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90后“奇葩”带娃方式的视频屡见不鲜,10后孩子“照顾”全家更是花样百出。各网友在吃瓜娱乐的同时各种参差不齐的评论也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大致观点分为了两个大类:一种是支持90后的带娃方式,以孩子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孩子,让10后更早的锻炼独立能力更早的懂事;另一种是对90后的带娃方式不敢苟同,对10后当家照顾父母与弟弟妹妹的情况表示不解。----本素材来源于征文网
首先我们先简单的解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90后佛系带娃和10后孩子当家”这一现象。难道是90后不会育娃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为什么90后还要采用“以孩治孩,育孩当家”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呢?对于“以孩治孩”我认为其目的是用一种能让孩子理解的方式与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让孩子能够快速的理解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在幼儿使其孩子的思维是单向的,他只能以我为出发点,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一旦你采用了和孩子一样的方式对待事情,让孩子能够从我的角度去看这件事那么孩子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理解。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育儿方式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遵循了孩子身心教育的规律,但是我认为它并不是完全可取的,幼儿时期是孩子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在幼儿时期必然需要合适的教育让孩子能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有基本的是非观念。但幼儿时期的孩子并没有强而严密的思维能力,判断是非的标准也只是是否得到了嘉奖,如果在幼儿时期就让孩子清楚明晰的知道是非对错,思考他的行为是否正确,这是对孩子思想上超负荷的思维工作,我想作为一个孩子,他不许要那么早就能懂得生活中各种琐事的的对错,甚至要考虑到是否这个行为在公共场合上发生会不会“尴尬”让爸妈和自己“丢脸”没面子而停止这种行为。我想在他们的童年的时候给他们形成简单的是非观念和一定的行为习惯就是一个正确的教育。让孩子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不是世事的圆滑,是非的思考。这才是一种良好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一味的想要让孩子在孩童时期就深谙世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我一直喜欢一句话:“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不要让本不该他在此时考虑的东西负累了他,泯灭了他们的童心。
对90后的育娃我想说,“以孩治孩”有可取之处,但也千万不要使用过度让孩子没了童年,失去了本该属于他和陪伴他的童真。
其次我们试着想想是什么造成了10后当家,以至于网友评论了“10后一代人撑起了两代人”这样的热嘲呢?10后再自己都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不仅要读书明智,承担来自学业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父母和年幼的弟弟妹妹。这种现象真的是正常的吗?国家在努力颁布法律政策,减少孩子的学习负担,但与此同时中国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也还在同行并没有消失,课外的补习班、兴趣爱好班的生源,源源不断以成为一种不足为奇的现象。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10后的孩子还要在家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做饭给家长吃等等,以至于流传出的网络视频中有孩子说出:“千万不要摊上90后的父母”这样的话语。其实,从两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会有不同的结论。当我们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父母上班忙忙碌碌了一整天,孩子能在家里为其分担一些琐事会让家长感到很欣慰,也减轻的一小部分的负担,在能让家长减轻一些负担的同时还能锻炼一些孩子的自己能力和生活能力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事,对双方都有好处。我并不否认这种思想,甚至我对此还有给予一的认同,孩子毫无疑问的需要的得到生活能力的锻炼,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一门必修的功课,而怎么来锻炼孩子这些必要的能力就是一门比较重要,并且值得我们深思的学问了。是否真的把家里的琐事交给孩子来处理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呢?我想事实不是这样的孩子需要得到锻炼,但锻炼的方式却是只限于在家里做家务照顾父母和弟弟妹妹,我想在家里做家务和带着孩子去农村体验生活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会是更好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在家帮父母照顾父母和弟弟妹妹是长大了这样的观点。
对10后小小的肩膀就要抗下这些本不该承受的压力我表示同情,也希望父母能够思考到底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拥有怎么样的生活经历。
最后我想说,对家长而言我想家长需要考虑的是,你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需要他未来有大成就变得很优秀,还是希望他能够快快乐乐的过着自己喜欢向往的生活,我想在这个世界上也不需要那么多的顶尖人才,普通是大多数人的结果,那么为什么不在普通的同时过得开心呢?在普通的同时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能够拥有自己的一个小骄傲小自豪,普通而快乐的成长生活。对孩子而言我想说,你需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适当的帮助父母分担家里的家务和压力,最好能够多多外出实践体验各种生活和喜欢的事物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尽力去发展他让你的兴趣作为你的事业是最大的成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选择上各种补习班,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靠补习班中获得的,一定是靠自己学习而获取的,最后希望将来你们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本素材来源于征文网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