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偏爱塑造英雄
抗疫文学为什么偏爱塑造英雄?
一是现实生活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抗疫防疫英雄,在病毒肆虐之际,他们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奔赴一线,他们的英雄事迹令人激动感佩。对此,作家在写作时只是如实地记录下来,自然地形成于笔端。二是受古代神话救灾英雄原型的影响。远古先民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创造了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抗击灾害的英雄神话,表现了人与灾害顽强斗争的精神。大禹、后羿、女娲、夸父这些神话英雄原型积淀在民族文化的深处,历朝历代一些大的天灾中都呼唤这样的英雄出现,抗疫文学对塑造英雄人物的偏爱中显然有古代文化基因的烙印。
其次,抗疫文学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抗疫文学高扬现实主义精神,以抵抗的姿态积极介入当下生活,除了具有文学的审美功能之外,还具有凝聚人心、记录历史、反思灾难、进行心灵抚慰与救赎等文化功能。
一些人对抗疫文学的评价不是太高,因为他们过多地从审美功能来考量抗疫文学的价值,看不到抗疫文学宣泄疏导悲伤、压抑情绪的积极作用,对抗疫文学的审美治疗与救赎功能存在认识盲点。
比如,有些人对此次疫情引发的诗潮感到惊讶和不理解,对抗疫诗歌的艺术性颇有微词并喋喋不休。严峻的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人们心中的感动、悲悯、痛苦、愤怒等感情被大大地激发起来,许多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情不自禁拿起笔写下自己疫情中的感受。其中不乏“草根”诗人,他们之前可能根本就没写过诗,也没想过要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促发他们写作的就是内心情感的驱动,而诗歌这一体裁短小精悍,能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中最适宜抒情言志的载体,于是在各种媒体的强势推动下,掀起了一股“抗疫诗潮”。
把文学的疗救功能凸显出来
这些诗歌,本质上是中华民族集体情绪的仪式化表达,宣泄了一种发自民间的群体心理情感。人们借助这些诗歌的写作和阅读,传播爱心和坚强,抚慰内心的伤痛,情感得以移情和升华。
军旅诗人王久辛的诗作《这些高尚的人——写给解放军奔赴武汉抗新冠肺炎的战友》,是此次“抗疫诗潮”中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诗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诗思、深沉的情感,讴歌了在抗击疫情前方的战友。“我写诗,一贯是为感动而写。在动笔之前,我一直琢磨着他们身上极其珍贵、极其稀缺的东西,特别闪光。这种闪光,在平时是看不见的,他们就是平常的人,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就展现出来了。诗歌是精神的稀有元素。我首先是自己感动了,然后才写了这首诗。”
武汉诗人罗秋红认为:“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写诗的过程,是对内心抑郁的一种救赎。”龚锦明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写诗对重大灾难没什么(救援)作用,但它是支持我们的精神力量。”因此,对于疫情中的武汉诗人来说,写诗就成为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诗歌成为一种审美的救赎。罗秋红的《一只蝙蝠跑进客厅》、龚锦明的《急需品》、余修霞的《像一首诗,蜷缩在武汉封闭的怀中》、熊曼的《声音从这座城市消失了》,这一首首诗歌陪伴诗人度过焦虑恐慌的日子,在与他人的朗读分享中获得些许的温暖。
叶舒宪教授从人类学视野出发探究文学的治疗功能,认为文学的发生同以治疗为目的的巫医致幻术有潜在的关联。文学的原初功能不在于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或认识功能,而是治疗功能。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之后,文学内在的精神治疗功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和遮蔽了。而抗疫文学揭破了这层遮蔽,把文学的疗救功能凸显出来。
用文学书写疫情,抵抗遗忘
“吃一堑,长一智”,反思功能是抗疫文学的应有之义。
面对这次疫情,很多文学作品通过以蝙蝠为书写对象,来警示人类要对自然保持敬畏,关爱保护野生动物,摈弃不良的生活习俗,避免灾害的重演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伤。2003年,“非典”时期的果子狸就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而当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小小的蝙蝠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从文化记忆的角度看,作为一种即时性的见证文学,抗疫文学还具有记录历史、抵抗遗忘的功能。灾害文学的记忆功能,远优于冰冷的历史档案与枯燥的数据材料,保留着无比丰富的历史细节。试想我们经历了多少大灾大难,但留下来可供后人反思凭吊的东西有多少。因此,抗疫文学特别是一些非虚构的书信、日记、深度调查等所记录下来的点点滴滴,那些防护服下坚定的眼神、隔离的小区、封闭的道路、悲壮的逆行、呼号的哭泣,可以让我们重温苦难深重的灾难现场,时刻提醒并刺痛我们麻木的神经。
诗人谷禾认为,诗人面对突发的公共事件,自然会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诗不仅是风花雪月,面对公共生活,有责任去介入和指证,这也是诗之为诗的存在价值。”作家陈启文曾说过:“对于一场罕见的巨大的灾难,我们真的需要一种诚实的记录,我甚至希望,我写下的每一个汉字都能够成为灾难的铭文,甚至成为一部关于灾难的形象史。这是我无可逃避的责任。”用文学书写疫情,抵抗遗忘,为人类面对灾害时备足一份精神食粮,不要让这种民族苦难重现,这是每个作家都无可逃避的责任。(张堂会)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堂会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