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谈读书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3月16日读后感评论288 阅读1867字

温儒敏先生的这本书是有一篇篇独立的文章组合而成的,有一部分是温儒敏先生在不同场合的讲座、发言、访谈。内容质朴、自由、随意,没有严谨的结构和华丽的辞藻,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作者把44篇文章分成了四个版块,根据读过的感悟,我认为作者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话题。

一、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耳熟能祥的格言也都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但从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阅读状况并不乐观,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这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好像找到了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

适当改变教学模式,减少作业量。以往的课堂,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传统的教学观念驱使着我们总是争分夺秒地进行精讲、细讲,进行满堂灌,而忽略了学生品读课文的时机,导致了语文教学成绩难以提升。如果我们适当地缩短讲课时间,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多让学生读小说,读诗歌,读散文,课下把作业量减少,适当增加读书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就得到提升了吗?

区分不同的课型,采用“1+x”的方法。现在语文教材很多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类课型。但教学中我却忽视了它们的区别,篇篇必讲,课课详讲,结果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如果我们每讲一课(教读课),就给学生搜集若干篇同类或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可以在课内读,也可以安排在课外。可以读散篇的作品,也可以读整本的书,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真正的落实“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就提高了吗?

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不同的书籍读书方法也不相同。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要因文而定,当然也可以结合使用。比如“检索阅读”,拿起一本书,要教学生先看书名、扉页、内容简介、前言,等等;再翻一翻目录,或者挑一两个与主旨联系密切的章节重点看,跳着读,读几段,或者几页;最后认真看看书的结尾部分,大致了解书的内容,判断写得怎么样,再决定细读精读。

容许学生读“闲书”。“闲书”就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的课外书。比如男生喜欢的探险、破案、推理的书,女生喜欢的故事性强,情感优美的书。不要见“闲书”就大惊失色,暴跳如雷,武断的没收,这样反而扼杀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其实读“闲书”也是一种阅读,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提倡“海量阅读”和“不求甚解”。读书不一定做笔记,不一定写读后感,不一定“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要每一本书都死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只要读得多,感兴趣,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

二、教师做学生的“读书种子”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特别是身为语文老师,在大力提倡学生读书的同时,我们要做他们的榜样。

教师要做好读书规划。平时可以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让学生必读的书目,教师要先睹为快,这样不仅能很好地为学生排忧解难,最主要的也是提升了自己的个人素养。也可以读专业书籍,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牢固,更多的接受新鲜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从而更好地进行本学科的教学。还可以读一些和自己职业相关的书,用来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总之,要让自己先喜欢读书,用书来涵养自己,滋润自己的心灵,成为“气自华”的“读书种子”。

读些经典的书。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需要沉得下心来,需要“磨性子”,实际上这也是“养性”,是涵养的过程。久而久之,自己的精神境界就会提升,博雅的气质也会应运而生。

读纸质的书。阅读纸质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无穷。每本书的流传过程,都可能带有文化记忆。特别是纸质书可以让我们进行深层阅读,更好地走近作者,和作者进行灵魂的对话,从而让我们更有些许的“书卷气”。

融入作品,做深层探究。也许是温儒敏先生学问博大精深的原因,他知晓的名家数不胜数,名人轶事在书中层出不穷。特别是对鲁迅先生及鲁迅先生的作品、作品的特色都解说的精细入微。作者对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每一篇散文也都进行了剖析。这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独特的个性、高大的品格,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知识渊博的形象。这引起了我极大的触动,如果我能这么深入的去读书,我会取得怎样的教育成果呢?

读完这本书,我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受到了触动,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竟然有那么多的不足与瑕疵。教师的成长始于阅读,也许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吧。希望以后的阅读能继续促我成长。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