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800字四篇1
女人最懂女人,虽然我只是个女孩。读完围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那些围着主人公,或被主人公围着的女人。
鲍小姐,该是留给方先生即甜蜜又苦涩回忆的第一人。她暗而不黑的肤色,暗示着她的肥腻辛辣;她的热情恰似她第一次出场时穿着的绯霞色抹胸。她有未婚夫,本不该与方先生有纠缠,而这出格的热情是源于什么呢?我想大概是空虚,空虚至极就玩弄他人――方先生的感情,这样的女人终究上不了台面,围住她的是欲――情欲。
苏文纨――苏小姐,我最为之惋惜的女人。她空有苏小妹的才名,法国博士的高冠。先是自以为“艳如桃李,冷若冰霜”,实则身高气傲,自作多情;后又沉迷于方鸿渐与赵辛楣等人的爱情游戏,最后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最终奈何年华不再,只能草草下嫁与曹元朗。已为人妇,又诱惑照赵辛楣与她发生私情。她最终还是没有走出,也不愿走出围着自己的城墙――伪洁、媚俗的墙。
唐晓芙,她的品貌自是担得起这好听的名字。“出水芙蓉”,是对他最好的概括,难怪是方鸿渐一见钟情之人。这样的女孩怕是这本书中唯一的一个纯洁可爱的人,然而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象征。但凡是人,总要在虚伪,卑鄙,自私,贪婪,自负,自卑,猥琐中占个几样。所以她是虚无的,是可望不可及的,对方鸿渐来说是这样,对现世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她向往女性解放又如何?不化妆取悦男人又如何,在那个时代,女性彻底解放不可能,“占领爱人整个生命”亦是空谈。她被困在哪座城里?我不知道,那个城太虚无,给了她一个飘渺的结局。
孙柔嘉。她的柔看似是柔顺,实则是阴柔。这柔啊能克刚。正如方鸿渐自己所言,“最初以为她只是个女孩子。事事要请教自己,订婚以后,渐渐发现她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我不喜欢她的造作,认为她诓骗了方鸿渐,到最后甚至觉得方鸿渐的一切不如意都源于她,可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过了。她的父亲只是个普通的报馆职员,她没有大家闺秀的先天优势,家中又重男轻女。这一切无不告诉她:想得到的东西除了自己争取外,别无他法。我们怎么能要求一个常年在外打拼的女子,有颗纯洁稚嫩的心呢!若真如此,她怕早已遍体鳞伤。其实她要的并不多,一个丈夫一个家足矣。可谁曾想,女追男,来得易,去得也易。在婚姻这座城里,她费尽心机,削尖脑袋进去,最终却落个不离而散的结局。
围城写完了,最后的句号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围城读后感800字四篇2
在读《围城》之前,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本关于古代战争的名著,但当我真正入手以后才发现这是一本爱情故事。一开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围城》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层次是多角度的,简单来说,我以为它在第一层,实际上它在大气层。
“被围困的城堡,门外的人想冲进来,外面的人想逃出去”。这就像现代的年轻人,爱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样的人怎么会明白爱情的真谛,既然结了婚就要相互理解,经营好这份爱情,只要双方互相体谅,才不会让对方逃离围城。
爱情是这样,工作又何尝不是。有的人坚信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有的人总认为别人的工作好,频频跳槽,典型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工作又开始怀念原来的好处,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时光也不能倒流。
就拿我这个专业来说,作为一名师范生将来的职业绝大多数都是教师,所以我平常也会关注一些教师的一些事情,在网上我经常看到一些文章,有的学生当初考幼师时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考上以后又觉得金钱来的不快,看着一些曾经的朋友,好友进了党政机关工作,权力带来的实惠;有些人下海经商,经济富裕。看着别人的别墅汽车,灯红酒绿,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下去好好捞一把。等真正逃离了幼师才发现,党政机关并不那么好混,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际关系一片混乱;下海经商也没那么好过,风险大,竞争激烈,压得心理崩溃时才想起幼师的好,有双休日,还有寒暑假,整天面对着天真无邪的孩子,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几岁。
当然,《围城》将人生的虚妄与荒诞刨析的如此深刻,把现代人的生活讽刺的入木三分。钱钟书先生表白:“人生虽然痛苦,但并不悲观。”或许人生有其悲剧性的存在,但并非死路一条,将荒诞视为起点再走到对荒诞的反抗。
《围城》启示我们:面对从根本上的虚无,荒诞的人生,没有逃避的余地,唯有鼓起这勇气,挺身反抗这虚无,荒诞,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样的一生即便是悲也是“悲壮”之悲,可歌可泣之悲!
