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读后感20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3月16日读后感评论113 阅读2161字

一处老宅,一生颠沛,在动乱中相依,在时代中守护。陈书玉在乱世里,就这么低着头做人,似乎什么都经历过,但又好像什么都没经历。这是我读完王安忆的《考工记》之后最大的感触。

《考工记》本是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王安忆的《考工记》移用了这部目前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之名。小说中的第一句话:“一九四四年秋末,陈书玉历经周折,回到南市的老宅。”落笔重音于老宅,即是后文通过陈书玉的命运来唱一曲滩簧,唱出“南市老宅”的兴衰。这样一座摇摇欲坠的老宅,在送走了祖父母之后,同辈和父母纷纷无法忍受其颓丧之气,择路而逃,剩下一个年轻力壮的陈书玉。书中大量笔墨集中于陈书玉,他与老宅一起年逾花甲,从逃离老宅到欣赏老宅,保护老宅。二者命运交错,共同经历着时代的浪潮。

老宅是小说叙事的一条主线,主人公陈书玉对待老宅的态度是非常离奇的。在革命时期,正如大虞离去时的一席话:“如今是无产者的天下,有产就是有罪,我担心你家的宅子……”,正是因为那栋宅子,陈书玉的处境变得非常危险,以致于在那段时间他一直在不安地等待一个判决,有罪也好,无罪也罢,判决挽回的是一个心安。这让我想起了卡夫卡《城堡》中对奥尔珈一家的惩罚,如果说惩罚的前提条件是罪行的指控,那么在这里罪行是空缺的,这时的惩罚变成了一个摇摇欲坠的未来,这种折磨甚至比真实的惩罚更为可怕。所以当红卫兵开始抄家时,陈书玉的表现是“倒是安心了,一直等待的一天终于等到。精神放松下来,不自觉地微笑着,这微笑让红卫兵感到可疑,甚至有一点瘆人”。

“新的生活渐渐展开画卷,覆盖了陈旧的日子。”“此一时彼一时,早已换了人间。”王安忆总是把残酷的现实描绘以诗意的笔触,同时让人认识到:时代大变迁下个体的割裂感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主题。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人物在变迁动荡中所觉察到的茫然。和平与战争是一次割裂,战争与新中国又是一次割裂,文革是一次割裂,改革开放则又是一次割裂。从民国败亡到共和国建立,从三反五反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具体到陈书玉这个小人物身上,就好似时间之河滔滔流去,小人物的命运只是时代大河的一湾小小波澜。人是记忆的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过去经验堆砌起来的堡垒中的,接二连三的大动荡让书中的人物辛苦地追随着时代,从而也一次又一次发出叹息。

《考工记》的故事包含了太多的细节,像是一本拿着显微镜读的小说,含着太多的功课,经得起世人反复赏磨推敲。在她的手下,语言变得老道,再不拖泥带水,绝不是针脚密密缝,不是繁复锦缎般的大段文字,她疏墨勾勒,留白甚多,寥寥数字节奏轻快而又紧凑,却有着阅尽人世的老者闲说前朝的功力,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自有一种岁月历练后的苍劲。但同时又有太多的虚境,模糊的人像,不清楚的故事,不交代的背景。我并不觉得留白的那些是不敢写或者不能写,书中也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残忍、悲剧、嗜血吃人和死亡,这是这些惨运没有落到这几个人头上罢了。在浪潮奔涌的上海滩的历史长河里,堆叠着平凡人的欢喜,即便是随波逐流的平凡人,也都有各自的福荫,他们守着自己秉持的情义得以安身立命。

“几枚旧友,沉浮聚散六十载。”刨除眼花缭乱的精工细巧,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本身也是极好看的。平白的老百姓,在这样的乱世里,以为大可以随波逐流,不随世道。“四小开”们,明明没做错什么事,也没什么主义之分,还是纷纷道了霉,遭了灾。行文中没有控诉,没有凄号,没有怨怼,尽是被时代推着走的老百姓的无奈。“他们虽然封闭隔绝,但也估摸得时代的强硬度,那是纪念碑式的巨石,他们却是蛋卵的渺小脆弱,鸡蛋怎么能往石头上碰呢?”四个小开在泥沙俱下的时代里跌宕起伏的命运变化,仿佛是给出了世事无常中一个人独善其身和善待朋友的做法,暗暗应了那句:“他这一生,总是遇到纯良的人,不让他变坏。”

“一幢老宅,静看人间数百年。”老宅到底意味着什么?古人将老宅视为能够光耀门楣,开枝散叶的有着真正归属感的家,大虞由衷地赞叹它,将其视为文化和艺术的珍宝。它像是古老中国绵延千年的文化传统,审美意趣和家园意识,经过百年战火,被后人重新发现,却又逃脱不了被世人作为敛财工具的命运,在利益争斗中再度颓败。虽仍有人为它奔走呼号,扼腕叹息,但最终仍旧抵不过被现代化社会生活方式取代的命运,一栋栋新造的钢筋水泥房屋楼厦包围着它,留给它的空间日益狭小逼仄,成为时代的残痕。老宅本身并无意义,意义都是人类赋予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人宅合一的叙事,将时间轴刻画地更加明显。老宅和阿陈从旧时代走来,销声匿迹于光明璀璨的新时代,在寂静无声里凋零。

在我看来,《考工记》虽然不及《长恨歌》的百转千回,看似散淡地描摹小人物的生活,却蕴藏着大历史的嚼劲,越品咂越有滋味。历史不是历史书,历史有温度,有细节,是当时人们的家长里短,是三餐茶饭,是当时的价值观,是当时社会运行的逻辑。正如书中第一章的话:“上海的正史,隔着十万八千里,是别人家的故事,故事中的人,也浑然不觉。”

有人评论《考工记》是“偶尔生动的大型纪实流水账”,是“自我重复的假城市史”。当然,对待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应赏鉴全面,不能一味吹捧或贬低,但在我眼中这本小说的精华是远远大于它的不足的。相比其他作品,例如《长恨歌》《匿名》,这部小说或许有失风味意趣,但它的历史蕴意与现实意义仍值得我们细细解读与研究。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