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吸血鬼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也频频出现在银幕上,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许多好莱坞电影大师都曾为这一绚丽而黑暗的题材贡献出优秀的作品,如著名导演科波拉、昆丁·塔伦蒂诺、尼尔?乔丹等都拍过关于吸血鬼主题的电影,并成功塑造出他们所处时代的吸血鬼银幕形象。在文化与科技并行发展的今天,吸血鬼的文化之所以在电影中永不衰竭的传承和创新着,有着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吸血鬼文化的多元解构
吸血鬼是欧洲传说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鬼怪,起源于西方的宗教与文化之中,在西方社会的民众之间有着深厚的认知基础。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在此借文学作品对吸血鬼文化的分析是对电影创作研究的参照。国际上许多文学家从吸血鬼身上找出了创作的灵感,在角色描写中,她以人性的眼光颠覆了吸血鬼的传统形象,将人性深处的奥秘赋予吸血鬼的内心之中,吸血鬼从此变得如此平易近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环境描写中,安妮赖斯的手法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般借助对非现实世界的描述,反思当今世界的真实面目以及身处其中的生灵们的生存状态。由于写作角度和出发点的大转变,安妮赖斯为吸血鬼这一神秘主题开辟了新的创作天地。
大众对吸血鬼的认识,随着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好莱坞准确地把握着观众的心态,文化的脉搏。大众对鬼怪的认识,对生死的认识,对爱情的认识,每一种不同的认识或思潮都能让好莱坞将吸血鬼形象全新打造一番。
1.以孤独的伯爵的形象出现。1922年,在电影院的银幕上出现了如同噩梦一般的活动着的魔鬼,这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这就是著名导演茂瑙的电影《诺斯费拉图》。作为第一部真正的以吸血鬼为题材的恐怖片,电影尊重原作,保留了小说中的主角德库拉的基本特征。例如导演借用了书中对于德库拉的描写,夸张而狰狞的鹰钩鼻、有着尖长的四颗门牙、又长又粗的眉毛在鼻梁处连在一块,消瘦颤抖的手指,苍白的脸和毛茸茸的耳朵,经过这样一番特别的造型艺术,伯爵瘦骨嶙峋的样子更像一只老鼠,而他所到之处也总有无数的老鼠跟随着它。1931年陶德·布朗宁导演的《德库拉》。德库拉在外形上脱离了恶魔形态,反而塑造成了一个文质彬彬的伯爵形象。对于吸血鬼的人性探索从此开始发展。1992年银幕上的《惊情四百年》,导演塑造了德库拉的另一面——爱情,制片方标榜的 “最贴近原著灵魂”使德库拉形象戴上了前所未有的深情桂冠。2000年版本的《德库拉》在如此众多文学作品和电影版本的基础上对吸血鬼的本源进行了更为源头的探索:认为他原是出卖上帝的犹大,上帝不能赦免他的罪行,所以犹大的灵魂不能进入天堂而成为吸血鬼。
2.以小孩的形象出现。影片《夜访吸血鬼》中,小吸血鬼克劳迪亚如同一只昆虫被困于透明的琥珀脂中一样,她也因为幼年变成吸血鬼而永远被囚在六岁孩子的身体里。因为身体年幼的种种限制,她无法像莱斯特一样融入新的吸血鬼生活。她不能随便外出,更没有“同龄人”朋友,连把自己喜欢的人变成吸血鬼的能力都没有。虽然时间在她的身体中定格,但心智却随着时间而改变,经过岁月流逝的她开始拥有一个成**人的欲望和感情。矛盾因此一发不可收,面对自己那张幼小的面庞时,“不朽”成为一种无法言传的绝望。导演巧妙地通过对小孩的表现,全方位的体现了吸血鬼的悲惨的命运,也凸显出吸血鬼在永不腐朽的同时带来的永无止境的折磨。
3.以各种正面形象出现。在近几年的《黑夜传说》系列电影中,女性吸血鬼以正义和性感的形象登上银幕,而这样的形象就必不可少的是围绕在爱情的主题中。片中女主角吸血鬼“月之女神”西丽妮与半狼人的血统的人类迈克尔萌发了爱情,他们就在狼人与吸血鬼的种族战争中进行着抉择。这种相同的叙事母题又在《暮光之城》系列中再次出现,电影塑造的已经不是吸血鬼的可怕与罪恶,更多的是描绘他们的真实的一面,更加人性的一面。《刀锋战士》系列则是美国漫画改编的科幻动作影片,正义的刀锋战士成为保护人类的勇士。来源:互联网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