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2000字左右1
初识《活着》是在2021年秋天的某个下午,忙忙碌碌的我回到办公室,在我办公室的桌子上,看到了《活法》这本书。之前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中,听公司领导提起过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及其管理模式。怀着几分好奇,打开了这本书,有时候是看几页,有时候是看几篇。稻盛和夫以一个长者、一个哲人、一个社会学家,娓娓道来:我聆听着这位伟人点点滴滴的讲述,他在书中阐述着做人、做事的原则,“人要积极向前,有一颗感恩的心,乐观的接受,充满善意,有理想,肯努力!”这不禁让我想起上学的时候看过的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描绘了陕北人民在苦难面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平凡的世界里做不平凡的自己!不迷失自我,不浪费青春,不虚度年华!稻盛和夫说:“人的精神可以变得高尚也可以变得卑微,这取决于我们的人生态度,就是我们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他在27岁创办了日本的京瓷公司,一直秉承做事不违背伦理道德的原则,回归人的本初。然后埋头眼前的工作、心无旁骛,不被世俗玷污,用“精进”的态度,磨炼心性、塑造人格、提升思想境界。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础。书中就提出了,“心不唤物,物不至”,只有主动追求的东西才可能到手。在2019年我到电石分厂的时候,分厂从上到下曾弥漫着一种2024年电石要搬迁的思绪,无论在技改上,还是设备治理上,都一种得过且过的想法,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工作。到今年随着公司提出要把电石厂建设成绿色、无污染的电石企业,并提出打造国内一流电石企业。有了公司描绘的蓝图,有了热切的希望和期盼,分厂从上到下的心态也随之有了变化,员工的热情被点燃,让电石分厂变好的愿望空前的强烈,随之电石分厂的厂容厂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起点。人生犹如马拉松长跑,有了准备,有了耐力,有了坚持,还得要有方向;唯有正确的方向的指引,才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误入歧途,到达胜利的彼岸。有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谈他的成功经验时候说:“从容思考,从速实行,方向永远比努力更重要”。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如果走错了路,准将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当初美国知名企业柯达公司曾是多么的辉煌,在影像胶片行业独占鳌头,但是在他业务面临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的成像技术冲击时候,没有坚守医疗影像的整地,反而向印刷行业转型,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在历史巨变的洪流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机遇,向绿色无污染的方向迈进,才能生存发展。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许多人不明白,劳动对人具有崇高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劳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温饱,它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它具有克制欲望,磨炼心志、塑造人格的功效;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全身心的投入每一天的工作,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人在这个过程中,灵魂自然而然获得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这就是最尊贵的“修行”。如果对一个年龄和心性不是很成熟的人。如果你不要让他做任何工作,给他充裕的钱,不出几年,这个人无所事事,往往会赌博、酗酒、吸毒,最终一定是荒废。所以勤奋的工作即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提升自我的必要途径,是以后的成功的必要条件。“强烈的愿望”是成功的最大动力。只有你对一件事有了迫切的愿望,促使你早也想,晚也想,不停的思考,废寝忘食的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是事业成功的原动力。特别是对于面对开展新的事业,要开发新产品时,要达到“痴狂”的程度,有“强烈的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实现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朝着目标奋勇前进,这是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电石分厂目前从上到下都是有打造全国一流电石企业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还是不够强烈,是在公司领导下的被动的前行着,没有形成从下而上的“强烈的愿望”。这时候就需要要我们分厂的中层领导统一认识,引导一线职工点燃激情,描绘好更逼真、更真实、更自然、可行性高的绚丽的前景,让职工能有可预见、看的见的结果,才能带动职工积极性,统一向着一流电石企业的目标大步迈进!缜密的计划和精心的准备是成功的保障。当然有了高远的目标,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制定方案过程中,从细节着手,思考推敲、反反复复、孜孜不倦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通向成功的道路变得清晰,仿佛你已经走了一遍。从开始的宏图梦想,逐步接近现实,在头脑里让理想和现实完全重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盲目进行,那样空有一腔热情,只是匹夫之勇而已。一位冒险家曾说过:“缺乏小心、谨慎、周密为基础额勇气,不过是蛮勇而已”!目前的我们公司面临诸多困难,有外部的能耗双控、疫情、材料上涨、限负荷等不确定因素;有内部的管理基础薄弱;部分管理人员思想成旧、观念固化;工人流动大、技术力量薄弱、设备治理水平较低等制约;需要我们一一化解、克服,面对目标负重前行,才不枉此生。通过读《活着》这本书,我被稻盛和夫这种精神所感染,他的活法是超越世俗的禅道,是一种无人能及的境界!他在书中阐述了人生的真理,活着的意义,用自身的修炼来说明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他立足于企业发展,面向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通过读这本书,来认识自身的不足,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有一位名人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在改变着世界,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这个世界,要么是让世界更好了一点点,要不是让世界更坏了一点点,虽然微不足道,但美好的叠加是更大的美好。”近代科学家洛伦茨,在气候学上提出一个蝴蝶效应,即巴西的蝴蝶拍动翅膀,可能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所以,作为我们普通的一员,不要小瞧自己的力量!用自我的改变,来让我们的企业变的更好、更强!
