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1500字左右1
再次拿起《围城》细细品读,虽然是第2遍,依然很慢,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看完——好书看起来就是慢。钱钟书75年前写的这本书,现在看来一点也不过时。而且读起来特别有亲切感和悲切感。通篇充满形象诙谐的比喻和机智幽默的语言,几乎每一页都可以找到几个比喻,而且比喻的非常恰当、形象、生动,且无一重复之处。感觉作者用比喻就像古诗文中用词用典一样考究,这么厚一本书至少上千个比喻,竟然没有一个觉得牵强附会,实在佩服作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极强想象力。把白话文使用得炉火纯青。“不是行中人,不懂行里话。”钱老想必也是性格开朗幽默、感情真挚细腻之人,才能赢得杨绛终始不渝的爱情。整本书的构思也非常巧妙,把婚姻比喻成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由城外——进城——出城,逻辑非常清晰,过程又极其散漫。非常契合真实生活中的琐琐碎碎——计划赶不上变化——哪怕你做了100%的努力,生活也未必如你所愿,老天有时会给你开个恶意的玩笑,有时又会突然给你惊喜临门。婚姻如同被围困的城堡,而围困的原因,其实是在自己,灭秦者,秦也。赵辛楣评价方鸿渐“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其实并不是在书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一节中就写道“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留学多年,连文凭都没混到,最后买了张假文凭;只是没有文凭,实际上也是读了很多书的,到北平读过大学,国文曾得他老子指授,大学会考考过第二,留学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都呆过;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虽然心得全无,并不代表没有见识,因此,他也是清高的。对很多低俗、粗鲁的人无法忍受。学识不精而又清高,不正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吗?方鸿渐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又很善良,连对于丑人,细看都觉得是一种残忍。对坏人呢?嘴头说几句狠话已是极限,却凭空添了许多仇人,最后如何死的都不自知!方鸿渐对家庭呢,总会有那么一丝软弱。不管年龄多大,总还要父母为他操心,虽一心想着恭敬孝顺,却总在父母和妻子之间两难抉择,对待妻子百般忍耐,甚至贬低自己的父母及亲人,以换取妻子的谅解和家庭的和谐。可事实无论他如何认错,终究是不能换取妻子的谅解,因为一开始父母就在妻子心中属于敌视的范畴。如果想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又何必为之!孙柔嘉工于心计。最大的悲哀在于选择的不坚定。既然选择了嫁给方鸿渐,就应该接受他的缺点和家庭;如果不能接受这些,就不应该费尽心思,用尽手段,最后嫁作他妇。如此心里失衡,必在难免。在她看来,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牺牲了这么多却没感觉到方鸿渐对她全心全意的爱。唐晓芙的问题在于——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这显然不属于尘世中人。只能成为仙一般的存在。…………那么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能走出这个围城吗?其实钱钟书在书中给出了答案:当一行五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赶到三闵大学时,方鸿渐在轿子里想,今天到学校了,不知是什么样子。反正自己不存奢望。适才火铺屋后那个破门倒是好象征。好像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厦,引得人进去了,原来什么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撇下一切希望罢,你们这些进来的人!”只有撇下一切希望,撇开城堡的存在,进城不为掳掠,出城更非逃离。无城无不城,才能感受到内心的每一分喜悦,珍惜每一分来之不易的感情。围城自然也就解围了!也许,以上所想并非都是作者的原意。恰好昨天听了单位组织的读书报告会,一位同事就说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可以读出作者都没有想到的。
