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本是一个家庭经济生活的存根,更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注脚。翻看账本的时候,能从纸张的新旧,墨迹的浓淡,封皮的完好与否,触碰到时间流逝的痕迹。《账本里的中国》通过一个个真实的账本故事串联成书,以小账本记录新中国70年大变革大发展,讲述新中国70年来的账本经济史:从柴米油盐的票据、元角分厘的计算;到衣食住行用、休闲玩乐的开支,再到工作收入、买房看病、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账本里各种的大小事,以及背后的国家发展、改革逻辑、政策轨迹。书中以微观视角进行宏大叙事,刻录新中国70年人民奔向美好生活、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轨迹。(摘自豆瓣书籍简介)一个个记满柴米油盐的“小小”账本,记录了中国的时代大变迁。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德友编著,2019年发行的《账本里的中国》,刻录出新中国70年人民生活的变迁、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轨迹。
你记过账吗?如果记过账的话,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账目是怎样组成的?是一大半都贡献给了房租房贷?还是能从中觊觎到年轻人胡吃海喝衣食无忧生活的冰山一角?亦或是已经成家,柴米油盐奶粉水电占据了半壁江山?……
看这本书的时候,母亲端着切好的苹果进了书房,瞥见了书中的插图。
“这不是账本吗?我和你爸结婚前几年也在记,你大一点就没怎么记过了。”她把盘子放在桌上,拿围裙擦擦手。
“咱家账本还能找得着吗?”我扭头去问,母亲是个善于整理的人,大抵是能够找得到的。
“在,我拿出来给你看看。”母亲拍打着围裙出去了,嘴里念叨着“现在的年轻人早都没记账的习惯了唉……”这样一杆打翻一船人的格式经典的批评,我想着我的记账APP,不想和她拌嘴,随她去了。
母亲翻了半晌,翻出一个厚实的、夹着各色纸片的老旧本子,封皮是深红色,破损老化得厉害,要不是被胶带横竖固定住了,估计老早就已经散架。
“喏,你看看,前半本是刚结婚那会儿记的,后半本是有了你那会儿记的。”
我翻开几十年前的记录,一股霉味儿隐隐约约萦绕在我鼻子周围。我一页一页地往下看,“1989.1.5姐结婚随礼20圆”,我指着这一行,母亲凑过来,“这是你大姨结婚那天,冷得要死,还下雪了。”
我了然,继续翻看下去。
“1989.5.10老爸感冒药4圆9角”。
“1989.9.10请老领导吃饭8圆2角”。
“1990.3.12酒席15桌+酒水389圆”。父母亲结婚了。
“1991.6.19卸货小阳医院40圆8角”。我出生了。
我一页一页翻下去,父母亲置办家用的电视风扇、米面葱姜蒜、水电衣物;有了我以后我的奶粉钱;给姥姥姥爷、奶奶爷爷的养老钱……一笔一划,落在了账本的横竖方格里,一笔又一笔流出流进的钱,在账本上只是增增又减减,但是我又何尝看不出每一笔大小收支里父母体会过的喜怒哀乐?
