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春分,接着应该就是清明了。虽然当过多年农民,仍不够放心,还得去翻下节气表看一眼,万一说错了,是否会说插队落户时我还少受了农时节气方面的教育?
有人按习俗善意提醒大家,到了清明节不要去问候别人早上好,因那是个悲伤的日子。真有这传统习俗?按习俗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这些传统习俗老百姓都知道,而且往往与吃有直接关系,就是没听说清明节有不用问候“吃”也不用问候“好”的习俗。记得我上山下乡那几年里,人们相互间打招呼,不管是否是节日,用的问候语就是一句“你吃了吗”,这在困难时期是最显温馨的话了。因为吃饭从前可是件大事,为了确保粮食年年大丰收,再苦再累也要推广种植双季稻就是这个原因。记得那时报纸、广播会及时发布今年粮食又是连续获得高产这样的好消息。要是报道有误,或没进行报道,就让人担心是否由此会引起吃饭的恐慌?几十年后的今天,吃已不再成为问题,却忽视了早年宣传的一句话:贪污与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过去曾经倡导的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如今已不那么听到了,这可是一直来的习俗啊!有时,对当年粮食如此紧张也会去想,要是那会儿早点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哪还会有粮票的事?想想当年发行的粮票实在太重要了,虽称不上是货币,但是却像货币那样是一张有价值的票证。当然,过去的事也就说说,是无法去假设的。自过了折腾的年代,忍饥挨饿的日子也算是结束了,就连见面也不再是一句“你吃了吗”,而是“早上好”!“大家好”!去掉了“吃”,想来在“地球村”也是通用的,不过这些问候语是随改革步伐才一起来到的,说是习俗还真有点称不上。当然,不管用什么词,只要善意问候别人的都是文明礼貌的表现。而那些吹胡子瞪眼、出口伤人,动不动就想挥拳头亮肌肉,只能说是野蛮再现,又有什么理由值得去推崇呢?至于说假冒善意去“问候”别人的事也是有的,但那只能叫骗子。如今手机中这种假意的问候语还是不难听到,接听多了,大家也熟悉了这些骚扰电话的目的。
今年因疫情作恶,人员聚集性的活动,比如清明节的祭祖活动自然列入了严管范围。各地对疫情的防控力度不同,管得严了,查得紧,由此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自然会有些郁闷。管的松了,一旦有事可不得了,会引起不同的担忧。每人出发点不一样,饭碗属于“旱涝保收”的,倒也不愁封控,但如需要跑东跑西或靠开门营业挣钱的,期盼的自然是封控范围小点再小点。这次疫情来得有点突然,传播速度也快,被列入封控区的,就有点像“围城”一般,“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喊嘉兴加油、喊嘉兴挺住的朋友还真不少,但重要的还是让疫情早点过去。喊加油,油价涨了也要加,喊挺住,腰疼了也得坚持,总之这响亮的口号也是表达了善良人们内心的支持与鼓励吧?据说有个地方倡议清明节非必要不返乡,称“缅怀先人,重于心不拘于形,可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追思”,用视频、电话缅怀先人?这显然是一个宣传中的失误。面对长时间的疫情,心情烦恼是可以理解,人们要做的是没事时不松松垮垮,有事时不手忙脚乱“一刀切”。防疫的办法是在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也会越来越精准,如果一层不变,与多年前模式一个样?应该不会吧!面对大众的宣传更需认认真真、实事求是,现在看到的是要求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前面说了春分过了是清明,清明与清明节应该是不一样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名称,表明天气开始暖和起来了,南方的雨水开始多起来了,农民根据清明这个节气要准备农作物的播种,农村中忙碌的季节又开始来临了。当了多年农民的我,分不清节气,需要去翻看节气表,显然还没“毕业”。
虽然不熟悉节气这个指导农事的历法,但总会慢慢感觉到暖和的春天来临了。清明,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清明,值得说声:清明,你好!
清明节则是清明节气中一个传统的文化节日,习俗就是扫墓祭祖、追思缅怀。人的生命,再长也会逝去,墓再好又能保持多久?都不可能“永远”。等几代人一过还能记起来的恐怕也不多,是希望被后人永远记着还是愿意让其逐渐淡忘?每个人想法大概不会都一样的。据考古上说,人类最早的信仰,一是天地,二便是祖先。清明节去祭祖,是去表达对祖先的追思,这与亲人刚离去那会儿的心情还是不一样的,因而对别人问声好没什么不妥吧?
在没有疫情的年份里,会利用清明节假日去扫墓,在逝去的亲人墓前,恭恭敬敬放上供品,自然是吃的与用的。吃,供的是真的,但早已安息了的先辈,是无法享用,只代表后人的心愿罢了,愿历经生前坎坷岁月的上一代,不会再有忍饥挨饿的日子。用,供的是习俗流传下来那种纸做的元宝、冥币一类,然后点上火慢慢烧了。这烧了估计是一种交接仪式吧?烧了才算是给了。说交接,实在不希望把人世间的弊端也一起带过去吧?从前的墓地因多数不在公墓,像点上香烛据说是给土地公公的,是土地神在帮助看护,有的还在坟头上插上新鲜树技,让路人知道此墓是祭扫过的。如今大多安葬在公墓,不用再担心是否安全的问题,但烧,对环境有害,这些习俗是需要改改。现在好多已不再烧纸,而是献上一束花,显得清洁、文明。不过也不是“一刀切”,还得要尊重逝者,在没被禁止的前提下,逝者信的就继续。逝者不信的,那千万别再烧了,尊重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因不开口了就可另搞一套?
疫情下的清明节墓地是不去了,但作为一种追思,仍有多种形式。比如现在开通了网上祭祖形式,安全、环保。有的说到了墓地,是想与逝者说说话,虽然逝者是听不到的,但说的却往往不会是假话。其实不去墓地,还是可以默默地念叨几句,心灵上的沟通是不在乎远近。
清明节到了,我也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上几句:从前一生过得真不容易,而我已是个成年人那会儿,虽说是在田头地角战天斗地,却未能尽到照顾好母亲的责任,想来总是一件惭愧的事,又没法补救,只有在心底里向亲人忏悔了。对父亲同样要默念上几句:因从前脑子里占上风的不是“亲近”,而是“立场”。前不久去看了嘉兴火车站新建的展览馆,发现了一段与我固有“立场”不一样的文字,说一九二O年冬,《新青年》传入嘉兴,以沈选千、朱亮人、竺饮冰等为代表的新塍镇进步青年发起成立了“新塍青年读书会”,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积极引导当地青年参加革命运动。竺饮冰这个早期的革命者与我父亲是很好的朋友,以前也只知道竺先生是个治病救人的医生,记得两个老人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还常常在一起叙旧。可惜过去缺乏很好的勾通,还自以为是在跟着时代前进。要是早知道了,是否会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听明白了,也许“立场”会有所转变?当然这又是事后的假设了。
看来聊聊清明节气,说说清明节日,侃侃问候语的变化,追忆一些往事,对问题的思考是否也会与时俱进呢?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