围城读后感800字四篇3
起初读围城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想进来”,上学听老师讲,周围听朋友言。在孩童年代总觉得是否是这个城有魔力,如今已然是一个即将入社会的成年人了,生活给予了磨练也多了些沉淀,再看这本书就全然不是懵懂的模样了。
《围城》主要有两大看点,一个是幽默的语言讽刺,一个是深沉的生活阅历。不得不佩服钱老的文字功底与创造力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与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语言下显得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那句被人用滥的“婚姻就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书中很多经典的话语确实值得回味,“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这些话语总是犀利中又揣着明白,虽然书中的故事让人觉得有些琐碎,过于生活,但这就是最真实的存在。虽然经历得不多但是总在世上活着,看过的听说过的也无非如小说中说的如此,爱情也好生活也罢,总要撞的头破血流才会有真实的感受,曾经大放厥词不信的那些“邪”最终还是信了。
在我看来不光是爱情,生活也一样是“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简而言之就是欲望罢了,学不会满足也停不下追逐的步伐,部分来说欲望也许是好的能够推动你的向前发展,但是过犹不及。在这个时代里我主张的是趁着年轻,用尽全力去看看这座“城”,当你对“城”真的里里外外全都了解透彻了再选择你想要的。但我想说这个“城”之大,可能穷尽一生都没法看完,所以还有一句话就是“人生只有两种东西,一种是你看过的,一种是你没看过的,看过的是得到,没看过的即是遗憾”你选择做得,和你遗憾没有选择做的终究会伴你一生。所以努力去闯,静心选择,保留遗憾,度过这一生,也许是一个最好也最真实的状态了。
围城读后感800字四篇4
《围城》中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时过境迁,当今社会的我们仍然有很多人不能逃出这座“围城”。如同方鸿渐,从国外留学归来,虽然在学历上有“些许”的水分,但是在那个时代也算是吃了几天的洋墨水了,他也有他的理想和抱负,但无论是在家乡的学校讲课还是在银行任职,方鸿渐都好像与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他有着一腔热血,却无法适应那个时代的规则和约束。这点在他的爱情上也是如此,我曾不止一次的为方鸿渐感到惋惜,因为苏小姐好像就是我们心中的“白富美”,她也留过学,长的白净漂亮,知书达理,对方鸿渐也是一往情深,但是就是这么个“教科书”式的美人放在他的面前,他却喜欢上了唐晓芙,可能在方鸿渐的眼中,苏小姐就像是那个时代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枷锁,她很完美却不适合,而唐晓芙则是他内心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他想冲出这片围城的动力,但是这座围城真的存在么,还是他根本就不了解内心深处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时常会和同学聊起工作的问题,其中也不乏进入移动大家庭的同事,他们中有的人很快的适应了现有的工作环境,但有些已经出现了迷茫甚至开始抱怨,出现了很多年轻人不该有的精神状态。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内心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了挫折和阻碍时,我们就要去否认和逃避么,这种所谓的“洒脱”甚至“佛系”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应该出现在我们的身上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方鸿渐是悲剧的人物,而这种悲剧却不应该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认为在工作上我们唯有脚踏实地的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需要从实际出发,想办法克服和解决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不应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闲情逸致,而需要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宽广胸怀。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