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官场小说,看了一本书《沧浪之水》很受触动,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池大为曾经拥有崇高的理想,但在现实官场生活中被一次又一次挫败品格与信念,最终不得不迎合现实选择利益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人在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痛苦挣扎,往左走还是往右走,选择世俗还是坚持清高,这都是小说主人公池大为遇到的人生抉择。我想这世上每个人都曾遇到物质和精神的抉择,从我们大学选专业开始,有人务实,选择就业前景很好的金融专业、计算机专业,为现实生活做打算;有人满怀激情,坚守理想,选择文学、哲学专业,为自己的理想事业而奋斗。毕业后物质和精神的较量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大家各奔东西,从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艰苦创业,成为大老板,坐拥丰厚资产;有人坚守初心,教书育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有人回归家庭,做一个贤妻良母,在相夫教子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假如这时组织一场同学聚会把大家聚在一起,同学见面最爱互相比较,那么受人欢迎,令人羡慕的当然是大老板,政界新星;无人问津,遭人冷落的往往是工薪一族,基层群体。明明上学时大家都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今会因为各自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我想也许是因为衡量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少年时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最钦佩的是那些满怀理想,精神饱满的少年,这时候精神压倒物质占据了上风;成家立业后,人到中年,直面现实,我们羡慕的是那些有钱有权,风光无限的企业家,这时物质成为了主流。普通人尚且挣扎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受尽磨难,饱尝人间冷暖。何况是在名利场中,身处官场漩涡的池大为,他一生都在物质和精神的抉择中苦苦挣扎。
这本书深刻描绘了主人公池大为的心理历程,他从刚踏入官场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然后经历官场的尔虞我诈,同事的冷嘲热讽,精神信仰逐渐崩塌,开始对自己坚守的庄子,李白式的精神追求产生怀疑和动摇,中间经过了长时间的、反复的、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放弃所谓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转而投入浑浊的名利场。他逼迫自己伪装,阿谀奉承,努力融入权力中心,甚至开始精心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最后实现了一个普通的医学研究生到卫生厅厅长的逆袭。池大为的心理历程就是一部物质和精神的斗争史,物质和精神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较量,一开始是精神的主场,小时候的池大为深受身为乡村大夫的父亲影响,他充满正义感,敢说真话,富有同情心。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碰壁和打击,他渐渐觉得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合时宜,非常可笑,他动摇了,他改变了,逼迫自己说一些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最后物质战胜了精神,他变得审时度势,趋炎附势,圆滑世故。每当看到这里,我不禁会想:为什么在物质和精神的交锋中,物质最后取得了胜利,精神慢慢消亡?在池大为这个人身上为什么会发生质变?我试图思索出一些原因。
我想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在池大为的转变中我总结出了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环境。池大为所处的官场是一个以卫生厅马厅长为中心的权利组织,这里等级森严,处于领导中心的人无限风光,名利双收;而远离领导中心,边缘化的人则惨遭冷落,庸庸碌碌。在与不在权力中心意味着你能不能出人头地。这种等级森严的环境固若金汤,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所以迫使人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向权力中心靠拢,去套近乎,拉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同流合污,而不是去认真专研业务,提升自己能力,这是一个浮躁的地方。同时这也是一个不能说真话的地方,凡是不利于厅长的话不能说,尽管是真理,也得指鹿为马,真相成为了大家忌讳的话题。池大为就因为几次说真话触怒了领导,一次是组织安排他和丁小槐去吴山地区调查,那里假药泛滥,可那是马厅长的家乡。