续。民国后,中国使用公历,尽管传统日历继续保留,但是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曾经被政府强力压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恢复传统节日。

现在法律规定休假的传统节日只剩下四个,大幅减少了。节日习俗也发生了变化,时间相近的节日习俗迁移到一个节日里。传统节日在现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张勃,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版

《岁时传统中国民俗的时间生活》,萧放,中华书局,2003年3月版

整理:王瑜

2020年3月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