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脑科学读书笔记2000字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21日读后感评论82 阅读2420字

《考试脑科学》是日本脑科学研究者池谷裕二对其十多年前出版的《高中生学习法》的修订版,书中通俗地讲解了人脑“记住与遗忘”的原理:记忆是怎么工作的?谁来判定哪些东西应该要记住?为什么有的人非常努力了还是记不住知识点?该怎样记住重要的信息……对那些要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而言常常是令他们非常困扰的问题。本书作者结合脑科学前沿研究,就“记忆困扰”“动机不足”等常见的学习问题,从脑科学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科学的建议。

本书不仅值得存在学习问题的学生阅读,更适合摸不透学生学习问题本质的老师们阅读。回想那些质疑自己的瞬间:反复讲过的知识隔天小测时错误率颠覆你的想象、刚讲完的知识点马上抽查还有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考前复习时感觉自己在“女娲补天”……对于老师们而言,如何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解决学生存在的记忆困扰,“怎么教”大概是比“教什么”更头疼的问题吧。走进这本书,相信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受。

一、谁是记忆审查官?

读第一章“什么是记忆”时,笔者便被作者提到的“海马体”吸引了注意力。回顾往届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原来我们反复讲解过的知识点学生会忘并不是因为笨,也不是因为老师没讲清楚,而是因为遗忘就是大脑的本能。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记忆审查官—海马体,海马体会对大脑每天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审查,只有它认为“必要”的信息才能进入大脑,简而言之,海马体的工作就是负责判断哪些短期记忆是否可以成为长期记忆。对于学生而言,各学科的知识点不就是很重要甚至极其必要的信息吗?为什么我们的海马体就记不住呢?作为尽职尽责的记忆审查官,海马体以“是否有利于生存”为尺度,对所获信息进行判断、取舍,相比较不吃会饿死、不睡会困死等危及生命的问题,在教室里学习则是非常安全的事情,课上所学知识被海马体不停地删除是很自然甚至是必然的。

二、“欺骗”大脑需要技巧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海马体将学到的知识划分为必要信息呢?作者认为“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欺骗’海马体”,“要尽可能地倾注全部的热情和诚意,持续不断地将信息传送过去。”如果你将某个知识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反复地向大脑输送,那么海马体就会产生这是必要信息的错觉。老师们经常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学校设置隔天测、隔周测、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这些“折磨”学生的各种测试,现在算是找到科学依据,可以如实向学生和家长们“汇报”啦。子曰:“学而时习之”,孔老夫子只强调了要按时复习,并未说明按怎样的时间来复习,而本书的作者根据海马体的特质提出了具体的复习计划:

第一次复习:学习后的第2天

第二次复习:第1次复习1周以后

第三次复习:第1次复习以后2周

第四次复习:第三次复习后一个月

由图观之,“欺骗”海马体的第一个技巧就是反复地复习,并且要按照一定的节奏复习,这样能更高效地达到复习目的。老师们在安排复习时可以尝试这样的节奏,自律性较强的同学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自己的复习计划,有些商家甚至根据人脑的遗忘规律生产了备注复习时间的笔记本,可见按时复习、按节奏复习的方法已深入人心。

一、唤醒LTP,唤醒学习自觉

作者在第三章提到了LTP的现象,这对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LTP是长时程增强作用(long-tern potentiation)的英文缩写,当大脑中的海马体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形成长期记忆时,就会产生LTP。可以说LTP是大脑的“记忆之源”,增强LTP,就可以增强记忆,减少反复刺激海马体的次数。

也就是说,除了反复刺激海马体,我们如果能在恰当的时机让大脑产生LTP,就能减少复习的次数,提高复习的效率。作者提到了两个重要的东西:θ波和杏仁核。当人们产生好奇心时大脑会产生θ波,当θ波出现时,海马体会产生LTP;而杏仁核则是情绪的工厂,激活杏仁核(人在情绪高涨时)容易引发LTP,就更容易记忆。

作为学习者,推荐大家关注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感动式学习法”“狮子记忆法”,而作为教育者,我更想探讨一下,如何在教学中利用θ波和杏仁核增强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记忆。

三、好奇心与情绪调动

前文提到容易产生LTP增强记忆的两大法宝,一是好奇心,一是情绪调动。如果我们在上课时能利用这两个法宝教授重难点,那么效果是否会出人意料呢?答案是肯定的。

以语文课为例,老师们在课前导入时,喜欢设置一些问题、播放音视频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对课堂的兴趣,但目的仅是为了导入正课,而一堂课的重难点往往很难直接在导入中体现。要使学生牢固掌握课堂的重难点,就不能一堂课下来都平均用力,设置问题的时机很重要。

北京市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初中组一等奖《桃花源记》一课,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之后展示了这样一幅图,并让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这种图画纠错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纠错的同时就能把重难点字词的意思掌握下来,相比逐字逐句地翻译,显然这种调动好奇心的纠错更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调动学生情绪,使之身临其境也更能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就语文课而言,情境创设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在教授《最后一课》时,恰逢我要从代课学校离开的那段时间,课程最后我对学生说“假设我们的小镇被日本人占领了,从明天开始我们再也不能学中文,只能学日语了,因为他们这样要求。所以,今天这节课就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了。”多媒体里放着《送别》,我学着文中韩麦尔先生的样子背过身在黑板写字,良久,学生鼓起掌来。那是一群孩子对一个新老师的认可,更是一群孩子内心的爱国之情被激发的证明。他们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悟到文中人物面临的处境与心情,多年过去,也许他们会忘了我的名字我的样子,但那份爱国之情,会被他们深深地记在心里。

《考试脑科学》让我对自己过往的许多教学环节进行了反思,原来我们曾设置过的看似“中二”的情境并不是无稽之谈,原来我自以为有效的复习安排其实违背了科学规律。“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考试脑科学》又何尝不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面镜子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