活着读后感2000字左右2
《活着》这本书是我在经历过疫情后沉下心读的第一本书,大概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不由得感慨万千,使我突然有了写文字的欲望,这种想法也随着时间愈发强烈,驱使我写点东西记录下心中的想法。这本书是一部经典的小说,仅仅一个序便深深感动了我。余华的视角非常广阔,文字却十分简练,仿佛站在高处俯瞰着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劳苦大众,但是这本书不仅带有时代的色彩更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在主人公徐福贵的身上,你所看到的是那一辈中国人的众生相,拉进了与那个时代的距离,遥远而又真实。小说以“我”到农村采访为契机,以“我”聆听福贵老人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展开叙事,从头读至尾需要用的时间也差不多恰好是从午后“我”遇到福贵到黄昏福贵离开这段时间,这样的处理可谓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使读者感觉自己仿佛就是“我”,用心倾听福贵的叙述,犹如面对面交谈一般,有极强的代入感。即使这本书是非常经典的小说,我也没有把它当做圣贤之书拜读,我有自己的思考。很多人都和我差不多吧,读完真本书心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莫名的压抑,如同想要尖叫,叫声却卡在喉咙里。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我读完之后并没伤心,反而是出奇的平静,这可能是余华这位优秀的作者反复锤炼文字想要达到的效果。 徐福贵是一个富贵家族的少爷,终日游手好闲,不谙礼数,常混迹于妓院。他因为沉溺赌博输光了家产,将老爹气死,已有身孕的妻子家珍也被丈人(城里商会的会长,米行的老板)强行带回娘家。家道一夜之间败落,良田豪宅均拱手送给了龙二。为了维持生计,他从赢走他家家产当了地主的龙二手里讨来五亩田地,与母亲、女儿一道劳动,过起了农民生活。一年后,妻子带着半岁的儿子回到他身边。为了给母亲治病,福贵带着妻子从娘家带来的两块银元,到城里买药,没想到路上阴差阳错却给国民党的军队拉去当了壮丁。在战场上,福贵忍受着饥饿、寒冷与死亡,九死一生,最后成了解放军的俘虏,捡回了一条命。他没有选择去打仗,而是历经波折回到了家里,却得知母亲早已去世,而女儿凤霞也因为一场高烧留下了后遗症,成了聋哑人。接着是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地主龙二因不配合人民政府,被判枪决。紧接着又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全村大炼钢铁,吃大锅饭,之后又是三年自然灾害,村里人几乎全都饿死。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得起学,迫不得已,福贵夫妇只得把女儿送给别人收养。不料儿子有庆却因为给产后大出血的县长夫人献血被庸医无情地抽血过多而死。而那个县长正是福贵在战场上认识的好兄弟春生。突如其来的丧子让一家人痛不欲生,家珍的病也一天天重了。文革期间,春生、队长等一大批人都被打成了走资派。可喜的是凤霞的婚事终于有了眉目,男青年万二喜虽是偏头,但人却朴实勤劳,心地善良,深得福贵两口子喜爱,于是二喜和凤霞结了婚。不久后凤霞有了身孕,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与希冀。然而好景不长。凤霞生把孩子生下来不到十分钟就因为大出血,死在了夺去有庆生命的那家医院里。巨大的悲伤的阴霾笼罩于这个已经残缺的家庭,家珍一病不起,不久去世。福贵与二喜悉心照料二喜的儿子苦根。苦根长到四岁的时候,二喜在一次工作事故中惨死。福贵与苦根这祖孙二人便相依为命,一直到苦根七岁时由于嘴馋,把一大锅煮豆子吃了,腹胀而死。从那以后,福贵就始终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与一头老牛为伴,那头牛也叫福贵。主人公的名字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虽然叫福贵,可他的一生中真正享福的时间很短,家境虽然富贵,但挥霍起来也是转瞬即逝。父母给孩子起名字时都蕴含了一种期盼,但天不遂人愿,贯穿全书的关于命运的无奈从这一个细节便可见一斑。无论怎样的一般部悲剧,如果在震撼人心之余没有引发思考,不能引导读者透过悲剧背后去探究更深层的东西,就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作品。幸运的是,《活着》没有让我们失望。“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也隐含着对人生存意义这一终极哲学命题的思考,这也是作者以“活着”作为书名的原因。家庭观念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无论何时何地,境遇如何,有亲人,就有活下去的意义,即便不为自己而活,也要为赡养父母、抚养儿女而活。但我们知道,曾经拥有然后失去,总是比从未有过更让人心碎,更何况曾经拥有的是最珍贵的亲情。当“世间一个情字在,举目四望不见亲”的时候,一个孤单的人又该如何找寻生存下去的意义呢?作者只是告诉了我们结果——福贵还活着,但其内心世界我们终究不得而知。或许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而答案要靠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寻觅。
