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著名小说家萨默赛特·毛姆的描述,早年的司汤达有两个人生目标:一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戏剧诗人,为此他大量阅读剧本,几乎每天去剧院看戏,可惜他天生缺乏构思剧情的才能(正如我们在他的小说中所看到的那样),注定难以成为一个诗人;二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情人。无奈在这方面,上苍也没有给他相应的条件。他身材矮胖,其貌不扬,双腿粗短,鼻子肥大而突出,只有一双褐色眼睛炯炯有神,手和脚纤细异常,皮肤更是像女人一般细嫩。如此这般形象显然缺乏男性魅力,为此他将自己打扮得颇为时髦,且经常带着一把佩剑,显出一副神气凛凛的样子。事实上,他却是一个非常羞怯的人。----本素材来源于征文网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司汤达的情史虽然堪称丰富,却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从某种(悲剧性的)意义上说,他的人生就是由不断地陷入爱情而又失去爱情的一连串事件构成的。更不幸的是,他本人对于爱情极为重视,正如他的自白:“爱情之于我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说是我唯一的大事”。然而,由于一言难尽的形象与羞怯且犹豫不决的性格,司汤达在爱情方面远不如巴尔扎克得心应手,也不像雨果那样不断取得辉煌的胜利,更难以像大仲马、莫泊桑那样阅尽人间春色……他留给世人的多是一些尴尬甚至令人发笑的“事迹”。某次,他苦苦追求达鲁夫人,却又不知对方爱不爱他,甚至怀疑她在背后嘲笑他扭捏作态,并为此感到羞辱。于是,他找来一个老朋友商量良策。马修·约瑟夫森的《司汤达传》为我们留下了这份两人问答的珍贵记录:
“勾引B太太(他们用B太太来称呼达鲁夫人)有什么好处吗?
好处如下:勾引者的欲望将得以发泄;他能从中获得社会利益;他将进一步从事对人类情感的研究;他将满足自身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为此,司汤达还在这份问答记录中附加了一条注释:
“最好的建议是:进攻!进攻!进攻!”
然而,当他终于克服那该死的羞怯与犹豫向B太太表达爱意后,对方冰冷地回应她对他的感情仅限于友谊。就这样,司汤达的柏希维勒战役失败了。在一次又一次的爱情挫败后,司汤达将所有由活跃、悲伤、轻佻、冷静所交织的心绪付诸了《论爱情》(1822)的写作之中。颇为吊诡的是,这本19世纪最出色的爱情心理学著作,竟然出自一个在爱情方面败绩累累的社会边缘人。或许,这正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久病成良医。对于司汤达来说,真真就是久败成大师。
根据司汤达的分析,爱情可以分类四种类型:激情之爱、情趣之爱、肉体之爱和虚荣之爱。而爱情产生的过程则有七个步骤:爱慕、希望的开始、期望、爱情的开始、第一次结晶、怀疑或妒忌、第二次结晶。司汤达在这部作品中天才地提出了爱情的“结晶”现象。对此,他以洞烛幽微的笔触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在萨尔茨堡盐矿,有人将一根在冬天掉落了叶子的树枝丢在废矿井深处,两三个月以后再把它取出来看时,树枝上已布满亮晶晶的结晶体:最细的枝丫,并不比山雀的爪子粗,裹满了无数闪耀着的、灿烂夺目的钻石,再也认不出那根枝丫的本来面目了。”
司汤达却以强大细腻的内心给出了令人敬佩的回应, 尽管有无数可以被戏谑嘲笑的理由。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似曾相识的金句:“爱情就像发高烧,它的产生和消失绝不以人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没有孤独,何来爱情?”“爱情王国里满是悲剧。”“爱情由于真正的嫉妒而不断增长。”不像许多被爱情虐得体无完肤的人,他没有对爱情失望和看低,反而认为“爱情是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带着最为强烈的激情,带着义无反顾的纯粹”。甚至写道:“爱情是文明的奇迹。”
如同众多被同时代漠视的经典作品,这部1822年出版的爱情心理学杰作(此时司汤达已经39岁),却在随后的11年里只卖掉了17本。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司汤达似乎都是一个妥妥的失败者。然而,看似碌碌无为了半辈子的司汤达,实则已积蓄满了所有的经验、想象、才情和阅历,青年于连·索黑尔的形象在司汤达的脑海中翻滚着、涌动着。
----本素材来源于征文网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