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2000字三篇1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题目颇具诗意,吸引到我了,我尝试着读出来,于是口中不自觉地呢喃:“‘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精选了肖培东老师在全国各地示范课中的十六个经典课例,涵盖中小学课堂,以教学沙龙的形式给人以现场感。钱梦龙、黄厚江、王崧舟、王君等十六位语文专家精彩点评。
每篇实录都附上其教学理念、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细节、教学感悟,可谓篇篇精彩,更富有启迪。而所有的精彩凝聚起来,又凸显了他独特的教学理念: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感受的思想。
读了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我在思考,肖大师明明是在深究文本,却说浅教语文,在我看来,此“浅”绝不是浅显,更不是肤浅,而是一种繁华落尽见真淳,绚烂极尽归平淡的大道至简。这是一种境界,于我,只能浅浅地观望,深深地思考:
一、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展示了16个非常成功的教学案例,这些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去,在读、写、听、说四项实践中,“读”是语文教学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因为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积累语料,形成语感,悟得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又接受文本语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趣、情操、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肖老师《山羊兹拉特》的教学案例,其确立的主题是呼唤人与动物真诚的情感,诚如肖老师在题记所说:“把一朵花的微笑读成祝福,把一声羊的‘咩’叫读成警醒,让每一粒葡萄都能背诵夏日时光的名字。浅浅的,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让最真诚的你走向最清纯的眼睛。”本课教学思路为:整体感知——拯救兹拉特最重要因素:情感——情感的变化——读出“咩”字无限真情,令人回味无穷。通过反复品读“咩”,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反复地读,多种方式地读,读出情感,读出情境,读出思想,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动,教师也在读中沉浸,在读中心灵契合,在淋漓尽致的文字品读中,语文味已四处飘散。
二、“浅浅的”语文,诗意的课堂
爸爸/我的牙齿掉了/你看/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就是它。这是肖培东老师儿子十岁时写的诗歌,肖老师的文字诗意盎然,让人在读他的课例的时候,心也不由自主地柔软起来。在他的语文课堂上,诗意语言信手拈来:“你坐着,阳光就洒在你的台阶上,你坐在那里跟你的同学在聊天,你坐在台阶上,望着你的校园,看着时间慢慢地流逝。你突然发现,陪伴你初中生活的,其实就是这些一级级不说话的台阶。”“与其说一抹绿色托举了水珠,闪闪发亮,倒不如说这枚水珠穿越千沟万壑来到这片荷叶上。艰辛,坚强,因此这不是运气,而是一种坚持。”“故乡的草木,家里的一抹花草,家乡的习俗,其实都是乡愁情结,故乡情结在感动着、驱使着我们去写这篇文章。”“满山的鸟叫,黑土的芬芳,大地的开化,河流的解冻”。如此诗意般的课堂,怎能不让人神往呢?
肖老师把语言文字锤炼到极致,试想,哪个学生听到如此美妙的语言不心存欢喜而兴趣盎然呢?这些语言不是他特意的矫揉造作,不是事先的提前预设,而是在师生对话中自然的流露,即兴的抒发。语言的诗意灵动感动了学生,更温暖了无数崇拜他的语文人。包括从此与他相隔万水千山的我。生动的语言来自于平日的笔耕不辍,人说他是会写诗的语文老师,的确不假,当你看到一个天生就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人几十年依然坚持写作的时候,你会和我一样,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常常提起笔,写写文字。你的课堂也许也会溪流潺潺,而不是飞沙走石。肖培东老师就是语言的使者,语文的化身。
三、我也想浅浅地教语文
本书的序言《为“浅浅地教语文”喝彩》中,钱梦龙先生说:“在语文教学被各种貌似‘深刻’‘理论’折腾得面目全非的当下,肖培东的教学看起来似乎是显得‘浅’了,但正是这种‘浅’,却深入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正如钱老的评价,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正因为有了“浅浅地教”,我们才看到课堂背后“深深地情”,那是关于语文,关于学生,关于语文思维,关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和坚守。肖老师说:“你是挺拔的,你的课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庄的,你的课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养,你的课堂就隽永悠远;你朴素又不失文艺,你的课堂就芬芳却不妖娆。爱语文,从爱自己开始。爱自己,就丰富、发展、超越自己。”肖老师的课堂低调而雅致,细腻又智慧,温情脉脉却又意蕴潺潺。我也想静静地学着肖培东老师教语文,倾尽一生的时光,走在语文的路上,努力“浅浅”教语文。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2000字三篇2
教学,是信任,是唤醒,是耐心,是鼓励,教师的魅力,必须绽放在课堂之上,潜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把课堂变成学生生命的培育场。读完了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深受震撼,肖老师教得低调,但教得刻骨铭心,温情脉脉。