活着读后感2000字左右3
读了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让我思考了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人最重要是要活着,只有活着,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一切。第二,人要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富贵不能淫,贫穷志不移。第三,人只要是活着,就要接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磨难,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已,不要丧失对生活的信念,这样,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对得起我们的父母,对得起爱我们的人。《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从小生在有钱人家,但是他的父亲,也是一个败家子,没有教会他怎样做人,父子俩成一对游手好闲的浪荡公子,父亲管丢了一百多亩田地,最后剩下的一百多亩地,也被福贵败光了,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可当福贵的父亲觉悟的时候,福贵已是不可救药了,吃喝嫖赌鼓,样样不拉。穿绸缎,逛窑子,上赌场。并对贤慧的家珍拳脚相加,最后把家里输得崩子全无。书中有一段描写,福贵挑着铜钱去还债。那沉重的担子,那一个个铜钱,才让福贵大梦初醒,他才醒悟,父亲的良苦用心,这家业是多么来之不易,那沉甸甸的担子,就是责任啊,那每一个铜板,都是一滴滴汗水,前辈创下的家业,都败在他父子俩的手里。可当他们明白自已错的时候,已经晚了,房子没有了,田地没有了,他们开始了一贫如洗的生活。从此,他们从做威做福的老爷少爷,沦落为别人的佃农,住进了低矮的小草房,劳作在田间。这一段,我觉得作者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富人变成穷人的故事,而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生活在幸福里的时候,不要忘了曾经贫穷过,不要被金钱所腐蚀了灵魂,不要忘乎所以。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就像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但如何要守住这先辈们创下的江山,我们当要深思啊。富裕的生活,也许会消磨了人的斗志,焕散了人们的信念,我们决不能躺在这不缺吃,不缺穿的安乐窝里,乐不思蜀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应是每一个人关心的大事。国内的腐败分子,外国的黑恶势力,总想颠履我们的社会主义江山,我们是应当提高警惕的。不要忘了我们曾经受过的压迫,不要忘了我们是中国人,不要忘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和初心,我们要不顾一切的保卫社会主义果实,决不能再受二遍苦,遭二遍罪,居安思危是我们的责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活着》给我们提了个醒,敲响了警钟。感谢余华老师用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做人,应当怎样活着。《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终于从天堂跌落于谷底。从绸缎衣裤,换成了粗衣破裤,从纨绔公子,兑变成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时他才活得像个人样。尽管他失去了富裕的生活,生活苦不堪言,一步一个鎯头,但他仍收获了幸福。贤慧的妻子家珍,对他不离不弃,让他感受到患难夫妻的情爱,儿子的出世,让他感到这是上天给自已的礼物,同时也感受到自已应担负起一个父亲的责任。女儿凤霞天天陪着他在田间地头,带给他的欢乐。苦根带给他的希望。福贵气死了父亲,家珍因软骨病离世,有庆因给县长夫人输血死去,凤霞因聋哑,嫁给二喜,又因生孩子难产大流血而死,二喜因抚育苦根,在工地上被石头挤死,苦根又因吃豆子太多而撑死,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令福贵痛苦不堪,这些虽然后来都成了他在不幸中苦苦挣扎,可是福贵却能从不幸中去感受人生的可贵,他有亲人们这些爱就足够了,尽管他后来失去了他们,但他们给他的爱深深地种在他心里。让他觉得他不能辜负他们,也不能辜负这个美好的世界。他感叹他的命运曾从一头牛变成了一头羊,又变成了鹅,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鸡。通过他的努力,他让生活终于从一只小鸡,再变成鹅。变成羊,变成牛。通过福贵买牛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富贵已完全成为劳动人民,他已脱胎换骨了。