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封闭的阅读-征文网

xueshan1 2022年6月13日原创文章评论37 阅读2017字

退休后过惯了太平闲适的生活,“新冠”不宣而至,每日除做核酸检测,就是吃三顿饭睡两次觉,感觉这种封闭的生活甚是无趣。无趣中要寻找乐趣,这样生活才有意义,才使所剩无多的日子不白白虚度。算起来此生无特长,退休后对诸多事情也是索然无味,用什么来打发这封闭的岁月,聊补这无趣之日呢?我乃一介书生,平生无大用,只能读几句闲书,写点无什用处的闲文,想来还必须从此下手。
首先想到了读书。我翻箱倒柜找来了上世纪1958年北京大学游国恩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四册。近20年脱离了教学,已不知文学史有几种版本,手头现存“游本”,卖了几次没卖,权当聊补“无米之炊”。
现在读书已过了黄金之年,老眼昏花,精疲力尽,只翻了几页便瞌头打盹,无力再读。而且,读了前面,忘了后面,读了一上午,下午便不知所云。到现在我才真正领略到古人说的没错,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读史不行,那就读作品吧。我又找来唐诗宋词,现在中央广播电视台热播的节目《诗词大会》就以唐诗宋词为首选。这是一档高雅的节目,很喜欢观看。那九宫格中的名句,那飞花令诗词的接龙,尽管以前似曾相识,但反应极慢,就是想不起来,我下决心重新温习,找回青年时读诗的感觉。没想到的是,年少读诗过目不忘,老年读诗念上句忘下句,效率极低,不再是享受,简直是折磨自己。
读诗不行那就读小说吧,年轻时我是河北荷花淀派一群作家的粉丝,其中以孙犁、刘绍棠、梁斌为代表。至今我仍保留他们的作品,如《白洋淀记事》、《运河的桨声》、《红旗谱》等。那时读简直是废寝忘食,读之如沐春风,如含甘饴,并且是真情阅读;时过境迁,再读,那种如醉如痴的感觉再也找不到。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也说不清,难道我真老了,对一切事物都没有新鲜感啦?
但手头总得有点事情做才可打发这无聊的岁月,这孤寂的无趣,于是我想起了老本行,从电脑上“百度”出了《中国教师报》电子版。教师报的文章是那么理性,那么睿智,那么有书卷气,那么有内涵,这正好切中肯綮,符合我教师的心理与需求。我读“现代课堂”,了解现在素质教育课堂的本质与形式,学习现代教育理念;读“教师成长”栏,知道现代教师所需素养及如何修为自己,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特别本栏那些活生生的案例,使我深受启发。我结合退休前的教育教学的实际,经过反思,在本栏发表了作品《九十分》。我读“文化周刊”,为教师中那些文学素养深厚者震撼,他们上得课堂,也拿得起创作的笔杆,写出文情并茂震撼人心的文章。这些佳作也勾起我压抑许久的文学创作欲望,在本栏发表了散文《故乡的树》。
我也喜欢阅读反映教工生活的《江苏教工》《中国教工》杂志,读之倍感亲切,特别贴近我的旨趣及生活。如《江苏教工》的“教学园地”“校园生活”;《中国教工》的“为师之道”栏。这些栏目的文章不仅贴近教师工作生活,而且见解独到,具有真知灼见。也许这些作者并没有显赫的头衔,只是平凡的默默无闻地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但他们学养深厚,专业知识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借着杂志的平台崭露头角。我很喜欢这样的人,但无缘相会,只想也借助平台与他们交流,向他们请教,做一回文字朋友。我在《江苏教工》的“教学园地”发表了《观察与育人》,在“校园生活”栏发表了《槐花》《乡村教师的选择》;在《中国教工》“为师之道”栏发表了《教师应虚心待过》《也应给教师减负》等文章。
通过这些教育专业杂志的学习与切磋,我好像又回归了校园与讲台,心情特别的兴奋与自信,再也没觉得自己是个退休并被疫情封闭在家里的无用之人。
自幼喜欢文学,大学选择了文科专业,毕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长期带高中毕业班的班主任,无暇顾及爱好。退休后重拾旧业,特别是疫情期间蜗居家里,好像天赐良机,特别适合我读文学并进行教学反思。封闭给别人带来了灾难,给我带来了机缘。我重新读鲁迅的小说,如收集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名篇《药》,我曾执教多次,也听过一些教师教这篇课文,无论从小说品味的角度,还是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多数教者的思路认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及主题思想的探究应是教学重点与难点。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的关键是,重点、难点如何突破?采用何种方法比较有效?由于年代久远,时代背景不同,如何让学生“真懂”本文的主题思想?我经过反思以前的教学,再深入阅读这篇小说,从教学科研的角度写出了《激活思维是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一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上。
疫情把我封闭在家里,我没有放弃教育教学梦想;退休也没有使我停止一路前行,停止对教育教学反思。我结合自己的专业读书,结合自己的工作读书,增强读书的针对性,即使退休,也要做个职业明白人;结合自己的爱好读书,才能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才能深入探究,增强自信;怀揣教育教学科研兴致读书,才能增强科学性,避免盲目性。读书使我不断开拓视野,提高认知与思维,增加人生的宽度与深度,变封闭的无趣为有趣,变退休的无为为有为。
封闭是战胜新冠疫情的有效手段,但没有封闭居家阅读,为了追梦,我将继续坚持以“阅读”为伴。

来自征文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