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24日读后感评论52 阅读5768字

活着的读后感1

生活和幸存有什么区别?“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细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作者余华在自序中如是回答道。在《活着》这本书中,你可能觉得福贵是在一生的苦难中“幸存”下来的,但我认为他是真正的在“生活”。《活着》这本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福贵苦难的一生。准确来讲,福贵的前半生是幸福的,他是地主家的少爷,家里一百多亩的土地,却都被他赌博输掉了。从那以后,他才开始了真正的苦难。读到他输光家产,在茅草房子里消沉度日时,我不禁想:“活该,活该!只是可怜了你的家人,还要陪着你受苦。”可读到他毅然决然把凤霞接回家,我又为他的父爱感动。当苦根也去世了,我竟感叹福贵的一生为什么这么悲惨,到老竟只留自己一人独活。这种复杂的心情变化,是我在读书时真实的感受。《活着》,的确讲述了福贵苦难的一生,但作者要表达的,福贵所表现的仅仅是旧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吗?在读书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在我心里越来越渴望被破解:为什么福贵不像春生一样吊死在家里,而是选择一人一牛继续生活下去?福贵的一生,可谓是起、落、落、落、落……说是从天堂跌落进泥土里都不为过。他的一生有那么多死亡的“机会”,为什么从来不选择“死亡”,而是选择“活着”?我认为书中的一段描述是可以回答我的问题的——“这是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福贵人生中的所有,都是他自己选择的:选择赌博输光家产,选择不去参军回到家里,选择陪伴自己所有的家人走完他们的一生,又选择在他们死后自己活着……我相信书上的话,福贵和他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福贵没有选择死亡,因为他的命运就是那样,就算失去了所有家人,就算流干了浑浊的眼泪也要自己受着,命运让他承担了自己所有的选择,要他注定孤单苦难的生活下去。命运要他生活下去,绝不是幸存下去。因为“活着”是他自己做的选择,他愿意活着,便会每天有模有样,平平淡淡的直到死亡。若是幸存下来,则每一天都惊慌不定,将在对死亡的恐惧中消失,这绝不是福贵的选择。所以,这本书讲的难道只是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吗?其实并不是。福贵失去了所有家人,在拉着牛耕作时还会提起家人的名字,每天按时耕田,按部就班地生活。而作者在书前提到自己“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每天无所事事,福贵给他讲了自己的故事,我认为是要他在自己活着的日子里,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生活”下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因为自己选择了活着,所以就要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因为所有选择都是自己做的,所以就要承担所有的后果,接受自己的命运,去活着。“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福贵一生遇见了很多次死亡,但却都没有像春生一样要放弃活着。我想他迎来死亡的那一天一定会像往常一样平静甚至是高兴,流下一生中最后浑浊的泪水终于与家人团聚。他是死亡了,但他从没有选择死亡。就像他悲惨的一生,却从没有放弃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2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活着》有人说,余华的笔就像刀片,轻轻一擦还没感觉疼,血就先流出来了。故事的开始平淡:“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其实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老人生动地笑着。起初觉得老人聪明幽默,越往后读便越觉得这句话锋利极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轻轻一擦还没感觉疼,血就先流出来了。作者用冰冷的笔调,让一个个角色纷纷在这个名为“活着”的故事里死去。 “少年去游荡”年少的福贵人如其名,是个风流倜傥的少爷,可就在他最风光的时候,命运给他开了第一个玩笑:赌场做局,输尽家财。于是少爷从地主沦为佃农,紧接着又连丧父母。开始了他为了活着而拼命挣扎的一生。“中年想掘藏”妻子家珍得了不治之症,女儿凤霞发烧哑了嗓子,家里的境况每况愈下。从“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到苦根的死亡结束。“想掘藏”是中年福贵拥抱“活着”的欲望。游荡的少爷变成了掘藏的福贵,可是他掘到了什么呢,掘到了一场时代的天灾人祸,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一部死亡发生学。在诸多人物中,最让我难过的是福贵的小儿子有庆。十来岁的孩子,天蒙蒙亮,就提着篮子搓着眼睛去割草喂羊,喂完了就又奔往城里上学,中午也是如此,一天两次来去就得跑五十多里路。鞋底磨穿了,还挨了父亲的骂。被福贵这么一说,有庆上学就光脚丫跑去,到了学校再穿上鞋。下雪了,还是光着脚丫在雪里吧嗒吧嗒往学校跑。文中的有庆乐观善良,却让隔着素白纸张的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悲伤,像后背被烫出了一个洞,一直贯通到心脏。后来,县长夫人生孩子的时候失血过多,善良的有庆第一个跑到医院献血,而医院的人为了救命,生生把他的血抽干了才停手。善良的孩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停止了心跳,而更让人心痛的是书中福贵的一句独白“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这个少年的生命终止在十三岁,和我们差不多的年纪,但他这短暂一生所经历的苦难却超乎我们想象,他的“活着”,让我为自己十多年来的一切抱怨自惭形秽。他的经历让人心痛,但他的乐观和坚强却值得我们钦佩。相比之下,泡在蜜罐里长大的我们所谓的生活苦难不过是无病呻吟。“老年做和尚”“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福贵一生的写照,做和尚是他为了生计,为了家人挣扎后的结局,当身边空无一人,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里的福贵,民歌《老黑奴》里的老黑奴,他们都是经历一生苦难却仍然友好对待世界的人。绝望是不存在的,生而为人,承受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但向阳而生是一群渺小的人所选择的承受苦难的姿态,亦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3

