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000字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18日读后感评论54 阅读4044字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香茗。假期闲暇之余,我再次拜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此书几年前就已购买,皆因其名如雷贯耳,然书上长久落尘,实属罪过。今日再次聆听如此美妙的教育之声,探寻阅读丛林中深藏的育人要领,实属幸事。半个多世纪过去,大师依然是大师!其治教之绝学,确是当今教师成长路上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复谈到阅读的重要性,一百个章节中,有五个章节专门阐述,其他章节多有提及——有对学生、有对教师、有对家长及社区等诸多方面。

感悟一:阅读——教师专业化成长路上的必备锦囊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中例举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案例:一位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我想请教您,你花儿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备课,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启开了一个窗口,让我们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那么要怎样才能进行这样的备课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知识沧海之一粟。”是啊,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由量到质的转变,教科书的背景才会越来越宽广,教材中的知识才会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的基础的质量就越高,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主意关注学生了。

我们应该读哪些书籍呢?作者在第三十三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地教师几点建议”中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自己所教学科方面的书;(2)关于人物传记方面的书;(3)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他说,这样坚持阅读下来,每过一年,我们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希望到了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我们眼中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这就是一辈子在备课。他强调,只有每天不断的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教师注意的中心将不是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学生思维情绪的关心。苏大师就是通过实例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都应当努力向它攀登。教育——首先就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摸学生的心灵。这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要掌握这门艺术,唯有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好比是在自己地教育车间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在第八十七条件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出教师具有对自己所教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和高度的语言修养,否则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如何让一名教师达到这样的素养?苏大师再次告诉我们: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可见,阅读是一名教师踏上专业化道路成长的重中之重。

感悟二:阅读——学生学习路上的奠基石、助推器

1.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三条”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互相依存性”建议中提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认为,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没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加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不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他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地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这一点正是学生能够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地极为重要的条件。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教师就没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

在二十条“不能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建议中,作者又一次提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因为,流利地和有理解的阅读的技能,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的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阅读中思考,不仅要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还要思考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如果要撇开流利的阅读地技能而要求学生掌握知识,那就只能使学生的智能变得迟钝,造成思维的混乱、没有联系、支离破碎和粗俗肤浅。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变成一堆僵死的、不再发展的东西,知识不能被迁移,不能被新的事实所丰富,不能用来解释新的事实。这就是一种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

2.阅读中发展思维,掌握学习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五条“‘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建议教师们的。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规则、结论几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不需要识记的材料。学生的日常课外阅读应当与课内学习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通过阅读就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这种阅读就会有助于学生的识记。这样的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了必要的智力背景阅读。学生会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更多的东西,这时他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会随之高涨起来,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会越敏锐。所以,教师应当尽力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而创造一个与之关联的阅读体系,如《十万个为什么》《我爱科学》等。帮助学生将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他们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得对象。

他在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中说:“不经常阅读科学类书籍和科普类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科学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道教材中去,因此,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经验的老师,遇到相应的知识时,会故意不说而让学生自己到科普书籍中去寻找。

“阅读又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最重要的手段。”这是他在第十九条建议中提出的,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他认为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借助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会越活跃。所以,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才应是教师关心的一件大事。

3.在阅读中探求实效

“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一条建议中提到,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闹地极其细微地连接性纤维地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考。换句话说,就是不必教会少年同学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阅读呢?作者在第四十七条“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中对少年提出了具体而又实用的建议:如果你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地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这些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地知识向着人们周围地知识海洋伸展去。所以,你要强迫自己每天读书。不要把这件事拖到明天。今天丧失的东西明天是再也无法弥补的。阅读时还应该严格的挑选阅读的书籍和杂志。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想把一切都读过。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要善于规定自己的阅读范围,把那些可能打乱你学习制度的东西割舍掉。但同时也要看到,随时都可能出现事先没有料到的而又必须阅读的新书。为此,就必须有时间后备。只要在课堂上和笔记上善于从事脑力劳动,防止“紧急突击”以应付考试,才能赢得这种时间的后备。如此便可取得阅读的实效,利于少年阅读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感悟三:阅读——最高贵、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九十九条“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建议中说: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父亲和母亲多读书,多思考,才能满足和发展儿童的求知欲。他认为,家长的教育修养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书籍在他们生活里战友何种地位。如果家长热爱和尊重书籍,儿童自然也就会热爱和尊重它们。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其环境下会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会限制儿童智力的发展,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即便如此,因为家庭的教育的缺陷,学校教师也是很难教会儿童阅读的。家长的智力兴趣跟孩子自己阅读使同样重要的。如果家长了解一些关于人的基本的知识,了解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心理发展的规律,就能真正地走进儿童,了解他们的内心,进行更好的沟通、交流。正如苏师所言,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地劳动者,都是在对书籍抱有深刻尊重态度地家庭里长大的。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