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三篇1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年仅十四岁的苏菲收到了两个神秘的白色信封,里面装着的就是这两个哲学问题,苏菲感到很困惑。
不一会儿,苏菲又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收件人应该是席德,却被席德的爸爸交给了苏菲,苏菲被这毫无头绪的奇异事件搞的晕头转向。
一天之后,苏菲收到了棕色信封,上面写着“哲学课程,请小心轻放”。苏菲迫不及待的打开信封开始阅读。
信中谈到哲学是什么等问题,这给苏菲开启了一片崭新的世界,使得苏菲开始思考探究事物的本质。
因一次偶然,苏菲知道了给她讲课的老师名叫艾伯特。艾伯特从古希腊时期讲到近代,从文艺复兴时期讲到巴洛克时期,从苏格拉底、柏拉图讲到祁克果、马克思,从存在主义讲到自然主义,从辩证法讲到唯物论,哲学课程丰富多彩,有机融合了历史、物理、生物等学科,为苏菲展开一幅奇妙的画卷。
其中,还夹杂着由席德的爸爸制造的奇异事件,例如明明在梦中梦到了一个金色十字架,结果醒来后十字架却在自己手中,多么不可思议啊!
一团团迷雾遮挡了事实的真相,忍不住让苏菲一探究竟:为什么席德和自己的境遇如此相似。哲学课程结束之后,迎来了苏菲十五岁的生日,同样也是席德的十五岁生日。
在这一天,谜底被揭开,苏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的爸爸虚构出来的人物,用来给席德讲述哲学。
作者通过一个个谜团带领读者探索哲学的奥义,将枯燥的哲学融入故事中,一切似乎不合逻辑,但正是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们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作者把世界比作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在他们年幼之时还尚对这个世界保持惊奇,然而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皮毛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感到舒适,因此不愿意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而哲学家们愿意冒险去探索这世界从何而来,去探索未知。
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
这给了我很深的触动,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变得麻木,对周遭的一切不再打破砂锅问到底,认为“这本来就该如此”而不是“为什么就该如此”。“青年的朝气倘已消失,前进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后,人生就没有意义”穆勒如是说。
因此,我们要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多问一问为什么,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读罢此书,我也开始问自己: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类,或许数百年之后没有人记起我曾来过这个世界,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悄无声息,但我确实存在过,因为“我思故我在”,我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所以我存在。
记得毕淑敏曾说过“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是的,我们要对得起这一生,做出一点贡献,为人类的历史长河增添一份色彩。命运是要靠我们自己去改变,所以我们去努力,去奋斗,尽力活出精彩。
“最聪明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因此我们一定要谦卑,对万事万物怀一颗敬畏之心;
“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因此我们要感悟,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人唯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因此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
“真实启蒙之于人,如同阳光之于土”,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哲学的启蒙;
“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因此我们要学习哲学,学习历史,思考繁荣与衰败背后的启示,思考人类如何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我们有思想。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一根脆弱的芦苇,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人生不过白驹过隙,希望我们及时思考,及时感悟,反思当下,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三篇2
我们的理工大小跑团,已经坚持4年了。我们相约在理工大操场跑步,边跑边聊新读的书或是近期的新闻。2019年春天何老师跟我聊《苏菲的世界》,我在kindle买了电子书翻看了一部分。中间因为孩子高考和工作缘故,断断续续一直没有读完。直到国庆有4天休息,终于读完,感觉自己过了一个圆满的国庆。
以前在自学考试中只是参加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考试,对西方的哲学史一无所知。哲学,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门高深玄虚的学科,可望而不可及。我真的无法想象,哲学家每天都在干什么?哲学系统研究什么?世界为什么需要哲学?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紧密联系呢?
世上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个问题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这个其实就是“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诸多问题的一个形象表述,都是人类在追问自我从何而来,是否存在的问题。
惊叹于作者乔斯坦·贾徳,把这些哲学的硬知识巧妙地镶嵌在文学作品中,通过那个14岁的少女苏菲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与苏菲一起探索,企图解开这些谜团。“许多人对于这世界的种种也同样有不可置信的感觉,就像我们看到魔术师突然从一顶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只兔子一般。”这小白兔就好比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物。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绒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历史上试图解释自己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对宇宙的看法,试图看清楚“魔术师”的哲学家轮番登场,随着神秘的艾伯特之口,他们的哲学主张在苏菲的世界里渐次展开——从远古神话、自然派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过了中世纪对基督教义及真理的探索的哲学家,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柏克莱,再到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等等,这简直就是欧洲的一部哲学史,曾经,现在,乃至未来都将对人类的心灵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虽然,对书中的许多哲学观点还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但不可否认这真的是一本“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的哲学书。
