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形式是多样的

老歪:合作比单干有更高的收益才中。这个单干规模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总的来说,都比不上合作。但如何合作要因地制宜,合作要多样,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样合作化才中。 -->        

羑河纪事二九六

农业合作形式是多样的

文生

收罢麦,紧接着是玉米下种,玉米下种后是赶紧浇水保出苗。春玉米已经上市,夏玉米才下种。俗话说,种麦收本,种玉米收钱。网上有个小视频,说是网主包了二百亩地种麦子,但只种一季麦,麦子收了后地就回归原承包人用来种玉米,这是种玉米比较合算的一个例子。其实以前人民公社时,种玉米的积极性也高,主要是产量高。

前些时和老文闲聊时提到中美种玉米的情况,说中国还能赚到钱,美国则是不赚钱。还有重新合作化的事。现在老文有些忙,老歪相对清闲一点。老歪决定在手机上多寻找一些资料,详细了解一下情况,言谈时多说一些,老文补充。

中国和美国都是农业大国,也是玉米生产大国,在亩产、总成本、价格、净利润等方面差距都很大。

一、两国农民种植玉米,平均亩产、成本、价格以及利润情况

(一)、平均亩产

中国玉米主产区是东北、新疆、黄淮海地区。玉米分春玉米和夏玉米。东北和新疆以春玉米为主,亩产东北是500—700公斤,新疆是700—900公斤。黄淮海地区以夏玉米为主,亩产600公斤左右。全国玉米平均亩产在500公斤左右。美国玉米种植带是平原土地,平均亩产是700公斤,比中国平均亩产高200公斤,差距是比较大的。

(二)、平均成本

中国农民种一亩玉米,总成本是1000元左右人民币,美国是700左右元人民币,比我国少300元。其中,我国的生产成本是800元,美国是360元,比我国少440元。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美国才3元多,中国近500元,这说明美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中国农业很多工作还需人工作。

中国的土地成本,如果是自己的承包地,不存在这个费用,如果是租种别人的土地,平均在400元左右,这样综合下来平均每亩是200多元。美国不到200元,美国土地是私有制,这钱是租地价格。

(三)、平均价格

中国玉米价格一直不太稳定,曾经上涨到1.6元,现在有所下降,平均价格在每斤1.12元左右;美国玉米的价格非常低,平均每斤只有0.43元左右,只有我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净利润

根据以上数据,中国农民种一亩玉米可以赚取净利润80多元,如果将人工成本变现的话,有人认为至少在500元以上。美国农民种一亩玉米净利润是—85.04元,也就是种一亩玉米要亏本80多元,这个数字可能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大农场比不过很小的农户,也是件怪事。

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

(一)、规模化、机械化耕作的不同导致种植成本不同

美国土地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平原,非常适合规模化机械化耕作,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种植成本就低。

中国土地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平原仅占百分之十,所以,小块地特别多,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困难大、程度低,种植成本就高。

中国农民一个人可以种植30亩山地,而美国农民一个人可以种植上千亩甚至几千亩平地。中美人工成本悬殊,是由土地规模确定。

(二)、农民人口和人均土地差距太大

中国人多地少,14亿人口18亿亩耕地,人均耕地仅有一亩三分地,七亿农民种地,人均种地仅有二亩半多一点;美国3亿人口却有29亿亩耕地,人均耕地9亩多,仅有300万农民种地,农民人均种地近1000亩。

(三)、人均补贴差距很大

美国农民种粮赔钱的主要原因是粮价太低,但农民收入高是因为补贴高,美国农民46%的收入都来自政府补贴。所以,美国农民种地是有积极性的。美国鼓励农民多打粮,是从它的全球战略利益着出发的。美国不希望其它国家能粮食自给,这样用粮食实现它不战而胜的目的。甚至还公然声称,中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是在威胁世界安全。”

有人说,中国农民种地国家也补贴,而且各种补贴也很多,为什么收入还是不高呢?算一笔账就明白了。如果政府同样拿出100个亿对农民进行要头补贴,中国7亿种地农民,人均只有14.29元,美国300万种地农民,人均补贴可以达到3333.3元。

中国农民数量多,分到的地很少,一人种几亩地,处于种着没劲、抛荒舍不得、流转反反复复的局面。

国情确定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到了工业社会就举步维艰,因为农产品没有工业品劳动附加值高,农业生产效益低,处于弱势地位。

提高中国农业效益是农业生产规模化,前提是中国实现城市化,大部分农民通过进城打工成为新的城镇人口,原来所分配的土地经过流转后到还在种地的农民手中。

目前有相当多的人,心想如果能多承包一些地,那怕比在城里打工少挣一些钱,还是愿意回村的。问题是目前能承包的地实在实太少,流转他人的地种风险比较大,在陌生的地方包地种风险更大。

