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读后感5000字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21日读后感评论85 阅读4924字

作为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想考试取得好成绩;作为老师,我想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工作十多年,我发现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很有难度。怎样学习效果好呢?我在《认知天性》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认知天性》是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时10年心血合作完成,这些心理学家用很长时间做实验,基于实证研究,总结出了的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研究成果。我先在樊登读书听了这本书,又买了纸质书阅读,我推荐大家读这本好书。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介绍。

一、学习的误区

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呢?自己上课一丝不苟地做了笔记,也看课本,还画出了关键的段落。在考试之前复习了笔记,在里面画出了重点,然后把笔记的重点和课本的重点内容看了好几遍,直到觉得背的滚瓜烂熟才停下来。都到这个份上了,怎么还会在考试中不及格?书中指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都在用错误的方式学习。

误区一:反复阅读课本和集中练习

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已经掌握了内容的错觉。一个例子就是考试前的“填鸭”。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就是在浪费时间。

误区二:认为学习越轻松越好

不花费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你需要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就像玩动作类电子游戏、试验新的自行车越野技能一样,想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就要明白努力与挫折是必不可少的。

误区三:认为考试是对一个人能力的错误衡量

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发现非常重要: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受益就越多。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如果我们不把考试看作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而是把它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并非看排名的“考试”,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另外一种可能:把考试当成一种学习工具。

二、认清学习

1.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

很多技能的学习都远比学校里的读书考试复杂,而且学不好还会出人命,比如学跳伞。美国海军陆战队有一个名叫米娅的中尉,她曾在23岁时被派驻到琉球群岛负责后勤工作。按照要求,她必须要通过跳伞训练,这个过程也被记录在了本书当中。跳伞培训过程中的第一个原则是:不允许学生带笔记本。你只需要倾听,观察,在心里演练以及执行。在跳伞学校这个地方,测验是最主要的授课工具,教练们永远用测验来推动学习。如果测验通不过,你就无需再进行下去,直接离开即可。

你可能一生都不需要学会跳伞,但从米娅学跳伞的过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多么复杂的知识或技能,学习都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编码。比如说你从来没有跳过伞,第一次学习跳伞的时候,你会观察思考这些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得理解、记住这些事情,这时候大脑会把你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形成了一种心理表征。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编码,它就好比我们记的笔记,是短期记忆。

第二步:巩固。巩固就是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会重放或重新演练学到的东西,赋予其含义,填补空白,并把新知识通过遗忘、考试、再练习,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当中把学到的东西形成长期记忆。

第三步:检索。学习、记忆、以及遗忘会以有趣的方式共同作用,若想让学习成果更牢靠,我们在把短期记忆巩固成长期记忆的时候,就必须把练习做扎实。同时,不断地自我检测。检测会“逼迫”我们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检索线”,这样在日后我们回忆起这些知识时才会游刃有余。

2.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书中有一个实验研究的案例:八年级的学生上科学课,把所学内容分成两组。一组用小测验的方法学习,另一组用反复复习的方法学习。一个月后测试那部分知识点会被记得更牢。

通过考试发现,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到那些仅作复习但是没有测验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分数变成了“C+”。

从“A-”到“C+”,这是很大的一个鸿沟,原因就是有一组在进行考试另一组没有考试。这个就是通过检索通过考试的方式来给我们减少元认知所产生的偏差。在这里得出一个结论: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珠子,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你需要检索。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3.有关学习的新发现

(1)智力并不全是生来固定的。实际上,在付出努力的时候,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建立新的连接,并提高智力;(2)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东西,把它们记得更牢靠;

(3)轻松的学习往往只能获得肤浅的知识,而且很快就会忘记;(4)在获知答案前思索一下新问题,比不思考就看答案的学习效果要好;(5)无论在哪个领域,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努力超越现有的能力水平。

4.人的记忆原理

上图是阿特金森和希夫林在1968年提出的记忆的多重储存模型,该模型是针对以记忆时长为分类指标的,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相应的注意力时,会转化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一个短期的、容量有限的仓库,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经过不断复述,复述次数越多,越能保持更多的信息,形成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进行巩固加深,同时也会向长时记忆进行转化;当需要用到相应长时记忆时,可提取相应的信息至短时记忆(或称工作记忆)以便使用。

后来有科学家指出信息加工的深度影响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量,而不是信息复述次数。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主要区别:短时记忆是一个暂时储存信息的系统;工作记忆不仅包括暂时信息存储,同时具备信息处理的功能。

该模型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记忆,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根据记忆形成的过程来审视自己的记忆过程,从原理的层面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记忆的各个流程,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不再是只知道说自己“记忆力不好”。

三、有效的学习策略

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呢?

