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了这本由访谈类节目集结成册的书《幽微的人性》。看过圆桌派的朋友们都熟悉李玫瑾老师,这部《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全书分为十四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有近年来国内比较轰动的大案,李老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犯罪人心理和案情,进行了分析,下面是书里给我触动比较大的部分,还有我的一些感受。
一、人早年的心理抚养真的很重要,人性都是养出来的
人性都是养出来的,真的非常认同作者的这句话!尤其是在孩子的抚育方面,你给他怎样的生活、道德观、信念;你的性格、为人处世都是你孩子人性的养料!人和高级动物都有这种“自然情感”,即不教而具有的能力。比如狗就是这样,你只要养它,它就不咬你,但狗会咬别人。人是老天让你生出来时什么都不行的,四肢不能翻,头不能抬,吃喝拉撒睡、翻身和打嗝,哪件事你自己都干不了,那干吗呢?就等待别人。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生来具有的生理需要就是自然属性。但这种需要在人出世时必须指望别人帮忙。事实上,人的情感就是在这个需要与满足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那么,这个过程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还要有一种身体上的接触。如果你只是把他放到床上,把奶瓶往他嘴里一塞,这种抚养也能长大,但他跟人绝对不亲,他没有与人的肌体接触感。所以,你去研究变态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没有跟人的那种身体亲密感。比如说妈妈抱着我,她的身体就是我最快乐的来源,所以贴着人身使我感受到很快乐。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被父母扔在医院,爸妈走了,那谁来管他?护士来了,今儿是这个,明儿是那个,他能有这种固定的身体记忆吗?没有。这种稳定的抚养需要多长时间呢?至少要六年,可延到12岁。
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大家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以下问题:
1.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如果夫妻二人必须挣钱或者事业太重要,如果母亲没有时间亲自哺乳,那么最好不要生孩子。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成陌路人。在准备怀孕和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在孩子依恋期内(12岁之前),不让他(她)离开你的身边。
2.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如果一对年轻的夫妇仍然只需要别人的关心,却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人帮忙的婴儿;如果夫妻二人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那么最好不要选择当父亲或母亲。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时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
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需要父母来做些什么;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如果完全不知道,有无学习的兴趣?如果没有或没时间,建议最好不要当父母。如果认为孩子出生后会自然长大,会自然懂事,那人们一定失望。因为只要心理抚养不到位,那么,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她),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已晚。这就是心理发展是有关键期的。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的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父母终于明白心理抚育的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
二、人性的恶是激发出来的,野兽就要关在笼子里,不要轻易放出来。善待他人有时是可以救命的。大家还记得复旦大学投毒案吗?林某某残忍的毒死了他的研究生室友。让这些高智商者做出犯罪抉择的关键因素是浮躁、愤怒、愤恨、咽不下这口气……在心理学中,这类感受词统统被称为情绪或情感现象。正是情绪力量使他们“不去想”而行动。还有北京地下停车场的摔婴事件。
我们在陌生人的社会中是无法识别对方是否有人格缺陷和精神问题的,这个时候一个冒然激怒对方的行动就是极为不理智的,因为你无法判断对方下一步要采取怎样的行动。本来很小的一件事情,通过协商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呀,这个时候就比较危险了。我的建议是小事情最好协商或者退让,之后撤离现场;大一点事情也不要先激怒对方,看情形报警亦或寻求警察或亲友的帮助。在不了解对方底牌的情况下是绝对不能轻易过招的,尤其是自己明显处于弱势状态的时候。有些朋友说,这不就是认怂吗。对,就是认怂!有时认怂比流血强!
在与熟人相处的时候,比如亲戚、同学、同事、朋友等。你貌似熟悉他,知道他的底牌!但是请你记住——善待他人!有时仇恨就是一点一滴累积的。个体的差异性有时可以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与否。现实生活中,一起学习工作的同事、同学不亚于婚姻初期的二人相互适应过程。高频率接触可让人在发生生理反应的同时,自然引起心理感受。生理引起的反应,如人体体味有大有小,动作有轻有重。心理感受,如说话的声音顺耳与否,言语风格舒服与否,话语有无冷漠或轻蔑感等。由于高频率、高密度的接触,不良感受往往也在不动声色中发生。这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慢慢积累成为内心的怨恨。当个人不能很好地通过言语交流,不能通过其他方式疏散这种不良感受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绪积累就可能达到危险的量,进而寻找机会爆发。所以,这里奉劝大家检视自己日常的言行,太高调、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对别人的言语讥讽或侮辱真的不要有呀。不管你处在什么位置上,不要轻易刺激他人。人性是如此幽微!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