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000字四篇1
埃德加·斯诺用最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了当时最真实的中国,当时的中国有压迫人民的国民党,也有忧国忧民,为民而战的红军。红军不仅仅是一个队伍,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伟大的精神。
打开《红星照耀中国》这一本书,曾经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书中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看后却令人惊心动魄,震撼不已: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祖国的领土,敌人残忍的屠刀指向人民,整个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在国难当头时,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挽救危局……
1936年,正处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在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孤身一人来到中国,为的是解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期间通过红军战士的口诉,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一个详细的描述。斯诺初到中国,看到是那些被官兵所压迫的人民、当时的人民困苦不堪的状态,还听到了许多有关赤匪土匪等关键词。在采访过程中,困难接踵而来,但他毫不胆怯,他采访了许多红军将领,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经历,红军的优良品质。
那走了万里长征的是什么部队?是红军!那为国为民,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是什么部队?是红军!红军给了我们希望,红军教会我们学会坚持,红军点燃了人们那份向往美好的希望。红军不仅仅是一个部队,更是一种精神,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
按斯诺自己所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好奇心强、敢于冒险的洋鬼子,但是在红色政权的所在地,他不但受到了贵宾的待遇,而共产党的领导人也对其坦诚相见,为其的采访报道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这和国民党的遮遮掩掩、欲盖弥彰、颠倒黑白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和共产党、红军的接触,斯诺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不惜牺牲生命而依然加入共产党,为什么红军在人数、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能够转战南北,为什么人民群众会如此的支持着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有希望,因为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本书作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弥留之际,面对中国派去亲切探视的医疗组,说了这样一句发自肺腑的话:“我热爱中国!”红色中国在他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以至于他在临终前回望了自己在中国待过的日子,回味了无数睿智的共产党人、无畏的红军战士给他的震撼。一个人临终之际想到了别国,那么这个国家在他人生回忆录内必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亲切热爱。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000字四篇2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36年,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带着种种疑惑,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只为寻求国民党一再掩盖的真相,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他用笔记录下一个个红军生活、行军作战、军事演习、生产、娱乐的场景,通过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各级领导人深入交流,客观的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让世界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在书中,我可以感受到当年红军与共产党革命的艰辛与不易,红军的所作所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旧中国那黑暗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很艰难,他们住在简陋的房屋,屋内摆设简单而整齐干净,他们的饮食简单,伙食、衣着,一切开支的所耗资金极少,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导致消息被阻碍,无法与外界联系,资源严重匮乏得不到供应,而他们依然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积极乐观,无论条件有多么的艰难,他们始终坚持斗争、团结协作,共同攻克难关。他们有一种信仰,只要团结并乐观积极面对困难,就一定会获胜。
在长征中,在翻越老山界时,前有悬崖峭壁,后有追兵,红军毫不畏惧,依然在路上彼此开开玩笑,讲讲有趣的事情;夜晚,战士们睡在窄小的山路上,时常因寒冷而被冻醒,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他们依然自娱自乐,欣赏并赞叹着夜间山上的美景;整个队伍始终洋溢着乐观积极的气氛,这给整个军队带来希望,带来必胜的信心。
在攻打泸定桥时,面对眼前的铁索桥与对面的机枪手,他们临危不惧,团结在一起,拼尽自己的全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最终夺下了泸定桥。
这就是红军,拥有共同的目标,他们始终相信胜利就在那不远的前方,成功终将属于他们,团结起来就是最坚强的力量;他们乐观积极,认为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困难一定会被攻克,道路虽曲折,但前途却始终光明。这是国民党军永远无法战胜的一支军队,这是一支正义的军队,这是一支必胜的军队!
