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30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3月14日读后感评论57 阅读3474字

这是一本讲心智成熟之旅的书。全书分为四个主题,分别围绕着自律、爱、信仰和奇迹/恩典展开。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中有些人看到了爱,有些人看到了信仰,有些人看到恩典/奇迹(等一下再来解释这个词),我看到的是人类作为一个巨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对抗熵的过程,而自律、爱和信仰,就是对抗熵最有力的武器。

熵,物理学中的热力学概念,后来也广泛的使用在控制论、概率论、生命学科等领域中,泛指一些物质系统状态的量度,简单来讲就是: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系统越混乱,熵越大。

这里引入一个定律:熵增定律,热力学定律,用来描述不可逆过程,即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是不可逆的,孤立系统的熵只能变大,或者不变,绝不会减小,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状态。其中不可逆的过程在人的一生中就是时间,没有哪个人可以让时间可逆,所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其次,虽然没有哪个人绝对的独立于整个社会和自然界,但是对于每个独立的个体在某些时候也是可以看做是孤立系统的,那么熵增就不可避免。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说,"生命是非平衡系统并以负熵为生。"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库,生命的代谢过程建立在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上。从某种角度来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减的能力,换句话说,人的一生就是和熵的对抗,是自律对懒惰的对抗,也是爱对邪恶的对抗,是信仰对虚无的对抗。

自律

何为自律,自律就是主动的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延迟满足的真谛在于调整人生的顺序,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中快乐和痛苦的顺序。这种调整使得我们要面对痛苦,解决问题然后享受更多的快乐。按照对抗熵的理解,解决问题是一个熵逆的过程,我们要把一团糟的事情,一团糟的人生理清楚,所以如果我们把问题放在一边,开始享受,那就是让问题越来越大,也就是一个熵增过程。而我们的人生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延迟满足感是唯一的方式。

自律是如何习得的?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很多人小时候,被管教的很严格,但是父母本身并没有对自身的自律要求,而是在孩子犯了很小的错误,想通过严格的惩罚培养孩子的自律,但是孩子并没有因为惩罚而变得自律,而且这种教育方式还会起到负面作用,因为它本身就违背了自律的原则,没有自律原则作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孩子的自律一部分就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

同时,父母对孩子的爱也至关重要。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心理健康的程度。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自我认同,在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作为孩童,势必会遇到很多痛苦,这个时候父母的爱会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同时选择进步而不是退步,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

讲了很多自律,但是自律并非凭空而来,它是有土壤才能结出的果实,可以说产生自律的土壤就是爱。

首先,爱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双方受益的过程。爱在帮助另一方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我们自己的边界,使我们自己更加成熟。

其次,真正的爱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我们可以断言,不爱自己的人,无法爱他人。爱让我们努力成为更好的彼此。

最后,爱是需要努力的,爱需要和懒惰做对抗,这个角度来讲,任何想法式的关爱,都不能称之为爱,真正的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爱的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我们自愿付出,主动选择去爱,持续的去爱。爱从行动的角度来讲,爱需要对抗懒惰,同样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书中有一段对爱很好的描述: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上面一段话会让人感觉到爱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但是不正是爱的复杂,才造就了真爱的迷人么?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最后,我们要注意爱和独立的关系。帮助他人的心灵获得成长,也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由此导致身心的痛苦乃至严重的疾病。

信仰

欢迎来到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的第三部分,但是因为这一部分太过重要,所以还是不得不聊一聊。

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周围的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不过,由于天赋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常常有着天壤之别。

通常,我们对信仰的定义过于狭隘。我们认为,拥有某种信仰,就意味着要相信神灵,加入某个信徒组织,举行某种宗教仪式。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去教堂,也不相信超自然的神灵,我们就会认为他没有信仰。我们容易把信仰过于简单化和单一化。

事实上,信仰可以理解成为个体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的认识,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与信念,只是未必说出来而已。例如,某些人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混沌状态,只有及时行乐才是最现实的活法;有些人认为他们生活在人吃人的世界里,只有残酷无情的人才能变成强者;有些人认为世界充满善意,人人都会得到帮助和支援,所以任何人都不必为身处困境而过分烦恼;还有些人则认为世界欠他们很多,也有人认为世界自有严厉的"隐形"法律,任何人行为不端,终将受到惩罚。经过上面的例子,相比你可能比最开始对信仰这件事情你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信仰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甚至它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回到本书的主旨: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个体)进入到大宇宙(世界)的历程,从本质上说,心智的成熟就是不断前进的求知之路。只有学习和进步,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我们必须消化和吸收新的信息,扩充眼界,敢于涉足最新的领域。

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才能有成熟的心灵。完全沿袭父母的信仰,就会处处碰壁。那么,什么是科学的信仰呢?科学是复杂的世界观,它具备若干重要信条。所以,科学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其重要信条包括:宇宙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观察,人类对宇宙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宇宙的运行遵循若干规律,而且是可以预测的;人类易受偏见和迷信的误导,在解释宇宙时易犯错误;人类要形成世界观,理应具有足够的怀疑精神,理应接受科学方法的指导,由此总结出观察宇宙的经验。

在上述信条中,关键字眼包括“真实”、“观察”、“知识”、“怀疑”和“经验”等。科学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信仰。为摆脱童年经验、文化教条、父母似是而非教导的“小宇宙”,我们必须怀疑自以为了解的一切。只有凭借科学的态度,我们才能把个人的“小宇宙”经验,转化为广大的“大宇宙”经验。我们必须信仰科学,迈开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第一步。

但是,科学本身很容易成为一种文化偶像,我们亦应保持怀疑的态度,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刚刚接受科学启蒙的新生代科学家,其狂妄和偏执的程度,可能丝毫不逊于基督教的十字军,或者狂热的圣战勇士。如果他们的家庭或文化背景原本就带有宗教的无知、迷信、顽固与伪善成分,他们的狂妄和偏执就可能更严重。在破除原有的信仰崇拜方面,我们的动机不仅有知性因素,也含有情感的成分。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像其他任何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所以,上帝真的存在吗?这件事情,我们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对待信仰,如果我们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事物,就会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奇迹。

最后解释一下最开始埋的坑:奇迹/恩典,个人理解是无法用科学解释让人类的心智成熟的神秘力量。很多人会觉得这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但是我会觉得这部分还是有点问题,因为这部分就是用来解释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模糊地带,作者称之为奇迹/恩典(我说这就是和稀泥,但是这个问题确实太难以回答,想到这样一个中庸的办法,确实难为作者)。在作者举例中,很多心理问题的钥匙还是在患者手中,我能理解作为心理医生就是去帮助患者去打开那扇门,但是打开那扇门的人还得是患者自己,所以有时候因为一些超自然的现象/机遇,给了患者勇气或者打开大门的契机,对于这种现象的崇拜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作为个体,我也会感恩生命的美好,但是距离恩典/奇迹总感觉还是有一点距离,这点就留给大家继续讨论了。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