母亲坐在我旁边,说着给新房买第一台电视的时候他俩有多兴奋,那会儿哪能想到现在家里挂着72寸的液晶大电视;她还说那会儿夏天买一条新的棉碎花裙能高兴好久,现在的面料、花色多得她两只手挑不过来。
我又想了想我账本APP里记下的,百度网盘的会员费、聚餐的AA费用、分期的PS5……
书读完了,我啧啧嘴,账本何止是一本账,账本里分明记下了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跃迁。
账本虽小,时代的变化却是巨大的。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段话:“任何人都不能固化地以他所生活时代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其他时代的人或事。每一代的人都有他们专属的岁月印记,即那时的生活、学习和娱乐,那时的人、事和情。我们所要做的,是记录曾经岁月,感受时空脉搏,仅此而已。”数字是冰凉无温度的,但是账本里的数字却是温柔的、沉淀了岁月力量的。在现在的数字时代里,我们但凡看到数字,往往会一股脑地拐到——如何根据数字的起起伏伏,去做这样那样的数据分析,却常常没有听完一场悠长故事的耐心。数字不知人情,但是账本里的数字自有冷暖,一度电,一个热水袋,一碗红烧咕噜肉,承载着一家人融融和睦的冬日傍晚的时间……数字不必只是数据,有些数字应该变成文字、变成故事,而且要让文字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血有肉。
“每个人的收支,每个家庭的账本,忠实地见证了发生在这片古老东方大地上的生活图景。”账本虽小,变迁却是巨大的,许德友教授创作的初衷也正是在此。账本里记录的每一笔出入,实际上都是当下所处时代中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社会记录,无一处不体现着小到家庭生活、大到国家进步的变迁路径。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注意到书本并没有用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而是用更加朴实平素的文字,把这本书写给每一位经历过时代进步的七十年的曾经的人、写给未曾亲身体验过过去的时光,于是希望从如今的文字中,窥得一些端倪的现在的、未来的人,在其貌不扬的平实字句里,去阐述一些经济学原理,从一本本账本、一个个家庭的微观角度,以小见大地讲述中国鲲鹏腾飞般的宏伟进步,也正因为是出于平凡家庭的收支,更加深刻地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除了账本所记录的文字内容之外,账本所记录的变迁还有账本自身。从载体来看,账本从一张纸、一个笔记本再到电子账本。“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许德友教授说。书里有一篇章提到,一名退休老人用起了电子记账册,成为科技进步的受益者,新经济之下推动新的消费趋势和模式发展。如今,随着科技进步,记账方式日渐电子化,纸质账本或许不再必要,但节俭仍然是中国人传统的美德。从以往的“精打细算过日子”到如今的教育、旅行、艺术熏陶,反映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变追求。
从父母的账本里,父母前半生的生活的变化不可谓不巨大,而父母这前半生的几十年,也恰恰是伴随着新中国逐渐发展壮大的几十年。漫长的历史里,七十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七十年,对于新中国从诞生到崛起,可谓是巨变的七十年。七十年,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大国崛起的内核是深入小民生活,我们能从平凡的一户又一户人家的生活质量、生产力进步中,看到我们的国家是怎样一步一步,从落后贫乏迈向繁荣富强的。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这七十年都是值得记述、值得颂扬的。仿佛是紧紧依靠在巨大齿轮上的小小部件,在国家这个巨大齿轮发出轰轰巨响、奋力转动的时候,每一个人、每一个小小的零件,都在跟随齿轮的转动拼命向前。
人与人密不可分、人与社会密不可分、人与国家密不可分、人更与时代密不可分。或许偶尔会茫然,我们所处的时代、所出生的国家,究竟对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价值,而当我翻看这本书,从账本的小小角度出发,却给我们展示了时代大大的变化,让我不得不叹服作者以小见大、别出心裁的出发点。
记账,一个很多中国家庭曾经(现在也不少)的生活习惯,本书中的账本里,有柴米油盐的票据,有已经被时代取缔,消失不见的粮票油票,有从十几元上涨到几十、几百、几千的工资条等等,它们都在泛黄的、墨迹斑斑的账本中作为辅证。作者选取了八个家庭的账本故事,里面涉及到了住房、养老、教育、土地等等问题,每一个账本数目变迁的背后,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改变。每讲述一个故事,作者也加入了相关的数据,调研,进行深入的分析。读完之后,国家七十年的变化,家庭、个人的七十年变化,都跃然纸上。在收支记录间,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和花销习惯历历在目,而曾经的老账本,更是在文字与数字跳跃间将老一辈国人勤俭节约、精明持家的美德体现得淋漓尽致。账本跨越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记录里程,正是社会变迁、时代变迁最为有说服力的证据。
账本虽小,包罗万象。拂去深明大义的溢美之词,我们去翻看岁月的账本,谁家不平凡,谁家不零碎?国家在奔驰向前,正是这样充满喜怒哀乐、鸡零狗碎的小小的每一户人家支撑起了一个繁荣的国家。这小小的账本,如同历史的万华镜、走马灯,让我们可以窥探,玩味,让我们不忘艰苦奋斗的过去,放眼更加辉煌的未来。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