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是由格兰诺维特和斯威德伯格两位知名教授选编的22篇文章汇编,围绕经济社会学展开,从理论到具体经济领域的实践,阐释一种理念,就是用社会学的一些观点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同时,也是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从来,每一门学科就不是孤立的,之所以各立门户,是为了选取一个角度,用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来持续、专注地去思考,加深认识。毕竟,大到宇宙,小到个人,空间是这样广大,时间是这样漫长,单凭一个人的智慧和见识,很难对事物有全面的把控和认识,于是,大家分工,各自展开,而又时常交流融汇在一起,互相借鉴,和而不同。经济学和社会学作为比较务实的学科,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之前的经济学,不管是古典的,还是新古典的,都沉浸在经济理论的框架内,学究气浓,只把人当成了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受着市场规律和供需关系的左右,而忽略了人的其他方面。格兰诺维特和斯威德伯格正是鉴于经济学的这种脱离现实的理论偏执,而把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成果纳入和应用到经济学中来,从而使得经济学呈现出更饱满、更贴合现实的状貌。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经济社会学原理;第二部分为市场社会学;第三部分是企业与产业社会学;第四部分是比较和历史的经济社会学。
第一部分比较宽泛地讨论了人、社会以及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追求以及行为目的和行为规范。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是因为大家普遍遵守了某种规则,有了人和人的相处之道,大家才相安无事。人在社会中,从降生那一刻起,就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而存在,他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他从懵懵懂懂,到渐渐确立;从无意识的随波逐流,到觉醒后的自我约束,价值观和道德观渐渐被培养起来,有了为人处世的风格和方法。尽管这种风格和方法有时是特殊的,因人而异的,但还是受到社会潮流和风气的影响,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比如,在远古时期,人们崇尚经验,个人经验丰富的人能带领大家避害就利,平稳度过艰难岁月。智慧就受到人们的崇拜。大家可以安于一个部落,由部落首领带领着,安逸而和平地相处。到后来,强者有了更多的富余,而弱者渐渐成为累赘和附庸,纷争便起来了。有时是武力横行,有时是计谋取胜,人们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没有安全感,自然要顾就许多方面,有时是联结权贵,有时是讨好民众,有时是及时行乐。物质条件只是生活保障的一个方面,社会出身、地位及人际关系往往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直到后来,资本主义兴起,资本家一头扎进利益的漩涡,经济才凸显出来,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们围绕经济利益展开行动,但社会仍然是复杂的,有些关系仍需要维护,经济利益也不是人唯一的追求,精神需要始终潜伏在人的身体里,七情六欲仍然暗潮涌动。总之,人的行为不只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商品价格也不只是供需关系的呈现,各种社会因素交织其中,即便追求经济利益,也常常需要各方面兼顾。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不只是经济资本,也包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学历,智慧,阅历,都是资本,人际关系、出身、社会地位也是资本。
