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知道,在当今影视圈大名鼎鼎的成龙,还出资出演过蒲松龄,剧名为《神探蒲松龄》,我真的有点狂了,在我心目中的蒲松龄,长衫一袭,清矍瘦弱,同那打打杀杀,飞檐走壁的成龙实在不是一个世界之人,而且又冠之以神探二字,是英国的福尔摩斯还是中国的狄仁杰?完全地不搭界嘛,纯粹是无稽之谈。
对这样消费古人,消费一个一生不得志的杰出文学家,成龙先生你于心何忍,我就不相信这样的作品能有市场,我认为,这是对艺术的践踏,是对古代贤人的不敬,这样的作品对现代人有何教育意义?严重鄙视中。
蒲松龄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部《聊斋志异》是杰出的文学名著,我在幼时至青年时,通过小人书或影视,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皮》《小翠》《阿宝》等等,至今都记忆犹新,尤其是后来知道了他的生平后,更是为他一生的不幸而感叹不已。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即今山东淄博人,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
他自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轻取秀才,然而在后来的乡试中,久考不中,一生仅有一秀才之名,教书为生,71岁时方才撤帐归家,75岁逝于故乡。
《聊斋志异》是一部志怪短篇小说,共有12章,近五百篇,他无正史记载,所以,对他的生平全部来自稗史笔记,据邹弢《三借庐笔谈》说,蒲松龄从20岁起便开始收集素材准备写作这部小说,常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此说也被很多赞美之人采信而广为传诵,但从感觉上来说则大为可疑,更有甚者,还说只要有人提供了故事素材,便可领取一碗小米绿豆粥;邹弢是鸦片战争后至民国年间生人,所记依据为何不得而知,想那蒲松龄一生贫困,苦谋衣食,不可能有如此之“大手笔”。
再说了,蒲松龄的一生都在忙于考试,至少在年青之时,他是不可能花费这多的时间来进行创作的,也不可能有此闲情在路边设茶铺来让人说故事给他听,所以,此事肯定不实。
《聊斋志异》据说成书于蒲松龄40岁之时,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此书因为是短篇小说,每篇独立成章,而且一直在修改和添加中,此项工作直到蒲松龄逝世时还在进行中;也因为蒲松龄贫困,无钱付梓,所以,《聊斋志异》一直是在一些感兴趣之人中传抄,并几度改易原稿,从未刊印发行过,由此来看,此书应该就没有所谓“成书”一说。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