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尽责,尽心尽力,依法执教,以德育人。这是贾书建老师总结出来的新时代教师“十六字诀”,在这个社会变革异常迅速的时代,学生接受了多元的信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是多变的,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调整与修正,才能顺应新变革新要求。近日,仔细研读了《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读后感触良多,深深触动我的,一是对待学生的态度,二是何为师爱。
书中写到《课堂上不能“没有”学生》,具体体现在教师不了解学生,不管理学生,抓不住学生。实则为没有吃透学情,一是对学生的整体化了解不够细致多元,比如一般日常教学中,我们总是片面的以成绩,班级纪律,班风,学习特点等因素作为对一个班级的心理考量。并没有从多学科多维度去认识了解学生,或者与学生进行平等耐心的沟通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二是对学生细节性的了解不够深入。比如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需要的帮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偏爱的教学模式,家长教育中存在的困惑等等。不了解学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就成了一句假话,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一句空话。在日常教学备课过程中,我们习惯于用成年人的认知来衡量,聚焦于设计很多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但并没有真正从学生角度来考量:这个活动对学生的意义是机械性的还是发散性体验性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可操作性有多强?活动难度实现了梯度递增,分层设计适应不同学生需求了吗?这个活动与前后教学环节的关联是什么?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关注学生:能否具备积极的学习认知;能否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否省思自己的學习状态;能否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情境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能否对信息作出自觉有效地收集、鉴别和运用。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进程的评估调控等方面开展研究,以课程为媒介,以课堂为生命场,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小公民,让大胆质疑回归儿童世界。学生才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中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引路人,脚手架搭建者而不是掌控者。有些教师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脱离实际,课要上的朴实、扎实,讲究实效。弄虚作假的教学思想应当制止,哗众取宠的教学手段应当摒弃,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应当删减,要把精力集中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
在《必须彻底摈弃“差生”概念》一文中写到,学生是生长在希望与期待之中的。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其自身价值得到肯定,他就会迸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要精心呵护每一颗“玻璃做的心灵”,为学生营造希望的绿洲,向每一块冰冷、干涸的心田里撒播阳光雨露。差生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附属物,我们常常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尺度,其实是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着眼全面,鼓励特长。“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可况是我们的孩子呢?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好,也没有完全的差,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首先我们要用心去欣赏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差生,只是成年人的一种主观分类,不是学生作为一个孩子自己的选择,所以要求教师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能抱有成见,用一种更宽容,更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而不是带着成年人已经成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来评判年纪尚小的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这个基本社会单位的希望,因此我们应该用为人父母的心态去爱护欣赏每一个孩子。
著名教育家斯霞倡导的的“童心母爱”,就倡导教师要有责任,有尊重,有智慧。“源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生长”。“源于童心”是教育智慧、理性自觉,更是返璞归真的本性。“源于童心”明确了教师的儿童立场,能真正理解、接近并融入儿童。“行于爱心”彰显了对儿童的尊重、赏识和支持,是教师在整个教育场域中,将爱毫无保留、毫无偏差地注入每一个学生心灵,以爱启智、激励进取,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臻于生长”体现了“童心母爱”教育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遵循儿童生长的规律,促进儿童全面自主、富于创造和个性的生长。把儿童放在首要,按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符合儿童童稚时期具象的、浪漫的天性;自然地情感流淌,能温柔地激起儿童的兴趣,保护儿童的可贵的感受性,使其知识的学习全面而丰盈,进而促发质朴的“道德共情”。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好的桥梁,更是德育过程中重要的根基。为师者,爱当前,最美教师张桂梅爱生如子,用爱和知识为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诠释了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什么是真正的师爱。
爱建立在平等的地位,良好的沟通,相互的尊重,理性的共情之上。要关心学生,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关心学生体现在许多方面:当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苦恼时,教师及时帮助解开疙瘩;当学生在身体上出现不适时,教师及时帮助寻医问药;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困难时,教师及时帮助清理路障;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便时,教师及时帮助排忧解难。关爱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在诸多爱生的美德中,尊重是爱之核心。教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边活动,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复杂程序,简单的一方能动、另一方被动的生产模式。真正的尊重,应当体现因人制宜,体现个性的原则,不能全盘接受,要适时纠错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三、关爱学生还要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教师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我会用慈爱呵护纯真,用信念播种希望,用智慧点燃梦想,用真诚开启心灵,默默耕耘,托起明天的太阳。真正做到眼里有学生,心中有真爱。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