“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产量产值、多安置人口,也就确定了我们采用集约化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农业产值还会进一步提升。

接下来老歪继续了解农业合作情况。

中国现有农村人口近7亿。如果采用以色列基布兹、莫沙夫生产模式,以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和“就地工业化”的合作化生产,这样中国农村18亿亩耕地可以提供0.2亿个高标准就业机会,加上就地工业化的人员、农业打工人,可容纳1.2亿人(按基布兹比例计算);而采用美国模式最多只能提供150—200万个高标准就业机会,如果包括季节性农场工人,也不到600个万就业机会。土地规模过小不行,过大也不中,适宜才好。

1、短期、临时性合作。家庭承包制其实是持小型的农场。而土地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土地流转的方式组建成是的大农场、企业农场。农场由“农场主”全权经营,风险全担。其合作主要体现短期、临时性合作上,如合伙购买农资、进行农作、销售农产品,共享市场、农技信息等。平时是各顾各。

2、经营联合体(公司+农户)。由一个龙头企业和整个村庄或者一片村庄的众多农户结合成一个农业生产销售体。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业采用的比较多。企业从农民手中购买产品,同时以优惠价格出售农资,并派技术员指导农民种、养。这样,农民因为种、养有销路,生产资料的单位成本有所降低,相对效益增高,公司也因此有了大面积的可靠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双方在合作中双赢。

问题在于双方合作并不稳定,极易被市场左右。市场价高了,农户不愿按协定价格向企业出售产品;市场价低了,企业不愿按协定价格收购农户产品。总的来说,农户处于弱势地位,于是一些农民组织起来,以农业协会的方式与企业进行协作,衍生出“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

3、农业协会。农户自愿参加的农业组织,协商决定产业发展方向,重大事项一事一议,根据协商决定,由农业协会负责统一采购农资,提供技术咨询,并联合兴建、维护农田水利道路等基建;但各家各户仍自行种植、养殖,产品分级后由农业协会统一外售给相关企业。协会没有自己的运作经费、场地及经营资金。 

优点是农户间有了初步的协作,与企业协商时有了一定的发言权;缺陷在于无法对劳动、技术、资金等关键因素进行深度集约化,也不能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

4、松散型合作社。在农业协会的基础上,协会有自己的运作经费、场地及经营资金、资产,如共同出资购置效率更高,单家独户却无力购置的大中型农机,轮流有偿使用,联合引进技术甚至邀请专家服务,联合申请注册商标;但各家各户仍自行种植、生产,产品由合作社分级后以合作社的品牌包装后统一外销。与协会的区别是,合作社以集体所有名义拥有经营性资金和资产,在授权范围内可进行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品牌建设,投资、建立下属公司。除技术指导、农资服务、质量督查、制度管理外,合作社通常不干涉农户的自主经营。

优点在基本可满足同质性较高产业的发展需要;缺陷在于农户间协作深度仍然不足,品牌建设、维护、发展的难度非常大,不能实现复杂、严格、规范、现代化的管理,不能适应产业拓展的需要。

5、紧密型合作社。实际上是农业企业化经营,对领导干部和农民的个人素质要求都比较高。农户以资金和土地、劳力入股,按照协议确定股份,由全体股东大会及其授权人对所有土地、劳动力、农资、农机等生产要素全权规划、调配和使用,决定土地的综合利用方式和区域种植内容。对农业进行科学、规范、精细的操作,需要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大。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可以进行复杂、严格、现代化的管理方式。采用股份制的方式可以较好地协调好生产资金的支配和生产过程的监控。经济发达的地方采取较多。

在“提高单位耕地生产率”和“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中,农场关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劳动力数量,经营联合体、农业协会没有力量整合资金和劳动;松散型合作社也没有动力推动资金和劳动的密集深化,只有紧密型合作社才有动力和能力通过“农、工、贸”一体化兼顾农业劳动的“提高单位耕地生产率”和“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

以上分类并不绝对,实际上还有众多的中间型和衍生型。例如:以色列的基布兹属于紧密型合作社的衍生型,莫沙夫属于松散型合作社的衍生型;欧洲荷兰和丹麦的农业则属于松散型合作社和紧密型合作社的中间型;亚洲日本农业合作社大多属于农业协会,部分属于松散型合作社和农业协会的中间型。

