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14日读后感评论48 阅读1360字

《乡土中国》在学校的“一百本经典”中的必读书目,我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书名,看到有人对费孝通的《乡村中国》有评论:“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正是这种高评价引起了我对“本土中国”的兴趣。不出所料,看完后,我感触良多。

“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地方性的”,正如费先生所说,中国的基层社会确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乡土气息”并不是城市人在城市眼中不知有多少个字,他们听到汽车喇叭不知道向左还是向右拐,也证明了农村人的学习能力并不比城市人差。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制约着中国人民特别是基层人民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的发展。另外,农村社会是一个社会变迁非常缓慢的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了当地社会稳定的生活,无法适应其他快速变化的社会。这就是为什么“乡村社会”是“乡村学者”的原因。费老认为,“如果中国社会的地方基层发生了变化,只有在变化之后,人物才能下乡”语言和文字都是表达意思的工具,但这不是唯一的工具。在农村社会,人们有自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有时候他们不需要用词。表达、行动和声音都是独特的交流方式。除非乡村社会的本质发生变化,否则乡村写作的过程将会非常缓慢。

从社会结构上看,中国农村社会分为西方社会的“群体模式”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别秩序模式”。群模式是指个体之间的关系,它依赖于一个共同的架子,它首先相互连接;而差序模式是由个体连接形成的网络。费先生还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头一样一头扎进水里,和别人形成了一种社会关系,不像水面上的一个群体的成员,它就像水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往外推,越推越远,越推越薄。所谓伦,是指与自己有社会关系的人群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波动差异。而且,当代中国社会并不是中国本土的“差序格局”。做事情的时候,人们总是先找关系。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性质,导致了官场出现了很多“后门”现象和腐败现象。这个比喻简单而深刻,让我对人的自私问题有了深刻的感受。

当代社会所强调的德治,仍然源于农村社会的“礼治”“维护私德”需要个人的内在约束来遵守。因此,许多应该遵守的规则变成了“礼”,“礼是公认的适当的行为规范”,当代社会应该是法治社会,但礼制依然存在。在农村,遇到矛盾,总要请一些长者或权威人士来评说。如果无法调解,他们会选择诉诸法律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无诉讼”的社会已经形成。

在一成不变的农村社会中,保守封闭的特点形成了“无为政治”和“老人统治”现象。即使在当代民主社会,人们仍然不重视自己的权力,敷衍选举活动,忽视政治事务。只有当他们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才会寻求政治或法律庇护。在农村社会中,老年人的生活经验最为丰富,因此老年人具有权威性,年轻一代只能服从老年人的命令。

虽然乡土社会的社会变迁速度慢,但是乡土社会毕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旧的社会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时候,“名实分离”的情况就会出现。“名”是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是不可以轻易改变的,所以人们只好依旧采用这个“名”而在实际的操作上采用自己的那一套“实”。这可能也折射出传统中国人们保守封闭的特点。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