反观自己现阶段教育教学之路,更多的时候让学生在分数面前不断拼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应试为基点,课堂上呈现的更多是功利和浮躁,这样的课堂怎能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老师过度肢解课堂,语文的美已变得枯燥无味。品读了肖老师的课例,我看到了肤浅的自己,狭隘的自己,功利的自己。
“碧波深处有奇珍”,需要我们不断做读书的种子,对语文有着执着和恒久的爱,心底装着学生,装着生活的从容和对生命的热爱,更有着骨子里流淌的家国情怀。教书,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质朴而又真诚,不断勉励我们年轻教师。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朗读在培东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美。在所选的课文课例中,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不管是演讲稿,还是作文课,培东老师都可以用朗读再现语言的方式来支撑课堂,推进课堂,有分析定有朗读,有朗读定有指导,无读不成析,无读不成课。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朗读成功了,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遗憾的是,身边不少语文课,学生都在朗读,但缺少老师朗读的指导,没有指导的朗读,是低效的朗读,而肖老师对学生的朗读的指导是具体的、细致的、到位的。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我们也有朗读,但对学生没有一个具体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流于形式,没有把作者真正的情感融进去,这样对于文本的解读帮助不大。培东老师总能抓住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关键词句,一个标题,让学生反复诵读,借诵读之船,让学生向文本更深处迈去,学生慢慢参与,慢慢融入课堂,在肖老师的引导下,慢慢迸射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自豪,或愉悦,或心酸,或忧伤,或陶醉等等。在品读课文课例的过程中,我陶醉在《春酒》中,震撼于《在沙漠中心》,感动于《山羊兹拉特》,在诵读中陶冶心灵,在诵读中学会思考。曹操的《短歌行》,如何来深刻的感受诗人的忧,肖培东老师的课给了我方向,以读的方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以读的方式感受诗人情绪的变化。
问题是撬动思维的杠杆。精妙的主问题设置,是培东老师课堂的一大亮点,主问题既包住文章,又深入文章,既要给学生思考的开放空间,又要让学生聚焦在文本,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培东老师对于主问题的设置能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例如与其说柳宗元在游西山,不如说是柳宗元——西山,借助游——醉——知——归,这几个词语的相互比较,最后领悟了西山的“得”使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灵动而又能引起共鸣的小天地;《沙之书》,一本……的书,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文本的故事情节。用主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文本所特有的独特美感,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反观我们教学的现状,课堂教学过程被大量的的问题肢解得支离破碎,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无效问题使得语文课堂寡淡无味,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以前自己在上杜甫《登高》这篇文章,设置很多问题,不断砸向学生,不要说学生能深刻理解杜甫的悲,而自己多而杂的问题就使学生晕头转向了,品读了培东老师的课例,而今再次面对这篇文章时,自然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想法,如何走进杜甫,感受杜甫的悲情,教学上设置了一个主问题:你,是否能成为他跨越千年的知音,读懂他,读懂他的《登高》?接下来,进入我们的“寻觅知音”环节,我读出了杜甫的悲_____(以悲开头,组词填空) 。引导学生组词填空,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审美体验,各抒己见,学生表达的无论是悲凉、悲伤、悲苦还是悲壮,体现了不同学生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考,比自己一讲到底的效果好。主问题犹如一把钥匙,激起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多角度探讨的思维能力,更好的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字和人文精神的洗礼。
亲切平等的对话倍显温情。课堂不是老师的演绎场,应该是学生的习得场,时时关注学情,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慢慢融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和等待。当有学生问:“为什么都是老斑羚去给小斑羚做出牺牲,却没有年轻的斑羚为老斑羚牺牲呢?”肖老师对这位学生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位学生把书读到心里去了,给学生掌声,同意学生的改写。学生在对话中,那种拘泥没有了,而渴望表达自己更多了。清风朗月般的课堂,点燃学生浓浓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表达,享受表达。肖老师课堂是助长,但不拔苗,不刻意的提升,才是自然的成长。“师道尊严”是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在这观念影响之下,学生与老师关系是不对等,在这不对等的关系下,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让我想起了明代的王守仁,他的教学在于唤醒学生,点燃学生对事物的探索,而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培东老师的课堂时时把学生放在首位,鼓励学生,肯定学生,课堂节奏舒缓,课堂是平和,温润的。
