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电视剧观后感2000字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16日读后感评论110 阅读2146字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去的峥嵘岁月,不禁思绪万千。

这100年来,我们翻山越岭,摸石过河,从深山翠竹中孕育出井冈山精神,从雪山草地上淬炼出长征精神,从风卷云涌中锤炼出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的精神,让中国共产党能在这段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中披荆斩棘,引领着中华民族一路奋勇向前,但奋勇向前之余,吾等勿忘百年前的国史,学史以明理,学史以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百年回望,军阀割据,战乱不止,民不聊生,痛苦不已;列强入侵,欺压百姓,残酷剥削,暗无天日;内忧外患,百姓愚昧,水深火热,缺衣少食。此类种种闹剧轮番上演,中国如堕迷雾,不知去往何处。

但是中华民族是不甘任人宰割而要发奋图强的民族,于是,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有识之士在探索中意识到,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制度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是思想与精神的问题。要救国,就要先启蒙,开民智、启民心,再造国人思想,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

这就是《觉醒年代》,是一个文化与思想启蒙的年代,是一个觉醒的年代。

当下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一批人而感到骄傲,正是由于有了他们,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才不会走向堕落,更不会走向衰亡。他们批判封建专制思想,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共产主义奠定了基础。

其中令我最不能忘的一位先生就是辜鸿铭,在当时的西方传言,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他一生热衷于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且做到了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他还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他和泰戈尔共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还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先生的成功和自信来自于他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认同感,对作为一个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虽然他一生主张皇权,但不畏惧皇权。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辜先生留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我们这个曾经灾难深重的国家在烽火连天的年代里,正是有许多像辜鸿铭先生一样的前辈始终如一的坚守,文化才得以留存传承。

《觉醒年代》里还有黄侃,林纾等先生,他们始终都是“儒”的信徒,他们和陈独秀等人尊崇的新文化虽然对立,但是始终处于“君子之辩”,令人仿佛看到了春秋时百家争鸣的盛况。“君子和而不同”,信仰不同并不妨碍共生,允许多元而不是侵略打压,这和张丰载之流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辜鸿铭先生身上则是士大夫之遗风。

当陈独秀离开北大时,辜鸿铭先生,黄侃先生皆去送行,这不正是老一辈学者“儒”道的浪漫吗?正本清源,海纳百川,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核不谋而合。谁唤醒了那个蒙昧的年代?一代人的信仰,一代人的赤诚,一代人的热血,一代人的无悔牺牲。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有剧中1919年12月,陈独秀送别自己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到法国留学的场景,当两位年轻人昂首阔步往前走的时候,突然响起了脚链声,那是1927年7月、1928年6月,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看守所,被打得遍体鳞伤的陈延年、陈乔年戴上手铐脚链往前走的脚步。同样的脚步,一样的回眸,在1919年离别的那一刻,两位少年回头,面容是那样干净、纯洁,甚至是稚气未脱;同样的回眸,监狱里被杀害前的少年,即便浑身上下遍布伤痕,唇色苍白,但他们依旧面带微笑,干净、无畏、视死如归。

在过往的影视剧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是叙事的重心大都放置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抑或是中共“一大”召开的过程。然而,《觉醒年代》却站在历史维度之上,创造性、深度化、艺术性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深层逻辑。跟同类作品相比,虽然表现的同是“建党伟业”,但其叙事重心紧紧围绕“觉醒”的主题展开,形成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样的内在叙事线索,同时也凸显了其背后隐含的精神主体: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人民大众。

正是宣扬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才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知识分子,以及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等青年学生觉醒,从而带领人民大众实现了觉醒。

这种觉醒是积贫积弱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全体民众的真正觉醒,它深刻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工农大众在探索救国之路中做出的必然选择,在经历了彷徨、犹豫之后,凝聚为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践行。

百年回望,溯源初心,唯愿吾等新时代青年始终不忘,“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