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000字三篇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对于教师来说,读书显得尤为重要,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2021年8月20日晚有幸聆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作者常生龙院长做的一场题为《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精彩讲座,这场讲座,令我感触颇深。陶继新老师说:“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之后,就成为了一生幸福的储蓄。”2021年的这个暑假,我深感自己是幸福的——有幸成为林桂珍老师工作室的学员,多了一个成长的平台;在林老师的推荐下,有幸拜读常院长所著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自己受益匪浅;有幸聆听常局长的讲座,犹如醍醐灌顶。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全书共五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每一辑下辖1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作者阅读完一本教育类专著的读后感。虽然有些观点并非作者首次提出的,但以书籍本身与书评组合起来阐释观点,实属罕见,让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亲切可感”。这次常生龙院长的讲座也主要围绕“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和“怎么做好读书这件事?”三个方面展开分享。常院长的书和讲座都让我受益匪浅。
1、“为什么读书?”
讲到为什么要读书,常院长指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世界的飞速发展与面对未来的要求,都凸显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也在不断提醒教师要关注阅读;要让自己的教育实践走向科学,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阅读;读书更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渴望成长的我则简单粗暴地用一句话概括:因为有用!是否遭遇过想写一篇文章,可是不知从何下笔,即使写出来也是毫无深度;上课忽然词穷,然后看着学生不知所措;与别人探讨教育问题时,自己言语无味,论据不足,看问题角度单一狭隘?“书到用时方恨少”,作为教师,一定要热爱阅读,坚持阅读,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教学的延长和加深,读书能让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读书能让自己处理起学生问题时得心应手,总而言之,阅读能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一本好书,蕴含着前人诸多的见识智慧和处世哲学,通过读书,你能与前辈先哲跨越时空对话交流,让自己越活越智慧。
刚毕业的前几年,我还能坚持阅读,至少一个月精读一本书,可是后来逐渐松懈了,理由就是太忙,没有时间阅读,阅读了常院长的书和听了常院长的讲座,我感觉很惭愧,人家比我忙多了,也是照常坚持阅读。常院每周读书一本并“撰写至少一篇读后感”,十年间阅读500余本书。常院长将一本本书中的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与梦想有机结合,写了500余篇书评。读书无迟暮,就如古人董遇所说的“读书当以三余”,岁之余、日之余、时之余,总能抢到读书的时间。为了让自己能从一个合格的教师发展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我想该好好反思、计划并付诸实践,坚持真正做到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2、“如何读书?”
读书讲究策略
从古至今,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特别多,古有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张载在《经学理窟》一文中说道:“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子语类》卷十提及:“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今有贾平凹先生认为:“要学会逼自己静心读书,深知书中精义。……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不管是何种读书方法,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我个人认为适合自己就行,但有一点我觉得还是要一定要做到,那就是读书与思考要相结合,在思考的过程中将书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积淀,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读书要有所选择
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中提到:世上并没有人人必读的书,但有必须在某一时间,必须在某一地点,必须在某种环境之中,必须在某一时代方可以读的书。作为一名教师,我个人认为有三种类型的书是我们必读的:第一,阅读跟自己的专业相关的书籍。通过专业阅读领悟学科专业的知识、技能、方法、思维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二,阅读跟班级管理方面的著作,尤其是心理学方面,不管是否担任班主任,这方面的书籍都要阅读。第三,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哲学类的书籍。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我们要有所选择地读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读书尽量做到既博又专。
3、“怎么做好读书这件事?”