他对老牛的悲悯,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心,让我们看到福贵的内心是柔软的,他的心已被亲人的爱添满了,是亲人们的爱给了福贵活下去的理由,活下去的勇气,他也将爱这个世界,爱自已的生命。他始终相信好日子会有的,所以他觉得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作家余华不仅仅告诉我们要活着,深层的含义,是要怎样活着。一个人不管你经历了什么,哪怕你曾走错了路,但只要是能够迷途知返,那你活着也是有意义,浪子回头金不换。人活着就要有意义。就要面对现实,这意义不是荣华富贵,也不是金钱美女,也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如何能冲破名利和金钱的诱感,如何能过百姓的日常生活,弯下腰,脚踏实地做自已的事情,如果能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那你也是不枉活了一生。只要你觉得活着有意义。那活着也就有了希望,有了力量,那任何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哪里还会有过不去的河呢。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最终还是觉得活着真好,我们要珍惜生命,要活好现在的每一分钟,尽量做好每一件事情。感谢余华老师给我们呈现这么好的作品。这本书的实际意义,已超过了故事本身,它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是发人深醒的,是催人奋进的,是使人向上的,只要你深刻地理解了《活着》,那你的人生,一定是意义的。有意义的人生,活着就有价值。这本书,它不仅具有至高的文学价值,更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我仿佛听到余华老师在呐喊,要好好地活着,不为别的,只为活着。
活着读后感2000字左右4
《活着》这部小说在大学期间度过几遍,而这本小说我总共买了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读了觉得写的实在太好了,就放在家中收藏了。第二个版本送给了我的学生还是朋友不记得了。现在想起也觉得好笑,人都是有这个毛病,自己非常喜欢的恨不得所有的人也都喜欢,于是就经常看到一些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推销他们的爱好给别人,殊不知,你喜欢的别人未必都喜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说这句话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原则的话,那么“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应该说是更高的道德要求了。第三个版本和我大学期间买的所有的书,因为毕业后工作没有确定就暂时堆放在同学家中,至今还放在大学同学家中。哈哈,也不知道宝哥会不会觉得烦。第四个版本就是现在我手上的这本,宝蓝色的封面非常的漂亮,握在手上有种小巧的感觉。同一本书买了四次,现在想来自己都觉有些怪,但当我翻看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了,因为写的太好了,它值得你买四次。大学期间匆匆读过几遍,四年后的今天再重读,那种震撼的感觉依然强烈,读着读着总会让我情不自禁开怀大笑,而笑着笑着又觉得是那样的辛酸,眼睛有种热热的感觉,为主人公老福贵的遭遇感到难过,又为他那淡然面对苦难的态度而感动。《活着》最具魅力的是其简洁的语言,这种语言极具简洁的美感和诗一样的语言张力,作者笔下那些简单的叙述和描写总是能激起我内心潮水一样的感受,作者寥寥几个字的描写,总会让我感到,在那些字的后面还隐藏着更让人为之着迷的东西。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简洁而有力量,没繁琐的修饰语,也没有夸张冗长的比喻,就那么简简单单,摆在你的面前,而你读的时候却能深刻地感到苦难的厚重与真实。作者把诗一样的语言运用在小说《活着》里面,所以每当我读到深情处,总会让我在内心升腾诗一样的美感和意蕴。能给予我这种美感的只有泰戈尔、顾城、海子。写小说的能具有这样的语言功力,唯有余华一人。电影导演贾樟柯也具有这样的文字魅力,只可惜他写的东西很少。《活着》最生动可爱之处是作者笔下的黑色幽默。作者笔下的黑色幽默不仅拥有搞笑色彩更兼具那种直指人心的真实与深刻,最为难得是同时蕴含着可爱的成分,我想这是作者对黑色幽默的一种突破,这是作者独有的,也是作者余华标志式的幽默。例如有一段他爹上厕所的描写生动极了:“我爹年纪大了,屎也跟着老了,出来不容易,那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会听到他在村口嗷嗷叫着。”再比如描写主人公和他爹打架的对话:“爹,你他娘的就算了吧。老子看在你把握弄出来的份上让让你,你他娘的就算了吧!”哈哈,每当读到这样的描写我都会笑,觉得这个儿子既是个混蛋又是个流氓,但又有点流里流气的可爱。《活着》的语言精彩就精彩在这里,简单的一句话蕴含着很多个意象和可能,总觉得作者还有话没有说透,那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让读者自己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去体悟主人公的命运与苦难。