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解析详细(狂人日记解读赏析)

征文网 2022年3月19日语录文摘评论391 阅读12546字

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做《狂人日记》。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本意究竟是什么?日记中政治立场正确的“我”是他的传声筒吗?劳伦斯说:“相信故事,不要相信讲故事的人。”

八十多年来,鲁迅的《狂人日记》一直在吴虞设定的框架下解读,被誉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 ‘吃人’封建礼教的小说”,其神圣地位不可动摇。几代读者不仅同情狂人的不幸,而且还为他的呓语与结论叫好。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狂”历来享受特殊待遇,狂才、狂士、狂生、狂客都是放浪不羁者的美称,他们不受礼俗的约束,因“狂”而贵。因此,现代读者无条件地认可乃至推崇《狂人日记》中的“我”,并相信只有他才配得上命运的折磨,还真有一些难以说清的历史与文化上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成全狂人的声名、使他免遭强制性检查与治疗之辱的恰恰是被他全然否定的中国“狂”文化。比如李白就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辛弃疾甚至以“狂”傲视古今:“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狂人日记》被理解为刺向所谓封建社会黑幕的匕首,但是小说的短序却说,日记“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作者当时的病状,为“迫害狂”之类,编者把它们撮录成篇,目的是“供医家研究”。这段文字出自整理者的手笔,以文言写成,也是小说的组成部分。整理者纯属虚构,绝不能与鲁迅本人混淆起来。同时,他也未必就是鲁迅暗中取笑的对象(因戴了写有“正常”两字的高帽子),在他和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序言作者“小约翰·雷博士”之间,不能画上等号。假如研究者仅因短序的文体就断定日记整理者暗含的立场必为鲁迅所恶,未免过于草率。鲁迅对文言,并不是一贯憎恨,他自己不少题记、序跋就是用文言写的。至于旧体诗,更不必多说。不少读者从短序得知病人痊愈后“赴某地候补”,马上联想到传统势力难以抗衡,因而哀其不幸。解读《狂人日记》,是不是非得因袭这种套路?鲁迅没有高士、隐者愤世嫉俗的“狂”病,不然他就不会在北京政府部门担任公职,或赴国立大学执教。他曾经学医,对种种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上自欺欺人的奇妙现象,观察细腻,这种本领在中国作家中并不多见。笔者以为,狂人并不一定是鲁迅的传声筒,或他创作时所希望读者认同的英雄。狂人也可以是阿Q 的难兄难弟。

不过狂人自己讲述的受迫害的故事丝毫不像汉勃特·汉勃特(《洛丽塔》)的经历那样丰富饱满,他是所谓的“扁平人物”,其日记更像是由精神病学里的概念演绎出来的典型案例,无非夹杂了一点绝无保留的激愤语。

迫害狂也称偏执狂,患者以为人人都在图谋害他,自我牵连意识极重,会从任何人的言语举动中读出针对他的邪恶意图,即使证据不足,他也会找出阴谋的蛛丝马迹,用以支持偏执的信念。

可是,大半个世纪以来愤怒声讨式的批评语言遮盖了《狂人日记》在中国精神病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狼子村的佃户,送鱼来的陈老五,打儿子的女人,哪个不是对狂人心怀恶意?赵贵翁和他家的狗,还有大哥和看病的何医生,更是不必说了。简言之,整个社会与可怜的“我”为敌。人们面目狰狞,话中带毒,笑里藏刀,他们的牙齿“白厉厉地排着”,正准备扑上来呢。狂人梦中所见也与现实一致,处处布满罗网,只为一笔旧账:二十年前,他曾经踹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这簿子想必就是后来提到的“没有年代的历史”,在狂人的眼里,上面写满了“吃人”二字。

据说这是重大的发现。如果骂倒一切意味着片面的深刻,那么天才和疯子都是容易做的。以往我们读到“吃人”这两个字,兴奋异常,大呼过瘾,于是就遗忘了狂人的种种病态,把他作为先知先觉者供奉起来。那是一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众人皆醉他独醒。以一人单薄的力量对抗周围的一切乃至整个社会,那是何等惬意啊!自己是何等勇敢、高贵啊!进入这种愤愤不平的、自我欣赏的神迷状态,一己的是非好恶就提升为绝对的标准,不容他人匡正。狂人自诩有“义勇和正气”,这何必麻烦别人来评说、验证呢?他和自己粘合得太紧,绝无“跳出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钱锺书语)的能力。然而狂人太可爱了,他是极大的诱惑。读者一旦与他认同,就变得十二分的自信和自恋,骄傲大增,对自己的任何警觉烟消云散,一切过错,与己无关。于是乎自以为耿介的高士容不得异见,而公允、平正(或曰“费厄泼赖”)则是罪恶的温床,这真是大可感慨的。

篇末,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但是这里所说的孩子是空泛抽象的。他在街上遇见的孩子个个是帮凶,“睁着怪眼睛”,似乎也要害他。狂人不由冒出一句:“他们娘老子教的!”语气里还有点市井之徒的恶毒。

一部部的文学史和教科书都断言,禁锢狂人的无形铁屋就是几千年积累而成的社会。但是英国智者罗素可能会说,社会未必承担得了这个责任,狂人自己的心态才是铁屋;他的痛苦源于自身,源于对世界的错误认识,源于不良生活习惯,与假想的敌人无干。罗素在《通向幸福》(1930)一书中写道,迫害狂假定一切人都会放弃自己的爱好兴趣,一门心思地要陷害他,这实际上表明他把自己想象得太重要了,臆想出来的诸多受迫害的场景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其实他哪里值得人们关注和惦念!

罗素的观点往往不合时俗,但是他超然无私,绝无发达的敌我意识,故而不会在公共论坛上动肝火,发脾气。他坦坦荡荡,长于说理,从容的智慧表现为常识之言。罗素让我们认识到,狂人为保护自己不受假想中的侵犯,行为激烈,他的惊人之论或许是文字暴力的一种形式,因而我们不应将自我膨胀、自我恭维之心理解为救时之心。假如狂人执意带着墨镜观察世界,使所有人事染上一层黑色,那么这颜色以及由此而生的痛苦是他自己的心理障碍造成的。要疗救自己,他必须从自我中心的铁屋里走出来。

原来每个社会都有迫害狂,都有他们臆想出来的、专与自己为敌的恶势力。有趣的是罗素还提醒读者,很多人都带有一点迫害狂的特点,比如好抱怨别人如何忘恩负义,自己如何得不到赏识(孟郊:“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罗素颇有信心地写道,阅世较深者不会轻易相信这类牢骚(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叹“怀才不遇”也能得到褒奖)。他还对或轻或重的迫害狂患者提出四条忠告:首先你的动机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始终利他;其次,不要高估自己的优点;再次,不能指望别人像你关心自己那样来关心你。最末一条忠告更切合《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不要以为绝大多数人会非常重视你,以至于生出想迫害你的愿望来。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