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与常无》完整的书名是《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该书是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林教授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在教学中注重研究方法的探索,并谦虚自谓之以“野人献曝”的精神将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和学生分享,并将与学生关于方法论的对话整理成书,经过多次修订终成此书。说来有些遗憾又幸运,遗憾的是读此书太晚,影响了自己对研究方法的了解,幸运的是终究还是有机会阅读此书,对未来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本体与“常无”这两个中国的哲学概念并无直接对应的英文,那什么是“本体”?林教授在同学生的对话中,不断强调现代经济学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是经济理论分析的切入点,经济学家在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时总是从一个人在作决策的时候,在他所知的各种可能选择方案中,总是会作出他所认为最佳的选择”的角度来混察思考构建说明一个现象背后的因逻辑模型。这是各种经济学理论共同拥有的不变的“本体”,也是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不同于其他社会学科的学者之所在。同时,他也强调决策者的最佳择方案,随着决策者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异。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来自经济学家对一定社会中的策者在过去条件下的选择行为的研究,因此,经济学家必须以不受现有理论约束的“常无”心态来研究不同社会或是同一社会中新出现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正是抱着“常无”的心态从“本体“出发来研究问题的方法才能够在过去近三十年中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有了一些异于现有理论的见解。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大多数由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根据发达国家的现象提出,运用于发展中国家常有“准南为,北为积”,甚至好心干坏事之,林教授在方法论上强的“本体”和“常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研究他们国家出现的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既未能预测到危机的到来,也未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且,本世纪开始以来出现新兴市场经济体领跑全球经济的多元增长新格局。这些新现象意味必须重新审思现有的许多主流经济学理论,“本体”与“常无”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也会有所帮助。
说到经济研究,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何谓经济学方法论?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一套简单逻辑体系,学习经济学和研究经济学理论的目的是了解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作为后来者,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要多地读前人的理论研究的成果。但是,任何理论都不是真理本身,而且,对于一个现象,经常会有好几个似乎都可以解释这个现象但可能相互矛盾的理论存在。所以,在了解我们的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时,我们必须知道怎样对待现有的理论,知道如何取舍,才不会成为现有理论的奴隶。同时,当现有理论不能解释我们社会上存在的现象时,我们还应该有能力进行理论创新,提同新的解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进步,对经济学科的理论发展有贡献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中数学的应用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数学的应用保证了经济学理论的内部逻辑性,那么如何理解经济学数学的应用以及经济学数字化?林教授认为逻辑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大部分经济现象即不用数学能讲清楚它的因果关系,但是数学有它的好处,因为数学是严谨的一种形式逻辑,尤其有不少人在适用语言时逻辑容易不严谨。但是数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能帮助我们把逻辑关系一步步推演下来,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经济学在应用数学方面也付出了
一定的代价,比如说某个企业在从事生产时在不同的产量区段,投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特性,我们在解释某一特定经济现象时,可能只是和其中的一个区段有关,如果用某一特定的数学函数将投和产出的关系写出来,是比较严谨的,但是,很难找到函数的每个区段和实际生产的每个区段的特性都一致的函数,结果有可能本来有明确因果关的,用了数学后,反而得不到明确的关系,另外也必须经常用非常特殊形式的效用函数或生产函数才能得到所要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数学的严性和有用性之间有一定的替代,为了严谨性可能失去一些有用性。
该书的内容比这丰富多了,但是它的确让我初步的了解了写文章该拥有的态度和方法。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