回来后池大为把情况向药政处做了汇报,却得到了领导的批评。一次厅里花三十万买了一部进口轿车,在一次支部民主生活会上,池大为把购买小车的细账算了,心直口快的他指出这是一种浪费。两次说真话的结果是池大为被调离省办公厅,发配到中医学会,远离权利中心。这也是一个冷漠的地方,池大为在下面调查时遇到一个请愿的乡镇医生身患绝症,想要向领导申请补助,却被随意打发,池大为于心不忍自己掏钱给可怜的医生却遭到训斥,就因为领导觉得这样做会显得自己绝情。池大为被贬职后尝尽同事白眼,原来巴结他的人瞬间变得冷漠。在他儿子被烫伤时,身边的人都选择袖手旁观,熟视无睹。反观领导的亲属,却众星捧月,众人关怀备至。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任人唯亲的习俗,虚假,冷漠的职场氛围影响着池大为,时时刻刻提醒着他放弃自己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下,他一个小小的职员什么也改变不了,强出头,维护公平正义只会给自己带来厄运。最初池大为并不理解这个游戏规则,他偏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一股清流,后来撞得头破血流后也学会了遵守游戏规则,努力顺应环境,所以平步青云,取得了成功。可以说是这官场压抑,沉闷,虚伪的氛围迫使最初意气风发的池大为变得畏首畏尾、步步为营、功利圆滑。
说到主观原因,迫使池大为发生质变还因为家人的压力。如果是为了自己,我想池大为他是一个固执的人,是不肯轻易低下头,作出妥协,转而投入到尔虞我诈的官场游戏中去的。在书中池大为的每一次低头都是为了家人,在马厅长和丁小槐面前他没低头,但在家人的事情上他却频繁低下了他那高傲的头。池大为的儿子三岁该上幼儿园了,池大为无奈低头,四处求人想尽办法让儿子进省政府幼儿园,最后却徒劳。同事丁小槐的儿子却不费吹灰之力进去了,最后还是妻子董柳的妹夫想了办法,儿子才如愿上了幼儿园。按卫生部的统一部署,省卫生厅里抽人去湖区搞血吸虫调查,池大为也去了。在马厅长的授意下,调查组在选址抽样方面均做了精心安排,结论是发病率略有下降。池大为知道数据不可靠,但因位卑言轻无法说出口。回到家里后,他写了真实情况想匿名寄到北京去,却被妻子董柳阻止。为了家人他只得向生活低头,放弃冒险,这一切都让池大为感到绝望,急得心里发痛。还有董柳因为怀孕不方便再乘坐公交车去上班,池大为卑微地求厅里领导把董柳调到省人民医院去上班,却遭到了拒绝,这次向人低头也没用。最后还是马厅长孙女的缘故董柳才实现了愿望,马厅长的孙女到省人民医院输液,几个护士都因太紧张走了针。马厅长夫人听说董柳技术好,就连夜派车接来,一针就打中了。厅长夫人留她在病房陪了几天后,为了感谢董柳,马厅长夫人主动提出把她调到省人民医院。面对生活中的重重考验,池大伟突然觉得现在自己人微言轻,这样的自己对家庭无用,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老婆孩子挤在一间阴暗窄小的房子里受罪。妻子董柳不停地抱怨,希望丈夫积极进取,收起文人的清高。正是在家人的刺激下,池大为才走上了转变之路,开始逼迫自己伪装起来,向着权力中心奋斗。在书中池大为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就是儿子池一波被烫伤之后,他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他决心为了家人的幸福放下矜持,忍辱负重,争夺官场权力。不过并非所有人在家庭重压下都会放弃精神追求,比如陶渊明,辞官回乡,带着家人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陈独秀为了革命事业,离开发妻和孩子,四处奔波,从事危险的地下革命工作。他们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坚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但他们的家人因此也承受了很多苦难。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因为父亲当年抛下家庭,于是埋怨他,疏远他,虽然最后两个儿子也投身革命,走上了和父亲相同的道路,但他们却始终不能像正常的父子那样相处。陈独秀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革命者,但却不是一个好儿子和好父亲。古往今来,坚守精神追求的知识分子往往是孤独的,他们很少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的,他们让家人担惊受怕,他们也对家庭也充满愧疚。所以我想,一个人要坚守精神是一件很难的事,当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冲突,一味坚守就容易对家人造成伤害。倘若这个人孑然一身,那么你做什么选择都可以,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一旦有了家庭,就不得不权衡利弊,把家人考虑进去。陈延年就深知这一点,当他选择投身革命时,就已经做好了独身一人牺牲的准备,他认为此时的自己没有能力去承担一个家庭,担负他人的未来。所以我现在渐渐理解了主人公池大为的选择,他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只是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向现实妥协,为家庭放弃了知识分子的孤高。我们每个人都有家,都有自己的家庭义务,如果是一家之主承担的责任就更大,人到中年的池大为如此,我们也如此。这时候个人的精神追求就变得无足轻重了,所有的理想都要让位于生存,而生存的本质就是充足的物质生活,所以在现实面前物质战胜了精神。