围城读后感1500字左右2
早听闻过《围城》,却心里纳着闷,围城,有什么好写的?看了才知道,那还真有的写,而且是大文章。 《围城》主人公是方鸿渐,却颇有着钱钟书先生的影子。小说围绕着方鸿渐来写,写他的交友,他的恋爱,他的婚姻,他的那段人生。小说很真实,围绕着方家展开的叙述,是一个旧社会的真实反映。说它真实,那还一点都不假,因为,人,写真实了,写活了。“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世上却少有一颗纯真的心灵,一副自然妥帖能够正确表达内心想法的外表。方鸿渐留洋归来,却在船上与鲍小姐发生恋情,“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书中的后记如是说。第一场恋情打了水漂,却被苏文纨盯上了,硬要苏鸿渐与赵辛楣为自己争风吃醋,互相“搏斗”,而苏小姐的高贵令鸿渐心生畏意,鸿渐却对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产生了好感,唐小姐显然是书中与众不同的一个人物形象,散发着的自然美引来鸿渐次次的靠近,而最终也因种种因素由“热得快”变为了“伤得深”。第三次便是有了正当“妻子”名声的孙柔嘉,平淡的恋情开始,却有着在屡次激烈争吵过后必然的分离与伤害。且谈鸿渐把自己囿在爱情的围城当中,在围城里的人,始终想着冲出城外,向往街市上的新奇东西,始终把自己圈在自己的思维里,却不想着平淡中的幸福所在。或许上一秒正是情深似海的妻子丈夫,下一秒却变成了一对仇深似海的冤家对头。人若无诚信,若不踏实做人,人生的地基终究不会平稳,何来令人欣羡的大厦可言?鸿渐用假文凭只给自己的未来多添了几次脸红的次数。在周家与周夫人闹矛盾后,不再在点金银行办事,之后随辛楣等人拖辛楣的关系去三闾大学任教,去的路上困难重重,到了那里却也净是不尽人意。便与晓柔再次回到上海,在报亭里办事。但却事业上家庭上都不顺心,便又想着辛楣,辛楣让他来重庆给他找个职务,鸿渐便又为此事与晓柔吵架,终究是闹得两家都不愉快。人活在当下,又何只是为自己而活?在那个唯有金钱开口说话的时代,留洋是光荣的,可是如果没有一个专业能够授之于人,用以谋生,没有踏实肯干的务实耐劳精神,终究那撒谎得来的“博士”也对鸿渐撒了个谎,给他的人生开了个玩笑,让他只能在丈人行里办事,事事拖着辛楣的关系,还要遭妻子的“懦夫”谩骂与别人的非议。人这一生,是是非非之间,究竟谁对谁错又有谁能够说得清呢?爱情若是火热,一有漏洞便会脆弱的不堪一击,可若是假装表面和谐,日久便会性情变得陌生,成为冤家对头。事业不可吃着碗里的瞅着锅里的,老想着还会有更好的等着自己。若次次想着下一次,抱着不肯努力不肯踏实奋斗的心态,怎会找不到让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一直到自己老去?“鸿渐太注重钱与面子,”是小说中其他人物对于鸿渐的评价,可是,他也会在一次次争吵过后低声下气地请求妻子原谅,会给衣衫褴褛的卖着过时玩意的老头子几张钞票,他会想着苏小姐的盛情难却,会为那份与唐小姐的感情悲痛欲绝,为哭的满脸是泪的孙小姐而心软。他会想着与辛楣的情深义重,想着家父的谆谆教诲,却又时常想起“围城理论”,很多时候,这位哲学家有着自己对于社会的独特见解,却都在谈笑中一闪而过,或是迎来他人的无趣可讨与不满。书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罢,都在自己建筑的围城里被围困,却又超脱不得。我们又何尝不是围城的建造者,被困的受害者?只是社会的复杂与人性的多变,使得原本澄澈的心,不得不多长几个心眼,埋下自己的萝卜,等待别人兔子的上钩。为此,我们一生都在围城中流浪,或是形体,或是心灵。
围城读后感1500字左右3