老歪的感觉是,紧密型合作社是又回到了人民公社时期,不过人民公社时农业是手工农业,管理粗放,现在是机械化农业,需要精细管理。对于许多农村来说,目前紧密型合作社还是做不到的。现阶段农业集约情况是:农户之间的偶然合作、“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松散型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合作,推进也相对容易,是当前农业合作的主要方式。

而且,人民的饮食习惯也制约着农业生产模式。

美国的饮食习惯,是面包夹肉片的三明治为主,以及饮料,而面包、肉类、饮料适应于大生产,需要很多人工作业的蔬菜瓜果种的相对不多。

中国的饮食以粮食加蔬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肉类的要求增加,现在为了健康生活,对蔬菜、瓜果和水果的需求增加更快,而蔬菜、瓜果和水果需要更多的人工,同时受市场影响很大,能快速与市场对接的合作模式受到欢迎。不过合作模式如何,只能由当地情况确定。

在合作的过程中,部分合作社农户见利则聚,有损则散,不愿承担风险,只要一时产品大卖,就罗卜快了不洗泥,不肯从长远利益着想,强调“自主经营权”重于“契约精神、合作精神,品牌精神”,而合作方完全没有制约手段,合作也就难以为继,解散众多。许多合作只能停在最初的市场和科技信息的交流上。

村子这一带,小米有一定名气,但山那边里做出了品牌,我们这里还没有,小农意识浓厚。

当小农意识还是大多数农户本能的时候,长远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基本没有。许多人也因此对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持不乐观态度,其中不少人出于对当年的生产队“大锅饭,养懒汉”的记忆。

农业合作化其实和工业化是同进的,准确地说,与城镇化成正比。工业化越发展,农业合作化水平也就越高,即使以大农场著称的美国农业,其合作化水平也不低,主要体现在对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上。

现在名义上城镇人口超过农业人口,实际上农业人口还是占大头,在未来20年--30年,由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全国农业从业人员可能会自然下降到1亿人左右,这里指是具有承包农地资格的农业从业人员,不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这时农村居住人口四亿左右,此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合作化才能有所突破。

农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达到20亩后,随着农业科技进一步普及和从业人员教育水平提高,特别是大市场意识的树立,“小农意识”逐渐消散,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合作化的农业生产形式才真正拥有了健康成长的空间和土壤。

将是先在耕地充裕的东北、新疆进行,之后在全国范围得到发展。全国亩均农业产值、从业人员人均农业收入向发达国家水平看齐。

在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医疗教育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越演越烈的情况下,农村又相对吃香起来,这些年人们不愿进城落户了,很多是为了孩子的受到良好教育才不得已进城落户,但农村人口还要继续城镇化才能促进农村发展,因此要使进城农民都能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城落户,农业人口才能真正减少到适宜集约化生产水平。

老歪说了这么多后,说:现在农业工作理论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都认为承包制导致了土地零碎化,“小农经济”是低效的,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土地的集约生产,是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但又对“包产到户”政策,依然是肯定了又肯定。

老文:土地集约化、农业合作化的基础是土地确权。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经过流动达到集中,从而集约化生产。中国式土地确权来源于承包制,因此,必须对承包制是肯定了又肯定。现实中土地零碎化与土地集约化表面上看很矛盾,以发展、长远的眼光看,落实现行土地政策是土地从零碎平稳走向集约、合作化生产的前提,不运动化式的推进规模化,同时保持了土地公有制。

老歪:是的。

老文:中国土地情况十分复杂,导致了农业合作是多样的,多种合作形式并存。地多人少的地方如东北、新疆,还有山里,深度合作比较容易,能实现农业集约化、产业化;象我们这种不上不下的乡村,合作还停留在临时偶然的合作上面。

老歪:农业生产必须有一定规模,这样才合算。比如用拖拉机犁地,犁几亩地一个工,犁几十亩也是一个工,合作化会更上一层楼,犁上百亩一个工,这样才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

老文:是的。说来,当年不少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合作化的第一桶金来自到城里打工、农产品加工,如《金光大道》中组织农民到城里搞搬运,《创业史》是组织农民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老歪:现在许多人否定合作化。

老文:当年我们把合作模式极端化了。毛病在于后来搞成大锅饭,没有定量化生产。

老歪:其实合作化不久就搞了“三自一包”,就是定量化生产。

老文:但接下来没有对“三自一包”定好性质。否定了。

老歪:合作比单干有更高的收益才中。这个单干规模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总的来说,都比不上合作。但如何合作要因地制宜,合作要多样,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样合作化才中。

老文: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化。有的实行了土地公有制。我们应该重新看待合作化了。合作化还需要众多的新式梁生宝。

老歪:这样也对农村治理提出了新课题。

羑河纪事系列均为原创

2022年6月19日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