当然还有这个人物自身的因素,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池大为从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本人也要负很大责任。池大为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悟性的人,他的审时度势注定了他会放弃精神理想。池大为的父亲在他出生那年因替同事讲了几句公道话被划为右派,还被赶出了县中医院,带着池大为来到一个小山村,当了一个乡村医生。在池大为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尊崇屈原,庄子,李白有着精神洁癖的知识分子,虽然被诬陷依然坚守善良的初心,他对儿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池大为对父亲的感情很复杂,他受到父亲影响决定做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但有时候也对父亲的坚持产生怀疑,他骨子里认为父亲的固执不合时宜,所以他最后在父亲坟头烧掉了那本中国文化名人录,并且彻底否定了父亲的生存之道,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池大为是一个固执、骄傲,最终选择了务实的人。池大为固执地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并不是因为他认同知识分子的清高廉洁,而是他不屑于和小人为伍,他骨子里有一种叫骄傲,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对待同事丁小槐,妹夫时会显露出一种优越感。所以这也决定了他不会一直坚守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一旦他放下偏见和骄傲,他便能很快接受现实。池大为非常清醒,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要想在官场上有一席之地必须和领导站在同一阵营,从领导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清楚让自己平步青云的游戏规则,只是他一直放不下尊严,当他战胜了自己,选择务实,他想要的一切就都可以实现了。他渐渐学会伪装,习惯说瞎话,在官场上也就游刃有余了,随后不断地晋升,直到登上最高峰—卫生厅厅长,财富增加、房子变大、连带着老婆孩子也过上了充裕的生活,这也是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回报”。这样的池大为很真实,他代表着我们大多数人。他有缺点,有欲望,渴望权力和美好生活,也会沦陷在纸醉金迷的物质世界里。书的后半段中池大为当厅长后有了情人,任人为亲,学会了权利制衡,收买人心。只是他还没完全沉沦,还保有良知,所以他上任后决定纠正马厅长的错误,给中医研究院被打压多年的技术人才评定职称,他还存有善良和同情心。我们都是池大为,未经世事之前,胸怀理想、嫉恶如仇,经历挫折磨难之后,也会成为当初自己最看不起的那种“俗人”。人性经不起考验,岁月在现实生活中会消磨年少时的棱角,最终美好的物欲享受会蚕食掉曾经的精神家园。
也许有人会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沉迷于物欲享受,也有人为了理想献出生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他们独立于世,熠熠生辉。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正是因为少才显得珍贵和孤独。古往今来,很多人向往这种清高绝傲的精神世界,但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多数人可能就是池大为,曾经坚守过,最后迫不得已放弃了,可谁又能否认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呢?毕竟人还是社会的产物,也不能完全脱离物质靠精神养活,正如道家代表人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乌龟不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被人供奉,却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艰难地爬。从另一个方面可不可以理解为,大家还是愿意做一个俗人在世上艰难地活着,不愿意禁锢在精神的殿堂里被人尊敬?我们大多数人和池大为一样,生活在浑浊的天地间,只不过做一回普普通通的人,发挥一点微弱的价值罢了。
每个人都曾挣扎在物质和精神之间,迷茫过,彷徨过,也痛苦过,最后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选择无可厚非,不管最后沉沦于物欲享受,还是继续坚守精神家园,他们都值得尊重。只是世人大部分的烦恼和矛盾来自于物质和精神的严重失衡,物质极其匮乏或精神极其匮乏都令人痛苦,如果能保持两者旗鼓相当,维持两边的平衡,既不做一个冷漠的俗人,急功近利,也不做一个绝对的精神主义者,与世隔绝。而是能像池大为一样,在当上厅长之后,人生成功之际,也能想想自己的初衷,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保留原本的善良和同情心,还能为人民再做点贡献,那就已经很好了。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