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原文及翻译鉴赏(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

征文网 2022年3月19日语录文摘评论175 阅读1577字

公元1176年的冬至,21岁的姜夔回乡途中经过扬州,这里几经战乱洗礼,一片萧条残破,不见半点隋唐时期的繁华景象。

姜夔触景生情,忆起过往扬州盛景,尤其是杜牧笔下坐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迷人扬州,便自己新谱一首曲调“扬州慢”,填上这首词《扬州慢•淮左名都》,抒发一番怀古之情:

(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淳熙丙申至月,即淳熙三年冬至;维扬,即扬州;戍角,即军中的号角;千岩老人,即姜夔的长辈恩师萧德藻。

姜夔路过扬州时正是清晨夜雪刚停,天气晴朗视线开阔,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迈步走进扬州城,却见处处萧条冷寂,河水碧绿幽深,泛起丝丝清冷,不知不觉天色渐晚,城中吹响了凄凉的号角。

姜夔感慨于扬州如今的变化,心中十分悲凉,自创这首曲子,千岩老人读完认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思)。

词前小序交代主要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姜夔作词谱曲时的心情感怀。作序可以避免传诵开来可能出现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的情况,在宋朝十分常见。

这一年,姜夔踏入淮南东路的首府扬州,在竹西亭附近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只不过是最初的旅程。

过去的扬州春风十里,熙熙攘攘,一派繁荣,如今我却看到翠绿色的荠菜麦草到处疯长着。自从金兵犯长江,洗劫扬州后,这里徒留下烧毁的池台、残存的古木,本地百姓仍然厌烦说起当初的兵事。

天色渐晚,已到黄昏时分,凄厉的号角四处响起,冷寂笼罩着这座空荡荡的扬州城。

词的上阕书写眼前所见及心中所感,为扬州城的衰败、残破、孤寂而痛心不已。

淮左即淮东,名都指扬州。“竹西”是北门外的扬州名胜;“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洗劫扬州至少两次。

在杜牧笔下有“春风十里”扬州路,而在姜夔眼中只剩下满目苍凉破败,生长旺盛的荠麦是春日仅剩的生机。金兵烧杀抢掠后的扬州只剩下断壁残垣,人烟稀少,百姓的心情用“厌”字来形容极为贴切,厌恶战争导致妻离子散,痛恨金兵恶贯满盈。

这时候,一声凄厉的号角忽地在扬州城上空回荡着,压抑的心情该怎么去形容呢?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承上启下,词人陷入沉思:

昔日杜牧俊逸清赏,料想到如今重游故地的话,定然会十分惊愕。即便有形容少女美艳的“豆蔻词工”,描绘青楼美梦的妙笔诗意信手挥毫,也很难对此刻的扬州表达什么深厚的情谊。

二十四桥仍然在那里,江中波浪翻腾不休,冷冷清清的月色下,处处寂静无声。此时,不知怎么地怀念起桥边的红色芍药,不知每一年都是在为谁娇艳绽放?

词的下阕连用杜牧诗里数个典故,尽言扬州城昔日之繁华,以乐写哀,催人泪下。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皆出自杜牧的诗;“二十四桥”是扬州吴家砖桥,因桥边长满了红芍药,亦称“红药桥”。

杜牧笔下的扬州城实在太过美好,假如看到如今的破败,也不知会如何痛心疾首?曾作“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精巧细腻,亦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传神诗意,杜牧面对残破的扬州也写不出如何深情的诗句吧?

“波心荡、冷月无声”,读到这里仿佛化身成了姜夔,站在桥上俯视下面的江水波涛,四处无声,更凸显内心的不平静。

还记得曾经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吧?如今只剩空寂凄冷,即便桥边的芍药年年火红绽放,也没有多少人去欣赏吧?

姜夔的所思所想尽付于所见景色当中,这首《扬州慢》描绘了诸多扬州昔日盛景,句句对比,反衬如今惨不忍睹的现状,以乐写哀,更加重哀伤百倍。

杜牧的诗只是引子。

昔之繁华,今之萧条,情景交融,催人泪下,有种深沉的悲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触动人心底的柔软。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