苏菲在15岁生日时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海军军官。自己不过是他书中的人物,用来给将要15岁的女儿席德上哲学课的,苏菲的世界是他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的。可是苏菲接受了真相,这点让我感慨许多。苏菲本可以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的生活,但她却坚持与艾伯特从书中的世界里出来,背离了家庭和友人,坚定地去探索真实的世界。这就很像哲学家的做派了。比如布鲁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坚定地支持着真理。还有个比较可爱的情节,来到席德世界的苏菲,看到了书架上放着的一本《苏菲的世界》。两个世界,苏菲的和席德的,在这一刻巧妙地交融了。
云淡风轻的秋夜,我们总喜欢仰望浩瀚的天宇,深情凝望那一颗颗或明或暗的星辰,我寻觅的每一点闪烁星光,几年、几十年、几亿年就从它的星球出发,期待我能读懂它的故事。此时,我有些失落,有种恍如梦境的感觉,真想知道那些此刻映入眼帘的星星此刻是否还在?是存在还是虚无?如果此时,离我们最近的一颗距地球有四光年的恒星上有一个人正用一具强力的天眼望远镜对着我看的话,他看到的将是四年前的我,而此刻的我将在四年后才被看见。此时,我是否觉得追问人的是否存在比追问我是谁更有意义?白日里,我伸手去抚触的每一点阳光,八分钟前从太阳出发,飞行一点五亿公里,偶然和我相遇。我身体的每一个原子,和宇宙一起诞生,在亿万年、亿万光年的时空中,在万物万态中穿梭循环,此刻汇聚成我的身体和精神。
人生如星尘大海,能在地球上驻足多久?物质终将逝去,灵魂才能在永恒之乡永生!(陈瑜)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1500字三篇3
青灯黄卷。我缓缓捻起书页,思考着生命的命题,思绪随着月色渐飘渐远,化成无垠的惆怅。用哲学的眼光审视生活,直抵其核心。
苏菲的世界》一书以跌宕起伏的侦探情节为背景,穿插着描述了世界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从德谟克利特到笛卡尔……细致入微地表述了自古以来全人类的哲学信仰,带我洞见了人类正在不断变化的世界观与自我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自然宇宙、人类生命,世间万物的各种事物不断冲击与交融,形成了当今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
如果说人类哲学史是一条车轨,那么文艺复兴时期就是一个最大的转折点。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得一样:“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对于之前完全迷信宗教的观念,在那个时代有所作为的哲学家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他们开始怀疑,提出泛神论的学说,提出上帝即自然的观点,对后来柏拉图提出理想型世界的理论影响深远。介于时代背景的取向,有一部分人受到了教会的残害。他们在这个时代的缝隙中踌躇独行,他们的肉体亡于当代,而思想却盛于千秋。
纵观全书,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试着诠释着同一个命题——生命哲学,在这一主干下有若干分支。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则用这一宗教的学说与方式解释着对生命的看法。显而易见,他们从同一起点出发,走过不同的道路,但最终都抵达同一个终点。这就是哲学的妙处。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定义某个学科,因为每一样智慧都是相通的。依我拙见,所有的学科皆是哲学的分支,而他们的所有最终都要上升到哲学层面。
书中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之处有三。
首先是公元前四百年的雅典神秘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对于人类最高智慧的认知一改前朝主流,提出最聪明的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的人。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的“大智若愚”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人类本身自我认知的一大提升。他还指出,每个人只要运用自己的常识,都可以了解历史。这对于当今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同时也正面表述出历史与哲学的相互交融。
二是柏拉图回归灵魂的渴望。他执着于关注永恒不变的事物和流动的事物。而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常量,也关心人类道德与社会中永恒不变的真善美。他将世界分成两部分:感官世界和理型世界。他主张用理性去观察万物,而非一味依赖感官。这避免了进入形而上学的误区,也奠定了后世以理性研究哲学的基础。
三是犬儒学派对于生命幸福的追求。现在对于“犬儒”的定义与苏格拉底学派下犬儒学的意义所指大相径庭。记得犬儒学者戴奥基尼斯的故事,据说他住在一个木桶里,除了一袭斗篷,一支棍子与一袋面包之外,什么也没有。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的晒太阳时,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探望他。亚历山大站在他的前面,告诉他只要他想要任何东西,他都可以赐予他。戴奥基尼斯答道:“我希望你闪到旁边,让我可以晒到太阳。”就这样,戴奥基尼斯证明自己比亚历山大这样伟大的将军更富裕,也更加快乐。对于该学派的学者,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部环境上的,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稍纵即逝的物质,而是在精神层面上如鱼得水,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哲学是一个极大的范畴,且不能直接落实于纸笔间。关于哲学的思考完全是在意识与认知中完成的,缥缈而神秘,抓不住、吹不散。在生命命题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寻求不同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幸福。每当我回望往事,以前总在追逐诗和远方,执着于那种怡然自得的生活,但从未两者兼得。如今放下执念,细细感受生活的乐趣与闲适,才发现诗和远方就在身旁。哲学也是如此,越是死死抓住越无法触摸,唯有在赤裸面对灵魂之时,才能感受到淡淡一抹余韵。
柏拉图说:“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不变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但在理性中掺杂感性,人类的完美就因为其自身的不完美。这种命题中思想的摩擦碰撞,看似矛盾实则合理,相辅相成,我想这就叫做辩证。
都说哲学有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深以为然。但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哲学?”如果没有哲学,人类就不会有历史。哲学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体现,是人类自身对于理型世界追求的方式,也是实现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的指示。人类生活在自然中,必体现哲学,只是主体自身有无意识到而已。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最高级,同时也渗透在各种事物中。在哲学国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每一种思想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是因为其会思考。倘若人一生都沉醉在物质中追寻纸醉金迷、灯影摇红,那么其一生必是麻木而无意义的。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人类真正存在的意义不是活过走过,而是想过思考过。我们是人类,只有思考才会找到出路。且将新火试新茶,就让这团哲学之火熊熊燃烧,传承人类的思想文明;让当代的少年打破民族冲突的桎梏,探索人类未来的最高智慧,诗酒趁年华!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