肖老师的课独具一格,而又自然又深刻,能从细微之处获得真知,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我们,他的课堂从语文的本质出发,深入浅出,“潜入人心”,没有花哨子,课堂的质朴却深刻,怎一个“浅”字了得!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2000字三篇3
近期,我再次读了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这本书精选了肖培东老师在全国各地示范课中的16个经典课例,涵盖中小学课堂,以教学沙龙的形式呈现出来,给人以现场感。他的导师钱梦龙教授,还有语文教学专家黄厚江、王崧舟、王君等16位语文专家对他的课精彩点评。每篇实录都有教学理念、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细节、教学感悟,可以说篇篇精彩,很富有启迪性,而所有的精彩凝聚起来,又凸显了他独特的教学理念——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到的思想。
两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肖培东老师的这本书,说实在话我并没有太深入其中,感悟不深。今年又打开这本书,却读出了不同的味道,细细看来,如获至宝。原来的观念总是认为,对课文的认知要讲的深刻,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是在今天看来,实际上他的课即将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一境界。这正如他的导师钱梦龙收他为徒的时候,送他一句话:碧波深处有珍奇。实际上,这个“深”字与他书名当中的那个“浅”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深和浅相互转化之间,给我们后学者以启迪和智慧。
他的导师钱梦龙评价他的课,说他的课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在语文课愈来愈不像语文课的当下,这本来不能算评价的评价,已经变成了对语文课的高度赞扬。有人说当前的不少语文课,像思想品德课,像人文教育课,像青少年修养课,像政治课,像班会课,像活动课,像生命哲学课,像音乐欣赏课,像图像展示课等等,什么都像但就是不像语文课。读了肖老师的课堂实录之后,我们就能深切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
肖培东老师的课例跨度很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授课对象从小学生到初高中生甚至到借用大学生,课堂交流无不顺畅自然,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令人叹服。有时是现场抽课现场做课,甚至备课时间不足两个小时。但是经由肖老师的设计,一篇文章在他手里就能变化万千。像《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皇帝的新装》、《斑羚飞渡》等都被肖老师翻出了新意。像《菩萨蛮》、《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山羊兹拉特》的诵读教学可谓到位至极,尤其是《山羊兹拉特》中“咩”的诵读,把人的心都融化了。《沙之书》、《山水永嘉,飞翔语文》等课例,读来都令人耳目一新。
肖培东老师有时把自己看做彩虹桥。他说我一头连着厚实的文本,一头连着思想的人生。在讲《斑羚飞渡》这篇小说的时候,老师不去探究这个事实是否有科学依据,也不去强调老斑羚的无私奉献、伟大崇高等。而是用一个常规的问题带入:这是一次什么样的飞渡?最后点拨“灿烂”这个形容词,这个别人不关注的词成了这堂课的中心词。他既总结了《斑羚飞渡》的特点,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思考真正成了同学和文本之间的一座彩虹桥,问题不是为了问的,而是为了思考的。那就让大家比较比较,或者找出有意思的地方。从这一点说教学设置的弹性很重要,要预备好多种走进文本的路径,才能从容带领学生们走进课堂深处。
我们现在上公开课,或者是讲优质课,总是去讲求课的深度,引用很多专家的言论抛给学生。但肖老师的课很少这些东西,不去穿插其他材料,也几乎不拓展。真的是扣住文本的课堂教学,一点也不臃肿和杂乱。他很刻意的就要用这个文本来解决这个文本本身的问题。这可能来源于他的一种自信:对优质文本的自信,对自己驾驭课堂的自信。好老师用足文本自身的资源就可以了,不必有外援。这很考验一个老师的水平和实力,可以说“功夫在课外”了!
王君老师评价肖培东的课:朴素、简约、理性、克制。王老师选的这四个词很恰切到位,可以说总结了肖老师课堂之妙,是深得其课之精华后的中肯之言。肖老师的课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可以说深入浅出的能力,也是一种创新的能力。浅而不浅薄,不粗糙,是形式简洁,是繁华落尽见真淳,不矫揉造作,也不拔苗助长。这样的课堂,实在是让人沉醉。
我们说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需要时间和阅历来修炼的技巧。因为只有经过了沉淀,它才能够显得简单而平静。因为经过了淘洗,它才能显得晶莹而饱满。所以我们在他的课堂上看到的是清澈,是层层推进,是循循善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读到最后,读到他的后记《深深浅浅语文是你》。他把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和语文教学经历深深的联系在一起。他把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导师,都写到自己的生命文学中去。甚至包括朋友,甚至包括陌生的读者。他用顾城的诗句“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来表达他对语文说不尽的感激和爱。母亲的乳汁、父亲的血汗、师长的叮咛、朋友的守候,都成了作者心中那永远的动力。作者说:“深深浅浅是必须舔舐的苦难,是必然到来的欣喜,是不得不相逢的完整。”
我读到最后不禁潸然泪下,作者是用生命在教语文啊!他行走在语文的路上,永远不知疲倦。这也激励着我们要循着他的脚步,勇敢前进,曲径通幽。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