这样的小说才是伟大的小说。因为作者没有撇下读者独自去表白,而是让读者也参与到文章主人公的命运中去,与主人公一起去承受那来自命运的苦难与欢乐。可以说读《活着》让读者再一次真真实实地活了一次,它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人生视野和心灵厚度。可以让读者感到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真实。《活着》中最温馨的描写是主人公和老全在战场上抢大饼回来后等春生回来的描写:“老全当了八年的兵心地还是很善良,他把自己抢的大饼往我的上面一放,说等春生回来一起吃。我们两个就蹲在坑道里,露出脑袋张望春生。”我觉得这一段最温馨感人,在战场个每个人都难以自保,但是老全和主人公却能等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孩子吃救命的大饼。特别是“露”字最为逼真传神可爱动人,你想想周围是一片抢吃的人走来走去,随时有子弹飞过来,在坑道中小心翼翼地露出两个小脑袋四处张望等待着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孩子回来吃大饼,能不叫人感动吗!《活着》中最搞笑的描写:“后来我们就不抢大饼了,用上了春生的办法。抢大饼的人叠在一起时,我们就去扒他们脚上的胶鞋,有些脚没有反应,有些脚乱蹬起来,我们就随手捡个起钢盔狠狠砸那些不老实的脚,挨了揍的脚抽搐几下都跟冻僵似的硬了。我们抱着胶鞋回到坑道里生火,反正大米有的是,这样还免去了皮肉之苦。我们三个边煮着饭,边看着那些光脚在冬天里一走一跳的人,嘿嘿笑个不停。”《活着》作者余华我觉得是个女性崇拜者,他笔下的女性都是那么的贤惠坚韧善良,这也是我们中华传统女性所共有的一大特质。我是北方人在东北长大,大学时在中原地区度过的,毕业了工作在东南地区,可以说我横跨了整个中国,对于各个地方的女性都稍有些了解,感受最大的就是中国的女性贤惠坚韧善良,无论是小我的学生还是和我同龄的工作同事还是年长与我父母同辈的女性,在他们身上我都可以看到贤惠和善良而又不失坚韧。就像《活着》里的家珍一辈子都在苦难中挣扎,她一生面对的都是生存而不是生活,在动物本性与人性之间苦苦挣扎的时候,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坚韧与宽容,那样博大的胸怀在一个柔弱女子身上体现的是那么的淋淋尽致。中国的女性总是可以为家庭付出自己的全部,家庭孩子在中国女性的心理远比自由和个人主义更重要,面对家庭他们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自由和个人的一切。中华文明能在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女性虽然不是社会最大的进步动力,但却是维护社会平稳进行的最主要的元素,更是在中华民族在面对苦难时候最后的依靠与寄托。中华女性身上的善良,是一切人性最高的体现,蕴含所有现代文明萌芽。中华女性的善良里蕴含着人类追求的最高社会关系——即人性的平等和尊重。这种中华女性的特质才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最终原因。中华女性身上的坚韧是中华民族面对民族危亡的最后动力。是他们的坚守,是他们在坚守中又不失人性的善良才使中国不至于走向消亡。就像作者在其中文自序中所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人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批判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和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活着读后感2000字左右5
“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题记
2007年初冬于天津的中学寒假时光观看了一部电视剧名叫《福贵》,记得当时感慨良多,和家人和朋友都在谈论这部电视剧的情节以及总体感受,后来才知道原著叫作《活着》,作者余华,考虑再三,决定将此书列入2019年阅读书单之列,今天下午刚好阅读完毕,同时恰逢2019年的除夕夜来临之际,就迫不及待写下这段文字,生怕这份来之不易的感动稍纵即逝造成表达上的遗憾。
余华的《活着》让众多读者感慨,有人对主人公福贵产生了怜悯之情,我却从中获得了一份宁静。福贵从兴富到衰落,我是一点也不同情他,甚至觉得这全然是他应有的报应,但是,越往后读,越是觉得他人生太悲惨甚至令人无法想象:家境衰落后,随即父亲死去了,好不容易福贵改邪归正了,眼看着家计慢慢变好了,福贵却又被抓去当兵了,在战场上经历刀枪雨弹,看过战友们的死去,所幸福贵活下来了,回到了家。但是,家境实在贫寒,无奈之下只有将自己的女儿送出去。不久,女儿自己逃了回来。一家四口在一起,虽然困苦贫穷但仍是幸福的,但好景不长,福贵的妻子家珍又病倒了。不过,虽然病倒了,家里还有听话的女儿儿子搭把手,日子也还是那么过。但是,更可悲的是不久过后,儿子有庆好心给镇长夫人去献血而流血过多丧失了生命。看到这里,我真的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眼泪直流,这是何等的悲惨呐,不得不感叹生命的弱小,但同时,我又不得不佩服福贵的坚强。