1.检索练习

检索练习意味着自我测验,从记忆中检索知识和技能应当成为你的主要学习方法。从此放弃反复阅读吧。

检索练习包括小测验、自测、间隔练习、穿插不同但相关的科目或技能的练习,在别人教给你解决方案前先试着解决问题,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规则等。

怎样把检索练习当成学习的方法使用?你在读课本或是研究课堂笔记的时候,要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概念或术语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许多课本每节、每章都有习题、问题,它们是很好的自测材料。向自己提问并把答案写下来,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每天晚上、每周末都留出一点时间做检索练习。用小测验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精力,牢牢的掌握这些知识。回忆新知识的难度越大,收获就越大。犯错不会让你退步,检查答案并纠正错误就好。

为什么检索练习的效果更好?在读过一两遍同一篇课文后,自测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继续重读。反复阅读可以让你熟悉一段文字,创造出一种已经学会的假象,但这并不代表你已经掌握了这些资料。小测验是一种可靠的衡量方法,可以评估你学会了哪些内容,以及哪些内容你还没有掌握。

此外,小测验会阻止遗忘。通过测验的方式定期练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可以加强你对它们的理解,也可以增强你把它们和已知联系起来的能力。

和重复阅读相比,自测会带来生疏和沮丧的感觉,在你很难回想起新知识的时候更是如此。你会感觉这样做不如反复阅读课堂笔记以及课本中的重点段落有效。但是就在你费力检索新知识的时候,每一次努力的回想实际上都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

我已经认识到检索练习的重要性。之前,我用手机听书,听一遍能记住的很少,我会多听几遍。现在,我听完一章、一本书后,我会做检索练习,把能回想出来的书中概念、观点、案例等主要内容写出来,画思维导图,然后再听一遍,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2.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

有间隔的练习意味着要不止一次地学习资料,不过两次练习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

在每个学习阶段之间都留出一段时间,具体间隔多长时间取决于学习内容本身。如果你在学着把一串人名和面孔对应起来,那么在第一次接触后,你要每隔几分钟就复习一遍,因为这种关联是会很快忘记的。课本中的新资料需要在第一次接触后隔一两天温习一遍,之后或许只需要隔上几天或一周再看一遍即可。你很确信自己掌握了某些资料后,隔月自测就好。

另外一种有间隔的检索练习方法是穿插安排两个或更多的主题进行学习,这种轮换交替可以不断的刷新你对每个主主体的记忆。

3.穿插练习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学习方法。拿学习数学公式来说,不要每次只学习一种,可以轮换接触不同的问题和解法。

怎样把穿插练习当成学习方法使用?在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时,一旦你能理解新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但对问题的领悟还比较初级,就要把这类问题分散安排到你的练习规划中。这样你才能用不同类型的问题轮流考查自己,并为每种问题检索正确的答案。

为什么穿插练习的效果更好?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或样本混合起来学习,可以提高你区别问题类型的能力,总结同一类型问题的普遍特点,并且能提高你在今后测验或真实环境中的成功率。在现实世界中,你必须能够识别要解决问题的类型,才能运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如果发现自己在固执地、反复地练习某个题目或某项技能,就要改变这种做法,加入其他的科目、技能,持续不断的考验自己辨别问题类型的能力,选出正确的答案。

4.反思

反思是指花几分钟复习最近学过的课程或取得的经验,然后问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你想起了其他什么知识或经验?想掌握得更好,需要学什么?为了下次做得更好,要采取哪些策略?

有学生会说“我知道该怎么做,可我就是行动不了”,我们来看看作家连岳分享的经验。

四、先做三分钟,再做三分钟

许多人有类似的困境:“我知道肥胖有害健康,可我就是停不了嘴”;“我知道坏脾气会害了我,可我就是不停地对家人发脾气”;“我知道掌握新技能才能提高竞争力,可我就是天天玩游戏”……他们总结出一句:道理我都知道,可我就是过不好这一生。

知道道理,可并没有按道理去做,那叫白知道,正如买了一本书,再好,你不看,放一辈子,它的知识也不会自动跑到你脑子里。

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知道与行动之间,还有鸿沟,那些过得好的人,他们知道只有转化成行动的道理,才能让人过得好。行动是最重要的,行动才能把道理变成现实。

我书桌上有一个精致的小沙漏,那种最传统的计时工具,把它上下颠倒,透明玻璃里的雪白细砂就往下掉,掉完了,直观显示一段时间已经过去。我这沙漏只计时3分钟。

当我不想写文章时,或者要坚持却又意志力耗散时,这沙漏就有魔力。是的,我也会面临像你一样的苦恼,该行动了,却不行动,正如前面提到的,这是普遍性的问题,它时时发生,需要不停克服。

此时,我就颠倒一下沙漏,告诉自己:先做三分钟!做三分钟再休息!

三分钟很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坚持,也就让我写下几十个字,但是一开始这三分钟,事情就往往做完了。开始是最难的,开始了就成功了一半。

这种拆解任务的做法,你只要用过一次,成功过一次,就可以不停使用。

一门功课的试卷错了很多,令人沮丧,但不管它,先花三分钟搞懂一道错题!不知不觉,你就学了30分钟,搞懂了好多题。

先做三分钟,再坚持三分钟,这是意志力训练,也是耐力训练,你逐渐能够“延迟满足”,这个能力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也是优秀的人与不那么优秀的人区别,就是你能够用现在的苦,换取未来更多的甜。

先做三分钟,没做完,再做三分钟,事情总会做完的。你以后会遇上很多挑战,但是它们都经不起你三分钟三分钟磨,别害怕,努力、有耐心的人,没什么事难得住。

想得到,做得到。天下无敌。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