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17日读后感评论55 阅读1805字

暑假,读于永正先生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哦,是这样啊!

我们自己先变成孩子,他们会更喜欢。于老师的观点,我深有同感!记得有一次上基础知识积累课,按照以往的惯例,通常就是让孩子们自己找出兴趣点,组词、造句、说话、表演,大家即兴该读的读,该写的写,该表演的表演,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大多数孩子都能参与,但仍然有一部分同学还是游离于课堂之外。那天,我想挑战一下。在一部分积极主动的孩子们表演完之后,我把所有没表演过的孩子叫了起来,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当我的智囊团,告诉我哪个词该怎么演,你们怎么要求我怎么做!话音未落,教室里顿时炸了锅一样!嗷嗷叫的,拍桌子的,跺脚的,所有同学都动起来了,各种设计,各种否定,各种再设计,各种再论证!终于,史无前例、最有挑战性的剧本交给我了!恕我自私,就不跟各位分享我的“丑态”了,那是我和孩子们之间的小甜蜜。但,从后来的检测来看,那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是孩子们记得最牢固、出错率最低的部分。我现在最想说的是,那节课的连锁反应,孩子们天天跟在我屁股后边问:老师,哪天再上基础知识积累课啊?家长也发微信:王老师,这几天孩子天天回来念叨语文课多么多么好玩,语文老师多么多么愿意牺牲自己!看着学习语文的劲头更足了!

哦!原来,当我把自己变成孩子,沉浸在其中,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师的时候,是孩子们最愿意亲近我的时候。

原来比起严格的要求来说,“激励”会让他们更有动力。面对一些“不争气”的问题学生,我们都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找寻一些办法,试图改变他们。许多情况下,我们找到了,有时候是从前人手中接过了“批评”甚或“讽刺、挖苦”这一看似厉害的武器。不过,尝试之后,却不能如我们所愿,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想要的,这是因为“这一方法不宜普遍使用”。相反,“如果我们能动情、及时、当众并有针对性的激励他们,他们则会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智力和能力。”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老师,学生见之如鼠见猫,惶恐战栗。即便是课间,谁往教室跑慢了,都会有大祸临头之感。然而,表面的顺从之下汹涌着的是一种巨大的反抗力量。就在中考之后,家长和学生都有不理智的言行出现。于永正老师认为“孩子的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激励”远比批评好的多!

哦!真的如此!我曾一度羡慕那种不怒自威的老师,觉得管理起学生来各种轻松愉快。现在想来,鄙人不才,虚度42载,人到中年,领导一句鼓励的话语甚至一个许可的眼神,仍然可以让我斗志昂扬,何况孩子乎!

原来,我们需要有静待花开的勇气。记得大约是2017年4月的一个培训会上,岭泉中学的徐泉城老师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时,说到“课堂上要有等一等的勇气”,当时徐名印主任对这个观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确实是这样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点我们理论上都知道,但是行动中却往往犯了急躁的毛病,总是在一两次的尝试之后,就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沿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不会再给我们找任何麻烦。只能说,这是一种幻想,永远不会真正出现。所以,我们需要做像于永正老师那样“性温、味甘的‘甘草’”,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你在要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懂得控制,学会“冷”处理;还让你知道作为老师一定要与学生为善,对孩子的错误一定要原谅。为师者对学生要温和亲切,但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在二者之间把握一个“度”,这就是调和。我要像于老师那样,若是批评了孩子,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一个恰当的理由,找他说话或者在班里郑重地表扬他,防止他产生厌师或者厌学的情况,相信这样,孩子们在我们充满爱意与宽容的关注之下,才能健康成长。

哦!原来作为教师,是需要有静待花开的气度与雅量。想想徐主任的课堂,他气定神闲的等待,那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安全与温暖的气场!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尝试改变的过程,没有一定时间作为保障,是不能最后实现的。

感谢这个暑假,感谢这次阅读,让我清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若是没有与于老师的这次隔空对话,我或许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仍然只是懵懵懂懂、浅尝辄止。暑假未完,学习不止,追求无际,我会在未来的时光中,伴着书香,陪着孩子慢慢成长,相信会有更多的“哦,是这样啊”出现在我的世界里!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