红军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红军的种种精神如星星一般耀耀生辉。
积极乐观、团结一致的红军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新时代的我们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从小培养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定不移地牢记使命,乐观积极地面对困难,齐心协力解决问题,争取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让我们在新的征程中向前进,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吧!(李慕尧)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000字四篇3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作品,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2016年被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名著导读”篇目之一。为了给学生上名著导读课,我通读了这部作品。
有些学生说他们对这部作品不感兴趣,因为人物多、思路乱,语言枯燥乏味,叙述不够生动。然而,不论是论抗日战争、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游击战术、还是经历了艰难的长征之后,在红色旗帜下的那些人、那些故事都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到了书生出生的“造反者”周恩来,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工人罢工、八一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有着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现年44岁的毛泽东。他精明睿智,气度非凡,质朴又不失纯真,幽默又富有深邃的情感,他作为红军领袖,平易近人,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是一个极富魅力的伟人。但同时,他因为和父亲有争执,就威胁父亲;因为一位朋友在他面前说买肉,就说朋友庸俗,从此再也不理别人,甚至在来访他的记者面前松裤带、抓虱子,当着红军大学校长的面,脱掉裤子,躺着和别人谈工作。可见,他又是一个生活随意的凡人。斯诺曾说,毛泽东是一个极令人感兴趣而复杂的人物。
在书中,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没吃过一次败战的红军大学的校长林彪,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特立。
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是都几乎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人生悲剧,都经历了许多许多九死一生的战斗,都无一例外的参加了红军,跟随“红星”的旗帜,来到了陕甘宁这片红色的神奇土地。不管是领袖、将领,还是普通战士,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散发着一种不可征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国红军的恢弘历史,就是由许多伟大的人和普通的人共同写成的。所以,埃德加·斯诺才在《序》中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读完了这本书,我找到了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那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再一次慢慢走进这本书,去书中寻找那些写下中国红军历史、创建苏维埃共和国、随时准备投身抗日洪流的了不起的人,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宋海秋)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000字四篇4
假期在西安参观华清池时,本是奔着《长恨歌》的凄美故事,却被参观了“西安事变”的旧址。这可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事变,竟就在一片郁郁葱葱中,幽静的蔽所发生了。
屋舍间一排排的玻璃窗上,残留的弹孔痕迹令人心惊肉跳,破碎的玻璃,裂痕狰狞的向外扩散着填满了玻璃窗。前方的山,当年的蒋介石便是惊慌的在险峻山路上一路逃遁,却终遭囚禁在此。
《红星照耀中国》的开头与结尾便均有提及,这消息着实令作者惊鄂,他在苏区与红军们共同生活,观察记录,与他们相伴。在那段岁月里,他遇到许多被他戏称为“拥有天价人头”的红军将领们。他们毫不在意的行走街市,与农民们友好相处。那份真挚与朴实,也感动着埃德加.斯诺的心。
不难看出,作者的态度也在无形间变化着。刚到此地时,不甚明了的他心中好奇且怀疑,那份疑惑在谈话中不断加深着。他时常问询将士们的生平,却越发困惑,这群狂热的革命者们为何将革命视若珍宝,与一切其他都重要百倍,那献身般的追求使他不解,直至前线,与那出身入死,在前线奋战之人深切交流,才终是得了些思绪。
斯诺是绝对的中立者,他不时与民众们争讨他们对共产党的看法,他听见一致的回答,“还是共产党好啊!”一路上,共产党所到之处,兴建工厂,兴办学校,农民们安定的过着他们的日子,士兵们日复一日刻苦的锻炼。
而国民党所过,却尸横遍野,浓烟滚滚是烧毁的房屋。土地、牲畜被夺走,沉重的负税令农民们不堪重压,无论干何事,总有道税压在心头,令人胆寒。
斯诺思索着,他总是认为共产党也总该干过抢夺压榨似的事儿,但那开始时的讥讽却是烟消云散。虽不能断言他的心已归属于红军,但最终离去时,那句“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却不难看出此时的他,心中孰轻孰重。
我尤对书中那群少先队员们颇有好感,与我们一般大的年纪,却在为他们心中的革命事业一丝不苟的尽一份力量,那勇敢与自尊令人钦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总抱着一股执着的劲儿,不论是热血或是对革命的追崇,这群孩子们的心中,革命早是攀上高位的,他们也无一不对此坚信不疑。
红军战士们都普遍年轻,他们参加进长征时,多是十几岁的少年,他们充满了活力,往往提及长征,总与艰难、困苦挂勾,但当斯诺问及此时,却总听见他们爽朗的回答,“不累!”
在这里,每位将领,每位战士,每个农民,都在尽他们所能向斯诺——这位来到苏区的“外人”展现着他们的魅力,毫无保留的诏示。
如今,红星照耀的中国,为其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看见了吗?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