读书贵在坚持
范文澜先生说过:“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说的,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过程。我们需要克服内在的懒惰并且激发自己的意志力,勇敢地冲破内心的舒适区,才能真正做到持之以恒。“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子冬有雪,要想读书待来年。”这首打油诗应该是很多人读书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我就是这很多人中的一员。想想自己,有时候刚拿起一本书想读,忽然想起有一件事还没做,起身去完成,把书丢一边了,也不是这件事有多急,非得在当时完成,而是自己静不下心来;有时候一本书坚持读了几天,由于各种各样的借口,后边就没再继续读下去了。看了看自家的书架,书倒是很多,可坚持读完的却是不多。读完了常局的书,我深深体会到读书确实是一种修行,在这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克服自身的惰性。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读书应当勤学善思,先从读书到思考,再从研究到实践。”读书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认识,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读以致用、学以致用。作为教师,我们要运用我们所读的书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带领他们一起去探索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去帮助他们健全自身的人格,带领他们去遇见更加美好的自己,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然而,书籍的力量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传递开来。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阅读于教师而言,是一种使命,是一个成长的阶梯,是一种修行。我们是教师,更应该是读书人!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000字三篇2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经典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教师如果有心,认真阅读每一辑的书目,就如一张教师阅读图谱,若能按图索演,闲暇时多读上几本,再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会受益匪浅。
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通施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育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朴实中显功夫,他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干巴巴的说教,但道理却深入人心。
这本书分为五个专辑,即第一揖:教学即创造,推荐了一组有关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籍;第二辑: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第三辑:学校即社会,突出说明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第四辑:理论即支点,精选了九位教育名家的著作,有的是从哲学层面提炼出一般性的教育原则,有的是从实践层面归纳出教育策略;第五辑:变革即未来,为我们展现了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景。
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自己工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目,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人于鱼还授人于渔。
浏览了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既有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足见作者的用心。现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与心得:
一、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都是统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内,有过留给学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心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在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二、阅读丰富了我的教学技巧
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在三尺讲台耕耘,支点在哪里?如何再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支点,视野的限制让教室里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身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雅雀无声。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中道格莱莫夫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走动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上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身子点点学生的书写,鼓励的伸伸大拇指,做一个加油的鼓励!或在想要开口说话的男生旁边做一个禁止说话的暗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心里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了我的师德素养
用温柔的眼神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自己也许做的还太少。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与时俱进。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000字三篇3