虽然我知道《活着》这本书很出名,但是我一直没有看,前两天把它看完了。余华的作品还是这么朴实无华,读得很顺口,读完只有一点感触比较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感受不是很强烈,唯一的一点就是觉得生活就是生活,不会有什么奇迹出现,一个人的生死可以轻描淡写,但就是确确实实的,离开了就是离开了,没有什么后来的故事。如果读完一本书,非要探究这本书给你带来了什么,那么就是他的书名“活着”,虽然失去了所有亲人,也没有了寄托与牵挂,但还是要努力的活着。这本书描写了福贵的一生,从小生活在一个地主家庭,生活优越,上学都是仆人背着去的,长大后去了城里米商的女儿家珍,之后迷上妓院和赌博,赌博的时候被人算计,把家里一百多亩地的家产都败光了,差点活生生地气死自己老爹,老爹年轻时也是这样,原本家里有两百多亩地,这位老爹年轻时活脱脱跟福贵一样,把家里的一百多亩地败光了,只剩下了这一百多亩地,现在又被福贵给败光了,他们就只能当农民了,去租了自己家的田地来耕作。就在福贵败光家产没多久,龙二来向他的老爹讨要房契,被气死了,就剩下了他的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后来母亲生病,病死了,好在还有妻子,儿子和女儿,后来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生活嘛,总是要过的,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福贵的小儿子有庆也十几岁了,本来跑步那么厉害,且有望出国为国家争光的长跑运动员,却在一次为县长夫人鲜血时,被医护人员抽光了血,缺血过多,就这样死了,看到这真的太心痛了,读到这,就很气愤,一条人命,真的就是命如草贱啊,就这么不被重视。有庆死后,生活还得向前走啊,至少还有家珍和凤霞,后来城里有个歪脖子王二喜来相亲,相中了哑巴的凤霞,没过多久凤霞有了身孕,在生产那天诞下一子,名叫有根,但凤霞产后大出血死了,就是这么轻描淡写,却又切切实实。二喜把凤霞背回家之后,被患有软骨病躺在床上的家珍看见了,没多久也死了,现在家珍也死了。人生啊,现在就只剩下二喜和有根陪着“我”了,二喜为了能养活有根,到处的挨家挨户寻求奶妈给有根喂奶,后来有根渐渐长大,在一次施工过程中,二喜不幸被水泥板压死了,现在二喜也死了。只有凤霞的孩子“有根”陪着我了,我干农活,他也会陪着我去农田干活,可是有一次他发高烧了,忙着给他退烧,后来烧退了,但是忙着收棉花,给了他一碗豆子,回家的时候,竟然发现孩子没气了,就这样,唯一的牵挂也没有,现在只有福贵一个人了。后来啊,福贵买了一头牛,给牛起名叫福贵,其中,我记得一句话“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总而言之,好好活着,好好珍惜当下的生活吧!