本篇要分享的,又是一本家喻户晓的近代经典小说:钱钟书的《围城》。之前说过,经典的作品,读者读完会回味悠长,但却往往难以从书中解读出单一且明确的主旨。好似游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拥有不同的经历的人会有多种多样的解读。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围城》,同样如此,我一时难以把握这本书的深层次的一些东西,所以,只能先试着谈谈直观的感觉。我之前写的读后感也多是如此。二次的深入的想法,往往都在我写文的过程中边写边冒出。看到有的人说,《围城》这书哪里需要过度解读?钱钟书和杨绛自己都说《围城》不过是游戏之作。看杨绛为本书写的后记,钱老似乎在嘻嘻哈哈的过程中便写就了。可谁说经典就一定就要正襟危坐的写呢?我倒觉得,正是放松状态下的钱钟书,才能写出风格这般“妙”的传世佳作。提起《围城》,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那句名言:“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这导致不少人像我一样,以为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发生在男女间、婚前婚后的故事。读了才发现不是。我个人的感受,书中的工作或说职场,更是围城。尤其写方鸿渐等人跟取经似的,一路向西,历经坎坷终于到达了工作地,可待不了一年,便心灰意冷,打道回府。这才叫在城外时一心想要进城,待进城以为上了岸,才又发现苦海无边,西天其实也有诸多不堪。说职场是一座围城,这倒更符合我们社会如今的状态。如今年轻人的生育乃至结婚欲望都有些低,未必真的想主动进入婚姻的围城。可工作不一样。毕竟人可以不结婚,但不能不挣钱糊口。没钱真的不行,这是刚需。为了钱入了一份工作的围城,不满意又换到别的城。但若没有当城主的本事,又不想蝇营狗苟,怕是会终日渴望逃到城外的世界,幻想着那里的诗和田野。或者,就如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也没想清楚辞职后的出路,仅仅就是被逼得想要逃。看了不少本书的评论,发现有的读者便很瞧不上方鸿渐,有的又对苏文纨鄙夷不屑,还有的还嫌孙柔嘉过于普通。看到这类言语,我总是不置可否。因为我觉得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比起书中人还要不堪。不要忘了,书中能评价方鸿渐“没用”的,那是赵辛楣。赵也算是人中龙凤了。书外评说方鸿渐原型“志大才疏”的,那是杨绛。标准都太高。普通人估计更是难入钱老的法眼,连作为人物原型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方鸿渐,别的不说,就单论他在书中的女人缘,一般男人比的了吗?书中无论男女,在错过优秀或心仪的对象时,思前想后、争风吃醋、撕心裂肺,花了多大心力都交待的很明白。可转而面对相对平庸的对象时,三言两语间便结了婚,好像压根儿都没想清楚。换做电影,便是陈道明面对李媛媛和史兰芽两大白富美时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而回头便和普普通通的吕丽萍结了婚。当然,更可能的是,无论前面怎么选,也终将殊途同归。我感觉这就是本书想要揭示的,所谓一些生活的真相。不知道是否是钱老刻意为之,书中那些精妙无比,让我拍案叫绝的比喻,大都出现在书的前半部分。换句话说,有趣的故事伴随着有趣的俏皮话,多发生在步入工作与婚姻围城之前。入城前连修辞手法都更精妙肆意,入城后就变成了柴米油盐的现实主义。可我发现,书中人经常表现出的一大特征,却贯穿了始终。这就是“脸红”。钱钟书在描写人物时,频繁用了这个词,或类似的修辞。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我想可能是我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一个动不动就脸红的人。就好像以往看武侠小说,古龙常用“嘤咛一声”写女性的娇羞,金庸多用“心中一荡”写男性的心动。这对我来说便是特别会在读书时注意到的,因为日常不多见。我能记得自己上次脸发烫,还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曾有个同事,刚毕业入职时特别容易脸红,可过了菜鸟时期,已不明显。围城“治好”了她的这个“毛病”,我还有点遗憾,毕竟物以稀为贵。于是我怀疑,《围城》里那个年代的人就是很容易脸红。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在钱老的笔下,其实相当不体面。我猜是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常导致学问家们在做学问之外的聪明劲儿无处施展,彼此间便可能出现一些看起来啼笑皆非的勾心斗角。如今似乎依旧如此。可那时的人会脸红。所以我想,只怕是社会的发展让如今的人都进化了,当刺激来临,大脑已忘记了命令脸皮下的毛细血管扩张。像我前面所说,围城中待的久了便会如此。如此看来,如今的整个社会便是一座巨大的围城。整天想着退出,可有人的地方便有围城,你怎么退出?
