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作者陶勇,协助者李润。陶勇——一个一心向医的顶尖眼医,28岁从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医学博士的身份毕业;35岁成了主任医师;37岁就担任博士生导师;有百余篇论文发表;还主持着多项国内外科研基金,在眼科领域,他是绝对的天之骄子。李润——陶勇的一位学文学的校友加挚友。本书主要讲述眼科医生陶勇遭遇患者袭击的经历,以及由此事产生的关于人生、关于内心的洞察与思考。
读这本书时你会停不下来,因为它讲述的故事真真切切的与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你想一窥到底那乌烟瘴气的丑恶现象根源,你更感动于那平凡世界里普通人所演绎的人间温情。读这本书时你也会快不起来,因为它呈现的哲思,让你忍不住轻声朗读,忍不住字斟句酌,忍不住心存目想。
整本书读完,脑海中盘旋着两种泾渭分明的声音——绝望与希望。
陶勇至暗时刻的绝望与希望。正在就诊台上看诊的陶勇猛然间遭到行凶者袭击,身体多处受伤,左臂与左手受伤最为严重,血管两处断裂。在术后恢复中,受伤的头部肿得比平时看起来大了一倍,噬骨的寒冷从左手臂不断传来,像是接了一条冰冻的铁棒。在全身心地同疼痛做斗争的过程中,他觉得时间过的异常缓慢,整个人仿佛在炼狱中煎熬,此时的陶勇被绝望裹挟着。后来他才清楚地知道,在他奔逃过程中,由于医院的杨大夫、志愿者、患者家属、陈护士、快递员赵先生的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才让他得以死里逃生;第一时间得到了最好的救治,才把他从鬼门关里拉出来;恢复中,又有那么多领导和朋友探望与关心。这些滔滔不绝的爱,让陶勇获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温暖,从而有了从生死边缘走出来的乐观信念和希望。
每个人都有自认为的至暗时刻。有人感情受伤,不再相信海枯石烂、天崩地裂、相守相携的诺言;有人事业受阻,便觉得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有人考试名落孙山,可能就有自毁前途的不振心理……至暗时刻,对于每个人,或对于每个人的不同阶段都会有所不同,但所有的至暗时刻,最让人无法接受的莫过于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当听到同事说自己的父亲胃病晚期,进食艰难时,心中悲叹之余,也不免勾起母亲生病时无法进食,靠输液延续生命的伤感日子。那些日子,我多希望人生只有来处,没有归途。那次孩子腿部骨折也是让我始终惶恐不安、无法释怀的至暗时刻,当医生问家长是怎么照看孩子时,那种反躬自责让我无言以对。当孩子在手术室,你忍不住浮想联翩,假如手术不成功,那孩子今后?那日子今后?假如手术不太成功,那今后?假如手术成功了,今后?那种胆战心寒的感觉,似乎刻在了骨肉里,刻在了记忆里!但所有的至暗时刻在希望的感召下,终会“云开雾散终有时,守得清心待月明”。
陶勇笔下主人公的绝望与希望。广西女孩薇薇因为白血病所致的免疫性眼病,治疗需要向眼球内注射药物,注射时如果采取全麻的话,每次要增加1000块钱医疗费,女孩儿为了节约开支给弟弟上学用,焦急地告诉医生不用全麻,她可以忍受疼痛。八岁孩子!应该是任性不拘的年龄!看,那么多孩子为了得到心爱的东西在家长面前无理取闹,那么多孩子为了贪图享乐而鬼话连篇,那么多孩子衣食无忧而不学无术……自认为全力以赴培养的自家孩子,也没有期望的那样阳光爽朗,坚毅勇敢。记得那次孩子打预防针,去之前啰啰嗦嗦的抱怨一通,打完针后,一会儿说身体这儿不舒服,一会儿又觉得那不对劲儿。看来坚毅的品格并不是靠说教得到,而需要让孩子在生活磨砺中自己体会到。薇薇的疾病让家庭挣扎在贫困的边缘,但痛苦和疾病给予了薇薇爱的希望。薇薇绘画比赛中得到5000元奖金,她慷慨大方地拿出1000元捐献给了素昧平生的另一个眼疾患者天赐,天赐又将1000元转给了陶勇。薇薇的这种善念、善行来源于绝望之时所体会到的对光明的希望,医生给可能会双目失明的她带来了希望,让她恢复了部分视力,让她没有失去能够见到的世间的美好,她要把爱的希望传递给别人;天赐的善念、善行,有一部分原因也源于陶勇是能给他光明的唯一的希望者。
陶勇、薇薇、天赐,彼此给予,彼此成就,把阳光般的爱照进了对方的心灵,使对方在绝望中得到了被关注的希望,此时的希望是一种神圣的被需要的使命感,就像极寒中渴望的暖阳,就像囚禁中渴望的自由,就像乞讨时渴望的食物一样,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重于千金的对抗人间疾苦的一剂良药。
病人家属的绝望与希望。小岳岳由于白血病引发眼睛病变,一个月时间什么也看不见了,一条条求医路充满希望,一次次救治无果充满绝望,陶勇的一句:“我会尽力保住你儿子的眼睛,千万别放弃。”又让岳岳妈妈眼神中闪现一丝光芒,父母在陪伴岳岳求医过程中,陷入一种绝望与希望不断循环的折磨中。其实广泛地说,绝望与希望的循环往复充斥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曾几何时,我们的希望是拥有一个安定的工作环境,可当工作环境有了,又对工作有了那么多的绝望——工作太累,福利太少,同事太不易相处。于是乎调动工作,天真的认为调动工作后会无欲无求,身心平衡,可谁知,工作可能比原来的更不尽人意;曾几何时,我们希望拥有一个小小的可以蜗居的房子,可当房子有了,又产生那么多绝望的念头——房子位置不好,光线不好,装修不好。于是乎再购买房子,天真的认为购买房子后会把生活过得赏心悦目,可谁知,新房还不如老房住着舒适。这种希望——绝望——又希望——又绝望实则体现了人的一次次不断增加的贪欲,但如果辩证的来看问题,或许也正因为有了这种不停的奔跑与寻找,生活之轮才变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绝望与希望同时出现在脑海中,始于陪伴孩子上初中时的所见所想。孩子上初中时,学校处于一条比较狭窄的市区巷道内,每天我都会按时到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放学时刻,一群群穿着蓝色校服的孩子,叽叽喳喳地从校门鱼贯而出,小巷俨然成了一条滚滚流动的蓝色海洋,孩子们朝气蓬勃,充满生的希望。小巷的中段有一段大约50m长的安放逝者灵堂的区域,每次随孩子走近此处,一种胆战心惊的压抑总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是一段让人倍感绝望的路段,两年内每天经过此处,强烈的希望与绝望之感时时冲撞心头,让你不得不感叹,在时间车流的碾压下,主角的人终会消失于时空中,而作为配角的服务人生活的物却可以较久远的留存下来,向后人讲说那曾经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动人故事。
绝望与希望让我对生活产生更多的思考:生活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每一件事都会让人产生深深的绝望,但化解绝望的唯一廉价而又有效的对抗方式,就是怀揣希望的信念在生活中前行。
绝望与希望让我对生命产生更多的思考: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尊重,作为老师,不能为追求一时的效果而采用标准化的短平快方式要求每一位学生,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扼杀学生的天性,或许让他们的个性成长之路陷入绝望之境,而要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寻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成长上升路径,那么每位学生都可能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找到希望,并最大限度地成为最好的自己!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