活着的读后感4

在大的历史背景、大的社会形势下,人都是渺小的,尤其是底层的平民百姓,即使是有头有脸的上层人物也是如同蝼蚁般脆弱的不可一击。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中又要经历什么,又要承受什么,难道紧紧是“活着”两个字就能说明白的吗?活着,是最低的需求,也是最高的奢望,需求跟奢望之间的转换有时候是一时意念间的转变,有时候却会是终其一生难以企及的目标。拥有大宅院的福贵,天天赌博为生,终于输光了家里的财产,老婆家珍带着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回了娘家,亲爹也给他活活气死。走投无路之下去找龙二借钱,钱没借到却得了个营生的家伙事——一套皮影戏器具,凭借着这些东西勉强养家糊口,可是在一次演戏的过程中被国民党给抓了壮丁,然后由于天寒地冻到死尸上扒国军衣服御寒又被解放军抓了俘虏,虽然足够狼狈,但是似乎运气还算不错,由于给解放军拉大炮、唱皮影戏,福贵总算也是革命队伍里面混过的人了。因为输掉了大宅院的原因,福贵的阶级成分定的是城市贫农,设计赢走他家产的龙二却被打成了地主阶级,最后还因为防火烧屋破坏革命而被枪毙。偷偷跑去看公审大会的福贵看到了绝望的龙二,在枪毙龙二的五声枪响中死活解不开裤腰带而彻彻底底尿湿了裤子,匆匆跑回家后,赶紧在家珍的提醒下把解放军开的证明从泡在水中的脏衣服口袋里找出来烤干,后来家珍又用相框裱好挂在了墙上。可是命运还是捉弄着福贵,由于大练钢铁,四天没怎么睡觉的福贵的小学生儿子有庆到学校参加完炼钢铁后在学校围墙下睡着了,结果被春生倒车撞倒的围墙给活活压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在家珍的哭喊中显得更为凄惨。这让我想起了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得白血病去世的发小宇波,那是什么东西那么的残忍,夺取了他那么幼小的生命,让他的父母那么悲伤难过。对于我来说当时是悲伤的,我悲伤的原因是我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玩伴,可是随着时间的慢慢逝去我的悲伤确实是逐渐逐渐地减少了的,而且肯定比给他父母造成的悲伤减少地要快很多。这也不是我自己冷血,而是那时候还真的是年幼无知,忘记事情忘记的太快了,同时又很快被许多新接触的事情给占据了自己狭窄的大脑思维。我们活着是为了更好地延续走好已走的人还没有走完的路,替他们好好地看这美好的世界,替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完成而又没有完成的事情,实现他们的梦想,坚守他们的信念,守护他们的信仰,甚至是为了创造更为美好的世界而给他们贡献应该由他们来贡献的力量,只有如此,才能让已走的人安心,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活着的意义吧。

活着的读后感5

《活着》这本书是由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书中的故事主要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赌博。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做了。一贫如洗的福贵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文价值的关怀,任何理由都不是一个人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这个简单却又充满思辩色彩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活生生地诠释。“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福贵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一生的经历,做人的道理,熔炼成这么四句平常话,比那些成天唱高调:为了实现XX理想,为了让XX社会更美满……,恐怕要实在了些许多。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在那个大锅饭,烧钢铁,挣工分,除四旧,的时代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渴望,是我们远远做不到的,日子穷了点,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向生活低头,我们不得不反思现在的我们。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最后小编想说:人各有一,活法不同,经历不同,试想在那个嘈杂的年代富贵能在困苦的挣扎中活下来,那么我们呢,是不是也深思一下我们这崭新的时代呢?若是说我们庆幸活在这崭新的时代里可能定义的不够准确,但是我们的烦恼,我们的压力,我们深处的困境算得了什么,我们是不是要真正的反思一下自己“活着”的意义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