在学校的传统文化中,教育信念趋向于先教基本内容,再建立关系。但是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里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关系第一,教学内容次之。主要是指“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如果他对所学的课程没有兴趣,如果他对任教的教师没有信任的感觉,如果他对班集体没有认同感,他在课堂里肯定不会学得好。”这个观点提醒我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关系,为什么要将关系放在比知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呢?书中提到很重要的几点:人总是生活在自己、他人以及世界所建构起来的关系之中,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关系;而学习是从对关系的认同开始的;只有各种关系和谐时,学习才能自发进行。
相似的观点,我在若干年前读李中莹老师《重塑心灵》这本书时也遇到过,书中这样描述: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只有和孩子的关系融洽时,父母的很多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才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和践行。
两本书中都提到的“教育和关系”问题,引起我的好奇和思考:不管是“关系第一,教学内容次之”还是“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其实都是把“建立关系”放在了首要的位置。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如何和孩子建立和谐亲子关系?作为教师又如何和睦师生关系呢?普遍存在的大概率情况:教师也会是家长,学生也只是一个孩子。要想和孩子建立和谐关系、和班级学生关系融洽,一定要注意沟通的问题。
前央视主持人王小骞老师在《妈妈知道怎么办》一书中谈到了一条“55387沟通定律”,很启发人:孩子是情绪的俘虏。大人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当时的态度、动作、表情、语气等细节,以免引起孩子的显性或隐性对抗,而导致沟通的终止。因为在“55387沟通定律”中55%是沟通中的态度,包括动作、表情等;38%是讲话时的语气;7%是说话的内容。如果沟通中没有注意态度、动作、表情、语气这93%,那么7%的内容能发挥的作用会极其有限。因此用好“55387定律”,可以帮助父母管理好,让说话的7%被孩子接收到。但是和孩子沟通,仅仅关注“55387定律”就够了吗?回忆一下,面对某个事件或某个孩子,你是否经常会存在先入为主的看法?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在处理时,你是不是又会因为先入为主的看法而轻易做出鲁莽的判断?我们作为家长和师者在孩子面前是不是总不自觉地端着架子去沟通和解决问题?以上几种情况其实聚焦了心理层面和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除了超强的情绪感知能力,家长和教师的心理状态也很容易被孩子捕获到,稍感不妥他们就会因为丧失安全感而关闭彼此之间沟通的大门。这时候,再想和孩子开展深层次的沟通,再想了解孩子心中真实的想法,就难上加难了。
在孩子面前,家长和教师,首先不能抱有偏见。除了摒弃“偏见”,在处理孩子犯错或孩子之间矛盾时,作为家长和教师,无论场面多糟糕,一定要第一时间压住火气,冷静处理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在没有彻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因素的基础上轻易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草率地判断。因为草率判断,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内心不服而引发反抗。作为教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屡见不鲜,我自己就遇见过这样一件事:语文课上全班学生正群情激昂地讨论着关于理想的话题,轮到小强时,他竟然站起来说:“我没有理想,啥也不想干……”对于这样一番“奇谈怪论”,不仅同学们惊讶,我更是目瞪口呆。为了消除他这番话的负面影响,我当即在班里对他话中隐含的消极意义进行了修正。但观看他的脸色,我觉得他并没有受到触动,心有不甘的我在课间把他叫到身边想问问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消极的想法,谁知他张嘴就是:“我妈不要我了,我爸把我妈气走了…”一番深入交谈才知道:他的爸爸虽然大学毕业,但没有正当职业,父母经常吵架。这次吵架时妈妈甩下一句:“大学毕业有什么用,不还是惹我生气…”就赌气回了娘家,妈妈的离开让小强的不安全感增强到了极点,他用不学习的方式来报复爸爸,宣泄心中的不满。
课堂上学生反常的行为背后原来隐藏的是父母不和的问题--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原来是受害者。了解了事件真相,我很庆幸当时课堂上他发表消极言论时,我压制住了火气,冷静对待,没有轻易做出判断。后来和小强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他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父亲有很深的成见,但因为自己的弱小反抗起来又很有无力感,这导致他的脾气很怪,动不动就摔东西发火,是班里一个标准的“刺头”。
和“刺头”进行沟通,只要不端架子,怀着诚恳和坦诚的心态,学生才会放下心里的包袱,接受老师或家长的建议。看到小强外强中干的样子我感到很难过,这本不该是他这个年龄所应该承受的啊!为了安抚他,我轻声细语和他说了很多,我告诉他:“即使妈妈离开了,她也一定是爱你的。爸爸有他做得不好的地方,但那是爸爸的事,而你目前的事情就是好好做自己,让妈妈从自己孩子的身上能看到希望,这样她就一定会回来…”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话起了作用,那一刻小强的眉头舒展了,紧咬的嘴唇也松弛下来,后来的一段时间他确实又开始正常努力学习了。
有一次他把他妈妈给他买的一套书拿给我和同学们看,交谈中我发现他的内心很看重来自妈妈的爱。趁此机会,我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和她的妈妈整整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电话沟通,我对他妈妈说:“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他最为看重和需要的情感滋养,也是他健康成长的动力!你买的这套书非常适合他,我们要一起鼓励他多看几遍,内在消化理解后,对他的帮助会很大,我们反而会省心很多!”而我也收到了他妈妈积极的回应:“谢谢老师对孩子无私的教导和包容,张老师的一个电话让我恍然大悟,感激之情无法言语,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小强在取得妈妈的关注后,在班里确实阳光积极了很多。一次碰到他妈妈,他妈妈拉住我的手激动地对我说,以前早餐做得不合他口味时,他会生气,现在他不会了,问不生气的原因他直接说理解妈妈早起为他准备早餐的辛苦。看着他妈妈自豪的样子,我欣慰地点点头,这一刻,我觉得我似乎做对了些什么,一种职业成就感油然而生…现在我已经不教小强两年了,但每次在校园远远碰见他,他总会跑过来微笑着和我打招呼......今年春天,他还代表班级主持了周一的升旗仪式,看着国旗下自信的他,我更加信服“关系第一,教学内容次之”这句话,这点应该成为所有教师共同的教育信念。
为人父母应该关注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为人师者应该关注师生关系决定学生学习效果--关系大于教育!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