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观后感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站在历史的高度,全景式的真实地艺术再现了抗美援朝的波澜壮阔 -->        

谁是最可爱的人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观后感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站在历史的高度,全景式的真实地艺术再现了抗美援朝的波澜壮阔,特别是血与火中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悲壮。看完电视剧,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作家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仔细想想,上学后的前10多年,正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等形成的关键阶段。我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走进学校的,抗美援朝给我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美好的精神食粮。在课本上,学到了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黄继光等烈士的英勇悲壮,经常幻想自己也能扛抢打仗,保家卫国,甚至不惧牺牲。黑白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看过多次,每次都气血贲张,恨不得立马上前线,重走英雄路。那首郭兰英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小学就学会了,每次唱起来都慷慨激昂。小伙伴玩耍时,经常高喊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口号“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初中时,作为课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几乎能背诵下来,无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就是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大学生涯。那个阶段正是思想深入解放的时候,许多观念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弗洛伊德、尼采、萨特、叔本华等西方思潮泥沙俱下。但我记忆最深的是接受抗美援朝的老战士的革命“教育”。我们大学的附近就是一座军人疗养院,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一位老战士给我们“演讲”。他说着说着,泣不成声:“好多战友都牺牲了,坑道里到处是血。”他的耳朵已经聋了:“成天的轰炸震的。增援的部队上来,我都很高兴,就是听不到在喊什么。”我们写纸条和老人进行了交流。我问有没有电影中的女战士唱歌的情景,他说的很明确:“那是艺术创造,哪有女战士。但电影中的缺粮断水的艰苦环境确是真实的。”

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改革深入推进,一个时期,“下海”成了最时髦的词,一切向“钱”看似乎成了主流观念,以致一位电台的老编辑经常“愤愤不平,“痛斥”当今社会“礼崩乐催”。但抗美援朝的传统魅力犹在。我们参加黄河抢险的报道,最后对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集中版面推出,总编拟的大标题就是模仿《英雄儿女》的主题曲《风烟滚滚唱英雄》的《大河滔滔唱英雄》,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一次去驻军采访一位英雄战士,也让我感受到传统的魅力。驻军是黄继光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队,军史馆图文并茂,生动地再现了他舍身堵枪眼的英勇悲壮。采访结束,还需要拍张照片使用。那位年轻的战士主动走到黄继光烈士大副图片前留影,平静地说,这是我们的魂。

其实,在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今天,这也是我们社会的魂。电视剧中的许多镜头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如二次战役中,几十名战士在寒冷的冰雪天埋伏,全部冻死。《跨过鸭绿江》播出时,张家口的一个学校每天都组织集体观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人又守在电视机前,爱国之情、正义之气油然而生。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