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信条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22日读后感评论97 阅读1581字

作为一名教师,之前对陶行知先生知道的真不多,今年5月份,有幸去南京兴致教育集团学习,才真正从心里认识了先生,此时才对先生产生了无限崇敬。

读了先生的《我们的信条》让我想起了模糊记忆中杜威也曾写过类似的文章,网上搜索一下果不其然,杜威在1897年曾经写过《我的教育信条》,于是一并把两个《信条》和其教育理论的精髓进行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是陶行知先生的先生,师徒俩有相似的题目就不足为奇。找到文章对比阅读之后,才欣喜的发现,两人的论述有着很大的区别。二者对比阅读,让我能从区别中学到更多。杜威祖先三代都是农民,在社会阶层森严的美国社会,能成长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成为功能心理学的先驱、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足以证明他的“成就”。

《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早年(在大学学习期间)的纲领性著作。他把自己的教育信条分为五条: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阐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张。我认为《我的教育信条》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改造”的雏形。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的生活的预备”。所以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是社会的雏型,是简化的社会。也就是说,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既要传承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立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学习并拥有适应这一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既然教育是生活的过程,那么他就必然应与孩子的身心一样,在发展与变化中成长。这样,学校才会成为孩子们面向未来世界的出发地。但他更重视儿童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整合。

陶行知虽为学生,但是没有全面接受杜威的教育理论。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首先,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次,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再次,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在陶行知先生那里,他把教育看成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不是外加于生活之上的东西,由此,他强调了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他看来,教育若不能通过生活来进行,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如果要体现其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所以,教育要着眼于儿童的生活,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

《我们的信条》中的18个信条,陶行知先生虽然谦虚的说不是他创作的,但是读他前面的文章,总能找到影子。先生的18条信条,大致可以从“教育、教法、教师”三方面来看(一家之言,值得商榷),其落脚点是乡村教育。先生正是因为看到上世纪初中国教育的现状,才发出拯救乡村教育的呐喊。他和毛主席一样看到,拯救中国还得靠叁万万四千万的农民,而改造农民则需要“乡村教师”。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心生命。我认为陶行知先生对农民、对乡村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要比三代都是农民的老师——杜威要深刻。

今年5月26日党的教育方针有所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国家法律规范。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目标要求有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更有《我们的信条》中的教育理想。95年后的今天,农村教育虽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依然距离先生的憧憬有不小差距。陶行知先生曾说要“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校长”,对于教师而言,也应该“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教育”。行知路上,如何才能做得到?答案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行动去抒写。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