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不爱读理论,因为脑子里的理论太少,无法相互接通。我读书,爱读案例和分析,因为这样更贴合实际,或是模仿,或是反思,总有可循之处。
肖培东的《语文教学艺术镜头》是我的最爱,男神的课自然不必说,他的评论更是点睛之笔。第一次反思,我专读了《老王》,今天,我想说一说教材给我们的可利用资源。
拿到一篇文章,按照习惯,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文章本身,是文字和标点。
一、品动词明主旨
有时候,抓住一两个动词,或许就撬开了文章主旨。褚亚婷老师用一个“听”字读懂了爱。“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母亲的“听从”,是她对儿子的信任,这是长辈对子女的爱;儿子的“听从”,是孩子对父亲天生的依赖和崇拜,这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妻子的“总听”,是懂事的妻子给丈夫的自尊维护,是对丈夫的尊重和热爱。这一个“听”字,隐含的是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
而后文的那一个“背”字,更闪耀着爱的万丈光芒。“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是一幅画,可以是我们蹲下身子去背的画面,也可以是我们背着他们在走的画面。我们去“背”和我们“背上”的,是整个世界。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更是人生最幸福美好的所在。这一个“听”一“背”,尽显文章主旨。
二、品标点悟深情
作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标点也越来越受关注。有些标点的深意,须仔细咂摸才能品出。《老王》里那一句经典的话,我无法忘却。“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作为话的主人,老王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哥哥和侄儿,是他此生最后的亲人吧!哥哥曾经待他不错吧,以至于这些年总对他的死唏嘘不已。侄儿们自己都过不好,作为叔叔的老王,帮不上忙,也依靠不上,有和没有,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各自顾着各自的苦楚罢了。而听这话的杨先生呢,一层惊喜,一声叹息,以为老王有依靠,可是到头来总是空。若是去了这些逗号,说者无情,听着也就无意了。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里,省略号用到了极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想说的话太多,没说的话也太多,这是母亲的舐犊情深,也是母爱的沉重所在,更是作者深深地思念之情。“一脚踩扁一个……”母亲的话戛然而止,她的停顿,是后悔,怕自己的话勾起儿子的伤心往事;是惶恐,担心儿子已经想去看花的心被自己的话伤害;是自责,自己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无心之失,是无奈,话已出口,无可奈何。这一处得省略号,写尽了母亲千回百转的深情。
三、借景物练妙笔
鲁迅的文章用来练习写景,真的是再好不过了。《社戏》里写“连山”那一句经典让人无法忘却,以至于小时候的我夜观对面山脉是再用不出别的词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山是会跑的,是踊跃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目标,不想和这孩子们的快船比赛,所以争先恐后的往后跑去。这哪里是写山,明明是写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一段你背过吗?我反正是背过的,因为实在是太美好了。高高低低,低低高高;绿绿红红,黄黄紫紫,滋味有了,趣味有了,眼里看的,耳朵听的,嘴里尝的,手里玩的,无论是填词语,还是找事物,亦或是仿句子,孩子们总是那么开心,鲁迅笔下的景啊,有趣又有盼。
文字之外,插图也是我们可利用的重要资源。
四、借插图悟内涵
小时候看书,老爱看画,跟着画来猜想故事情节或人物心理。现在看书,反倒是忘了画,只看了文字,总觉得孤孤单单。于是慢慢地也捡起儿时的热爱,和孩子们拉近距离,去体会插图的内涵所在。陈东生老师教我看了《变色龙》的插图,看环境,看人,看表情。把图和文结合起来,看看这个表情适用于哪一段描写,看看这个动作蕴藏了怎样的心思,再去给插图命个名,从而更深刻的把握文本的内涵。如果要给《台阶》里的父亲配一幅插图,你会画些什么?有人说“坐”,因为父亲的坐姿最有深意,低台阶自如的坐,却有一颗不甘的心;高台阶不安的坐,也有一颗不甘的心。不甘于地位,不甘于衰老,都是父亲的本心。这个坐,既包含了父亲朴素的愿望,也代表了他卑微的灵魂。
读书,要把心灵打开来悟深情。语文是诗,是画,是用心体会的一切美好。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