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看到《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个名字,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可能是一本充满理论与研究的书,是一本不太好读的书。但在阅读之后,我却发现这是一本无比真诚的书,书中的案例是鲜活的,是真实的,同时也带给了我许多思考。
挑战:源于对现状的不满
对于一个刚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四年的我来说,这个职业对我来讲已经不陌生了。我基本能适应教学的节奏以及学生的水平了。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不少困惑。对于像我这样一个一线教师来讲,似乎公开课,离我很远。这倒不是因为学校给的机会少,而是说平常上课没有公开课来得那么精彩。学生的反应没有那么迅速。因此,我总是会选择性地删掉一些,或者缩短一些有一定难度但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步骤。例如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等。这些方法放在公开课中,无疑是闪光点,它能体现出教师的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可是,当读了原田老师的案例之后,我发现是我的想法出错了。
原田老师的班级原本是安定不下来的,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班级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田老师使用了三个方法,一是教室大变样,二是学习种菜与卖菜,三是走进微生物的世界。这三个方法是层层推进的,首先教室地板上铺了地毯,桌上有了桌布,教室一下子“充满了不义的触感,变成了柔性的空间”。其次,原田老师让学生将种植的蔬菜卖掉,这一举措彻底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他们调查超市和菜场的蔬菜价格,确定了更便宜的价格,并根据蔬菜的品质确定价格,更加明确商品的特性”。最后,原田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出了做水管调查的综合学习,而是走进了环境中原子层面的问题。
原田老师这些举措其实并不出人意料,我想很多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可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实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样做太费时费力,也不能确保能出成绩,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如照本宣科来得实际、有效。可是如果我们一线的教师都不愿意踏出改变的第一步,那么,进步从何而来,我们依旧是一名教书匠。
宁静:海面之下自有波涛
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可是课本的出现似乎推翻了这句话。老师上课可以通过大量地搜集资料来弥补现有知识的不足,而一些拓展性的知识,也可以不讲,因为学生的水平有限,讲了其实也不懂。但其实这样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做法也有欠妥当的地方。
中村老师讲“悠闲的岩中渗入蝉鸣”这句时,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一名内涵丰富、善于引导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样的。“悠闲的岩中渗入蝉鸣”一句出自松尾芭蕉的《深处的小路》。这句的诞生经过了一番推敲。芭蕉曾用过“山寺与石尽染蝉鸣”“寂寥与岩中渗入蝉鸣”以及“寂寞与岩中渗入蝉鸣”。其实当我看到这几个句子时,我脑中会浮现出一道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比如说“为什么用渗而不用染?”“为什么岩中是悠闲的?”而这句其中的意境,我觉得是有些高深的,学生无法理解大自然的宁静,可是当我读完这个案例,我真的惊呆了。
中村老师的学生在“染”和“渗”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沁”这个字。有的学生还做了个塞进去的动作,也有学生说出了“什么都没有,于是平心静气”。这些回答与反应让我很难相信他们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平时的教学,我上课说的话真的太多了,把每一环节安排得过满。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太少了,那自然他们创造性的回答也少了。
在日常的一节节家常课中隐藏着许多不平静,而这需要教师自己去细细观察,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回应,而不是一味自己的教学进度,这样无疑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革命:不等同于瞎折腾
提起革命,我们都会想到流血的画面。这样的场景似乎和教育相去甚远。可是难道教育就不需要革命吗?革命并不意味着推翻一切,也并不代表着成功。但它肯定是一种思考。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努力思考。可是我们却用着陈旧的课件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思考。
涩谷老师对于如何形成自然的学习氛围有着自己深刻的思考。他提出了六点建议。对我来讲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点:当教师倾听儿童发言的时候应着眼于这个发言同儿童的内在品性有什么关联,这个发言是由谁的哪一句发言触发的,这个发言同已知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联。这一点在我日常的教学中是欠缺的。我总是在期待着一个正确答案的出现,当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的时候。我会显得有点着急,并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他会说出这样的答案。这样的行为是不利于中下学生的进步,他们的思考依旧不深入。课堂也依旧是好学生的天下。
作为一本教育类的书籍,《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带给我的思考有很多。它就像一扇窗户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三尺讲台以外的别样风景,书中生动、鲜活的案例让我在教育路上走得更为坚定了。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