过了会,我又重新打开了书本,想怀着乐观的心态继续往下看――有庆死后,过了段时间,女儿凤霞出嫁了,所幸嫁了一个好人家,人好家境好对福贵一家也好,眼看着生活就这样幸福美好下去,然而灾难又来临了,女儿凤霞因生产流血过多而死,随后家珍也走了。过了几年,女婿二喜又在干活的时候被水泥板夹死了。原本一个家就只剩爷孙俩了,但不久,家境贫寒,孙子苦根因为吃豆子而撑死了。到头来,只有福贵一个人和他的那头老牛了。面对家人的离去,福贵却没有被悲惨的现实打败,他仍怀着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他把痛苦交给时间。没有血泪地控诉,没有撕心裂肺地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包容着的一切。以致后来时间里再大的灾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坚强的活了下来,不闹不争。人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被主人公福贵的平静而坚韧所震撼,生命的意义即在于生命本身存在的价值,它来自活着,“活着”便是全部意义。
抽象的苦难是易于接受的,最不可接受的是,眼睁睁看着这些痛苦都加于那些最为善良美好的人物身上。福贵面对这些善良的人的离去,面对这些这些人生的无常,残缺与痛苦以及人生历程中无法避免的劫难,祸患之力的压迫,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颓唐消沉,没有像春生那样用一根绳子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没有像路遥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初遭挫折时虐待自己,而是默默在角落里舔着伤口,超然而平静。
无谓的抱怨不如平静的接受,学会超然和平静面对困难,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正如黑塞所言“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我们应该要像福贵一样把脸迎向阳光,鼓起勇气去面对困难,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他活着,却并不是福克纳小说《喧闹与骚动》的结尾所说的那样“在苦熬”。对福贵而言,苦难已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有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而能够让福贵如此超然和平静的正是苦难本身。拥有过财富地位、女人,他没有珍惜,最后失去了这一切,但他却得到了爱。他拥有母亲无私的爱,拥有妻子忠贞不二的爱,拥有孩子、女婿的孝顺和尊敬,正因为他拥有并珍惜这些,在经受如此巨大打击后仍能乐观面对。然而小说中并非只有主人公一个人能够面对苦难时表现出超然和平静。福贵的母亲临死前对福贵说“活着就有可能,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没有抱怨不公,只希望能够平静的活下去。家珍更是不想争什么,对福贵说“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只求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不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了。处于当时底层社会中的劳动人民,面对不公和不幸却学会了隐忍和平静对待。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杨绛百岁时曾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后来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一个人有限的生命里还是平常点好,无需去争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学着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就够了。并在生活中学会隐忍,学会承受苦难,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容平静的面对生活,不要被小挫折、小困难打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不因水的清淡而厌倦饮水,也不能因生活的平淡而掘弃生活,把脸迎向阳光,享受和珍惜每一天活着的生活,这便够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教育很重要,不需要为儿孙留下太多的钱财,给他留下足以养活自己的本事是最重要的,时代裹挟下,可能每个人都不能幸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有时候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时候是掌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