围城读后感1500字左右4
初读围城,还是小学五年级的那个暑假。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在大人的书柜上乱翻,翻到一本名字看上去酷酷的、像是武侠小说的书,便拿到屋中偷偷翻读。时间过去这么久,当时便一知半解的内容已经全然忘记,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都记不清了,但是有一句话一直铭刻于心:“生离死别好过百年重逢,因为它能使人不老;不仅鬼魂不会老,连记忆中的老友都是曾经鲜活的样子。”的确如此啊!再读围城时,当年小小的我趴在大木桌上一边查字典一边皱着眉头硬啃的滑稽模样,和曾经的旧时光,就这样一点一点在记忆中复苏,变得鲜活了起来。时至今日,我也没有从《围城》中提炼出什么中心思想,而我读书也不是很喜欢上纲上线。在真理尚未显现出来之前,我们都在镜子上观察和猜想。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和智者大家的思想共鸣,那不如在书中读懂自己。我更喜欢和书中的惊喜与感动不经意地偶遇。也许只是一词一句,便足以打动我,点醒我,震撼我。能够感觉到钱钟书先生真的是非常西化且开放的人了,行文风格很具有欧美作者的特点,主线剧情非常简单,但其中掺杂着大量甚至和主题毫不相关的描写记叙。而比喻句又是那么的精巧和恰到好处,不禁让人感叹这如同蝴蝶翅膀上的花纹一般浑然天成的才华。说到主人公方鸿渐,我总是会想到另外两个“无辜的堕落者”,一个是《人间失格》中的叶藏,另一个是《德米安》中的辛克莱。只是辛克莱幸得指点迷途知返,而叶藏和方鸿渐则一步一步走向深渊。他们都不是十恶不赦之人,但却都做了令人不齿之事,而且无一例外的都还在一片迷茫中胡乱奔走挣扎。也曾想过奋进,但没有目标的努力终是在泥塘里打滚。我觉得暂时的堕落与迷茫是每个人生命中必经的过程,而且都是在由孩提到成人,开始用尚未成熟的心智面对过于纷扰喧嚣的花花世界之时。耽于耳目声色,忘记了心之所想;追逐着表面繁华,到头来只剩一身空虚。至于最后是堕落还是回归,则完全看你是否能够认清自己的心,看清脚下的路,或者是否有人拉一把。有时只因一时之念,人生便去之千里,着实令人叹惋!很多人迷惑为什么苏小姐会爱上方鸿渐,明明要比他优秀很多,身边还有苦苦追求的赵辛楣,却偏偏为这样一个男人倾心。记得以前听说过一种名为“情境爱情”的心理效应,在一个特殊的条件下,因为某些原因,一个人的优点会被无限放大,以至于可以掩盖他所有的缺点。而朝夕相处的人,彼此过分熟悉,则很可能对对方的优点习以为常,甚至会因为一个小毛病而完全否定对方。在轮船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苏小姐只因“他不打牌”而对实则和打牌者一样堕落的方鸿渐青睐有加;在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贵族小姐Rose爱上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阶层下也许一辈子不可能相遇的穷小子Jack。至于爱情究竟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是细水长流的日久生情,也许是某个瞬间的一见倾心,但它和婚姻,终究是两码事。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次的心动,但也总要受到道德与责任的约束,不然则与动物无异。最后来说说《围城》本身吧,许多人会说,为什么我觉得围城仿佛在写我自己。它穿越数十年的时光,为何依然能够准确地描述着当今每个人生活中的困境与挣扎。我认为这与群体心理有关,当一段话描述了一个群体绝大部分人共有的特征时,那么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会觉得在说自己。钱钟书先生对人世百态的洞察,让他创造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犯了每个人都有可能犯的所有错误。而我们,或许没那么堕落,抑或不够伟大,没有办法在有限的生命中将那些错误都犯一遍。这些错误、迷惘与挣扎聚合起来,是著作;分散开来,则是每个人的人生。社会有社会的围城,每个人生活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围城。每个人的围城聚合起来形成了社会的围城,社会的围城反过来,也会影响每个人的围城。从一个围城中挣脱,却跳入另一个围城,似乎是徒劳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但因害怕白费力而安于现状的生活,也是沉寂而无望的。在不断冲破的过程中自然难免头破血流或徒劳无功,可是谁知道会不会就这样看到天空了呢?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你能理解作者的思想吗?”这个问题我其实羞于回答。因为长久以来都是作者在理解我,他们的文字包裹着我的灵魂微茫的火焰,燃烧成纷纷无数纯白的蝴蝶。而我由此,看到了更高远的彼方。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