第二部分,是以市场的建立和围绕市场的一系列活动展开。市场如何得以建立?不只是要有剩余物品可以拿出来作为交换的商品,还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来确保这些交易能够顺利进行。起初,大的交易表现为礼物贸易(通常是庆典式的,相互赠送,特别使团,政治交易。联系脆弱而且不稳定);后来有了受管理的贸易(贸易通过政府控制的渠道运行,贸易整体用管理的方法经营。这扩大到处理事物的方式,包括涉及对“价格”即交换单元比例的安排、港口设施、称重量、检查品质、物品的物理交换、储藏、安全保护、对交易人员的控制、“支付”条例、信用、价格差异等。这些事情中有些自然地会关系到出口物品的收集和进口物品的分配,两者都属于国内经济的再分配领域。相互输入的物品就品质和包装、重量和其他易于确认的标准被加以标准化。只有这种“贸易品”才可以进行交易。);再后来,才有了更加开放的市场贸易,由市场贸易引申拆除贸易本身的各种要素:储存、运输、风险、信贷、支付等,围绕货物、保险、短期信贷、资本、库房、银行设施等形成专门的市场。以集市为例:要想在集市上做买卖,收集信息变得十分重要,他不但要学会分辨商品的种类和品质,还要了解与自己打交道的人的品行,有什么嗜好?最近有没有发生什么状况等。另外,经济活动还会受到一些当地风俗以及法律、宗教、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人寿保险在开展之初就受到巨大的阻力,原因是人们担心给死亡定价有损人的尊严,就像献血、器官捐赠等,是不能用来买卖的。在18世纪,寡妇和她的孤儿得到的帮助来自她们的邻居和亲戚,以及对丧失亲人者的贫困给予帮助的互助团体。在19世纪,美国家庭的财政保护成为可购买的商品。就如人寿保险公司那样,信托公司用专业的管理取代了不太正规的体制。人寿保险鼓励人们“把自己的死亡作为商业行动的基础”。给死亡以市面价值,冒犯了以往人们坚持的人的神圣性及其不可衡量性的价值体系。宗教和相信巫术的人则认为依靠死亡的商业合约会带来不祥之兆。对死亡的态度的变化对人寿保险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然而,到19世纪晚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死亡的经济价值,这使人寿保险事业合法化。……新经济学术语重新把死亡定义为“终止挣钱能力的一切事件”。它被清楚明白地分类为:寿终正寝、活死人(无能力)和经济的死亡(退休)。从这一视角看,疾病是“生命价值的贬值”,而夭早夭则是不必要地浪费货币。……有人将葬礼的花费定义为世俗的仪式。……关键是在男子心中灌输一条规范,即他对其子女的个人财务责任不因他死而终止。善终越来越意味着明智慷慨的对受抚养者的经济准备。……早先的遗嘱所关心的主要是死后灵魂的救赎。立遗嘱者规定他丧葬的全部细节,通过向穷人捐赠,后者会为其灵魂祈祷,以他的名义,通常是永久的,资助举行数十万人的弥撒和宗教仪式,确保他得到拯救的机会。18世纪中叶之后,遗嘱不再关心个人得救,它们成为在后代中分配财产的世俗工具。人寿保险渐渐被宣传为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掩盖了它商业的获取利润的根本目的。
第三部分,具体到企业和产业内部,讨论了日常经济活动中信任关系网。尽管买卖双方签订了合同,但现实中却不一定完全按合同执行,它只被当作指导交易的手段,当一些特殊状况出现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协商解决,因为毕竟以后还要一起共事,人们会考虑社会影响。企业与企业之间,信任被描述为交易伙伴不以损害另一个交易伙伴的自私方式行事,在解释另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时朝最好方面考虑的偏好。当人们自愿地相互作出额外的和互报的努力,信任就得到发展。……在最后一分钟的紧急任务中能延长时间,或者在求救之前下命令帮助一个网络伙伴度过一个艰难时期。……信任作为交易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增加公司的机会,获得资源和灵活性。而就企业内部来说,相当详细的合同在大公司内部能起到沟通手段的作用。合同由销售部门和法律顾问与顾客制定,生产部门制造这种商品,他必须被告知做什么和至少怎样控制最明显的偶发事件。(借着合同条款为借口,销售部也更容易获得财务部、工程部等部门的配合;另一方面,销售部的人反对合同,合同谈判只是在销售路径中多了一个障碍。财务管理部门、审计更倾向于有合同的交易,这些人将合同视为控制大型公司运行的组织工具。
第四部分,从历史的大视角,和跨国的大范围内,进一步阐释社会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使我对经济有了更宽泛的认识。过去一提到经济,就想到资金的往来,想到供需关系、金融调控、通货膨胀、就业率。但这些数据,这些经济理论背后,还有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可以说,社会是经济的躯体,经济是社会的血液。社会影响经济,经济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是在教我们认识社会,也认识我们自己。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